English 进入旧版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原创]构建社区党员与居民间的良性互动机制
2014-12-13 20:48:32 来源: 作者: 【 】 浏览:38次 评论:0

社区党组织建设与社区自治组织建设的同步、培育社区自治与优化政府管理的结合,是社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集中体现。这种实践表明:社区将成为当代中国各种组织和个人最主要、最经常性的活动场所。可以说,社区不仅是培育居民自治的平台,也是优化政府管理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平台。通过社区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需要形成两种良性互动机制:社区党组织与社区自治组织间的良性互动机制以及社区党员与社区群众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在培育社区自治的大背景下,形成社区党员与群众良性互动的关键,是要建立一种党员与群众共同地、直接地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和公益事业建设的民主运作机制。在武汉市江汉区常二社区15门栋,形成了党员倡议、组织,全体住户自愿参与,共同管理门栋公共事务的民主运作机制。本文以此为例作一分析。

一、构想社区党员与居民良性互动机制的由来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普遍现象是:住户室内环境的洁、绿、亮、美与楼道公共环境的脏、乱、差形成强烈反差。这种看似细小问题,却常常影响邻里关系,引发居民之间的冲突。上述现象在1999年以前的常二社区15门栋也是一种常态。楼道内乱堆乱放,行走不便;门栋前地面低洼,长年积水;垃圾从天而降,自行车经常被盗。当时居民编了一首打油诗来形容:“闻播有雨真担心,出门趟水臭又腥;小孩上学大人背,七嘴八舌话难听。”

年近七旬的老党员、离休干部、门栋长肖光海(住户昵称肖爹爹)实在看不过去,便自己动手打扫,希望用自己的奉献精神来感染住户,形成“人人动手、人人爱护”的良好风气。肖爹爹每天早上5时多起床,手拿扫帚,从七楼打扫到一楼,用一张抹布,从七楼檫到一楼;承担平时保洁工作,检烟头、西瓜皮,整理自行车乱停乱放等,无事不作。肖爹爹的这种自愿行为,感染了一部分住户,他们偶尔参与楼道环境的清理,但不能持久;但大多数住户依然是“偷懒”、“搭便车”,只享受而不出力,甚至有个别住户习惯性的乱丢烟头、乱停乱放的行为,没有好转。肖爹爹对这种后果有自己的看法,笔者将其归纳为:这种个体性的自愿行为,等于个人“包办”了门栋公共事务的管理,既增加了他人检便利的机会,又无形中减少了他人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机会,其结果是门栋公共问题得不到有效治理。“试错”过程,促使肖爹爹转变工作思路:如何建立一种新的运作机制,将个体自愿参与行为转化为一种集体自愿参与行为,将住户潜在热情转化为一种现实行动。

二、社区党员与群众良性互动的规则及运作

肖爹爹在走访居民的过程中了解到:谁都想生活在一个环境干净的空间里,居民都迫切希望有一个洁、绿、亮、美的楼道环境;同时也都有参与的欲望;但问题出在没有一个有效的居民参与机制和约束机制。肖爹爹选在1999年春节前,结合自己在企业工作的经验,详细设计了15门栋居民参与楼道环境治理的规则和运作机制。

1、解决居民参与自治的依据问题――制定和民主通过《15门栋居民自治公约》

《门栋居民自治公约》中的承诺包括:①尊敬老人,爱护孩子,邻里团结,互助友爱;②不打人,不说脏话、粗话,不与邻里发生争吵;③保持家庭室内外及周边环境的卫生整洁;④不在楼梯、走道存放自家物品,不乱搭乱盖;⑤不从楼上乱扔乱倒废弃物;⑥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养花种草,不损坏公共设施,管好房前屋后的绿地;⑦热心参加门栋及居委会组织的义务劳动和家庭文化等有意义的活动;⑧注意防火防盗,关心门栋、社区治安,自觉维护社会秩序。以上承诺保证从签字之日起执行。这是根据创建文明社区和五好门栋的要求,结合15门栋实际而形成的。

