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进入旧版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慈善超市”的特点和发展模式初探
2014-12-13 20:47:15 来源: 作者: 【 】 浏览:42次 评论:0

“慈善超市”是个新生事物,经查,最早“慈善超市”在2003518日出现在上海。此后,武汉、广州、济南、苏州、青岛等城市陆续建成了一批“慈善超市”。其中,发展较快的是武汉市,已经在7个中心城区78条街道各建立一个慈善超市。我市于今年5月份嘉莲街道建成一个“慈善超市”,市红十字会于今年8月份建成“博爱超市”。民政部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民政部门在全国大中城市推广建立“慈善超市”,指出目前还没有建立慈善超市的地区,可以结合当地实际,选择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大中城市先搞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建立“慈善超市”,争取用两到三年时间,在全国大中城市普遍建立“慈善超市”。前不久,我市也要求每个区都要建立一个“慈善超市”。可以说,“慈善超市”的发展方兴未艾。那么,“慈善超市”究竟有什么特点,目前有几种模式,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本人收集点资料做些分析。由于目前尚未见到这些方面的研究,本文权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据查,“慈善超市”类似的名称很多,比如,阳光超市、爱心超市、扶贫超市等不同的叫法。从字面上解释,阳光、爱心比较形象,跟慈善、扶贫的意思是一样的,就是对困难者进行救济。超市,这里借用了商业的超市的概念,商业上的超市,就是指自选商场,组合起来,意思就是面向低保户和低收入家庭低价销售或免费发放社会捐赠物品的救助点,“顾客”可以采用凭券、凭卡领物等方式对所需要的物品进行自由挑选。主办单位一般是民政部门或者民政部门主管的慈善会,但也有社会力量举办的,如苏州市寒山寺的僧人也开办了一个慈善超市。

这种救济方式,跟传统的民政部门的实物救济方式优越性体现在被救济者可以根据需要自由挑选。这是实物救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克服了受捐者被动接受单一物品的弊端。据说,此前有的困难户,一年接受了四五床棉被,而别的生活用品却缺乏。有了慈善超市,困难户可主动前来超市挑选自己急需的物品。实质上也是全社会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结果,以前的贫困户,可以说是一贫如洗,通过实物救济,给他棉被、大米,他都是必须的。现在,则不同了,贫困户,是相对贫困,并非“一贫如洗”,必需的生活品都已具备,开始个性化消费,有的需要音响,有的需要电脑。

另一方面,对于捐赠者而言,提供了一个经常化的渠道。对城市人而言,谁家里都有几件过时衣物、小家电什么的。比如,单位搞活动发了奖品,自家早已有了类似物品,奖品留着也是闲置不用,不如捐赠出去。以前捐东西太麻烦了,得先知道哪里发生什么灾害才明白将物品捐到哪里去。要让居民将这些东西收拾好,在指定时间送往指定地点,可能就成了件困难的事情。“慈善超市”的开设,给献爱心者提供了一条方便渠道,有利于更快更实在地帮助困难户。我市嘉莲街道建设“慈善超市”的初衷就是街道、居委会干部入户走访时,发现有些居民家中有闲置的物品,便打算收集起来,由困难户取用。有些企业也有一些积压的商品,通过慈善超市这个平台,也可以随时捐出去。

因此,“慈善超市”这种新型的物资交流平台,把社会上闲散的物资收集起来,实现扶贫帮困活动的日常化、长期化。是传统的扶贫帮困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根据目前开展这项活动的上海、广州、武汉等地的模式,有几个共同点:

一是有一个全市统一的捐赠接收网络,包括接收中心和分散到各个社区的接收站。例如,上海有一个上海慈善物资中心,到目前为止,累计募集了各种物资评估价值4683万元、各类旧服装近百万件,近3000万元的物资帮助了上海市的特困群体,1160万元的物资帮助了江西、重庆、新疆、内蒙、云南等贫困地区。最近,他们又把物资救助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今后每月都会有一批物资发往兄弟省市的贫困地区。根据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和民政部门委托,慈善物资中心调整、充实了一批工作站和慈善超市,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和企业、社区义务捐赠相结合的方式,新建了60个经常性捐赠接收点,今后将逐步推广,增加到100个,覆盖到