作为门栋长的肖爹爹吸取过去“包办”式做法的教训,从公约的起草到定稿,都广泛征求居民意见,肖爹爹说:大约有2/3的住户参加了公约的起草和定稿工作。公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居民相互沟通、反馈和整合需求的过程。为使公约代表民意,具有“合法性”,肖爹爹组织召开了全体户代表参加的公约审定和通过会,获得了户代表的一致性认可,户代表签字,该公约从此具有了“合法性”,成为了常二社区15门栋的“小宪法”,为自治活动提供基本的行为规范。

2、解决谁来做的问题――建立具体的操作规则

公约只是居民参与的前提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公约通过后,必须解决谁来执行的问题,需要建立具体的操作规则;否则,公约会成为一纸空文。肖爹爹与部分代表思虑再三,最后决定从净化楼道环境入手,来建立居民参与的运作机制,让居民得到实惠;并以此来带动人际关系的交往与协调、门栋治安的防范以及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在有序的参与中培育居民参与意识和规范居民参与行为。

在户代表会上,代表通过了肖爹爹的建议:①统一时间:天天打扫,天天保洁;②统一范围:根据上管下的原则,各住户负责从门前到下一层楼门前段的卫生清扫和保洁;③责任到人:每层楼的两位住户,协商决定各自的分工和责任,将协商结果交由门栋长备案,予以公开,便于相互监督。④本周内各住户自己清理楼道乱停乱放的问题,否则,本栋栋长可雇人将其搬至外面空地,不负赔偿责任。⑤每周星期一、三、五由门栋长组织12位代表进行检查。为了让居民好理解,肖爹爹利用顺口溜,公示在墙上:“楼道卫生,保持干净;天天打扫,贵在坚持;隔三岔五,检查一次;好中求优,表扬为主。”

501室的住户陈某某,室内清理得干干净净,但在楼道里堆放一大堆木板,掠夺公共空间,给他人带来诸多不便,过去肖爹爹多次上门作她的工作,她置之不理,始终不能解决。但公约和执行规则通过后,陈某某静悄悄地清理了自己乱堆的木板。这是党员与居民互动,民主公决机制所带来的第一次效应。

3、解决如何监督和激励的问题――熟人社会特有的“面子观”

没有激励与惩罚的制度,是无用的制度;建立强烈的、足以影响人行为的激励与惩罚机制,是克服偷懒行为的关键。在“熟人社会”里,人人都具有“面子观”,每一个人都重视熟人对自己的评价,至少都不希望受到熟人的谴责,因此,熟人之间的相互评价是制约人的行为的有效机制;在社区门栋这种熟人环境中,监督激励机制不需要行政权力的干涉,也不需要金钱的惩罚,它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熟人的认同或熟人的谴责。利用这种柔性的激励机制,足以规范门栋居民参与公益事业的行为,克服他人占便利的行为。

肖爹爹利用门栋板报,进行公开批评与表扬,有效地发挥了熟人社会“面子观”这种特有的激励与惩罚机制。1999年第27期板报写道:“601门带了头,楼道卫生走在先,经常冲洗更干净,多次检查数第一;704门刘率平,拾到钱包交失主,思想品德过得硬,大家夸他好青年;304门国画家,垂直绿化好最佳,满屋清香吹窗外,上下楼层也沾光。”另一期板报这样写道:“101门杜师傅,文明建设出了力,举手之劳做卫生,锻炼身体两不误;504门李建钦,楼道卫生很热心,见到烟头他就见,长期保持不松劲;503门高中生,利用双休作卫生,撒水扫地清垃圾,邻里称他好学生;701门何婆婆,不仅卫生作得好,楼梯扶手很干净,每次检查前三名;301门老两口,原是北湖好市民,搬家至此一个月,楼道卫生天天扫;204门徐艾家,楼道卫生人人夸,季度轮流天天扫,不该轮流照样檫。”

对于违规者,作不点名的公开批评。例如,由于个别住在楼上的居民往楼下吐痰和扔垃圾,遭到过路行人的痛骂,肖爹爹多次在黑板报上展开批评,居民们纷纷表示,由于个别人的乱来,他们作为门栋的成员都感到羞耻,这些话显然刺激了“听者有心”的违规者。15 栋的居民们说,虽然他们到现在也不知道是谁干了那些坏事,但现在这种令人痛恨的现象确实没有了。

三、社区党员与居民良性互动机制的条件

从上述个案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归纳出社区党员与居民互动机制的一般条件。

1、准确定位党员的角色,是互动的首要条件。15门栋自治管理实践的真谛在于:“缺乏有效组织,就没有居民参与;没有民主,就没有自治”。在社区党员与居民的互动中,党员的角色定位:不是包办者,而是组织者。党员不能替代其他居民,来包办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而是要充当组织者,将居民组织起来,共同治理社区公共问题和共同建设社区公益事业。②不是管理者,而是民主的实践者。党员不能把居民作为自己的管理对象,而是要根据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建构居民直接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决策、管理、执行与监督的民主规则。同时,党员角色的转换,带动了居民角色的转换:居民不再是公共产品的消极享受者,而是积极的制造者;不再是门栋自治的客体,而是门栋自治的主体。

2着眼于解决居民家门口的公共问题,是互动的切入点。15门栋从解决楼道环境入手的自治管理实践证明:某一项公共问题或公益事业,离居民家门口越近,居民关心程度越高,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就越高,党员与居民互动的可能性就越大。在社区内,居民生活空间从小到大,依次是家庭-门栋-社区;与此相适应的是,居民对公共问题的关心也有一个从门栋到社区,再到社会依次拓展的过程,因此,党员与居民互动以及社区自治可从门栋自治开始,依次扩展;这是一个好思路。

3、建立民主化的运作规则,是互动的关键。俗话说:“没有规矩,难以成方圆”,但社区自治管理的“规矩”只能是一种居民都认可的民主规则,而不可能是一种行政强制性规则。在社区,动员住户参与自我管理,我们称之为民主化动员方式,其区别于过去惯用的行政化动员方式。行政化动员方式,是以单位制和资源再分配制度为基础,其特点是动员者和被动员者之间存在某种行政隶属的组织纽带,其基础是动员者掌握了被动员者至关重要的稀缺性资源,如收入、声誉、社会地位、生活水平等,这种行政型动员方式实质是一种强制性动员。行政型动员方式在社区是失效的,社区是行政型动员“无作为的领域”或“失灵的空间”。社区内的居民是“社会人”,社区仅仅是其居住地,社区相关组织无法控制居民的资源,便不可能利用行政型动员方式来促使住户参与自我管理。住户之所以愿意参与自我管理,是因为他们认同了某种民主规则。15门栋党员与居民互动的关键正在于:形成了一种居民均认可的民主化规则,包括多数人认可的行为准则、明确谁来执行、明确谁来监督、明确激励与奖惩措施,更重要的是,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形成有机的制度系统,这些规则之间具有内生的互补性,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4、培育自治制度的增殖机制,是互动永不枯竭的动力和生命力。读者可能提出这样一种问题:如果某一天肖爹爹不在这个门栋居住,党员与居民互动的良性机制会不会就消失了呢?任何制度一旦形成,都会具有内生的自我繁殖功能,并形成一定的制度发展的路径依赖。在社区,某一制度的增殖机制,不是靠行政权力来维持,而是靠居民的体验和意识来维持。在15门栋,党员与居民的互动机制给居民的体验是,互动与自治提高了楼道这一公共空间的质量,人人都可享受净化的环境。本栋居民陈桂芳说:“门栋内所有的公共东西,从环境到人情味,自己都有一份,人人都会珍惜它;如果大家不去爱护而任其退化,公益就会变成公害。”当邻里逐渐存在较深的感情和较频繁的交流时,居民会产生对公共生活空间的强烈需求;当这种需求变得足够强时,社区的公共地带对居民来说,就会变得与户内空间同样重要,居民内心就会产生强烈的自我管理动机,而且由此产生的动力才是真正持久不衰的。可以说,15门栋的互动机制和自我管理机制已经从依赖个人权威或者个人情感转变为一种经常性的、习惯性行为。这正是15门栋从1999年始连续数次被评为“江汉区十佳门栋”的真实原因。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由社区事务看社区功能和居委会角.. 下一篇中国城市社区自治的背景及制度创..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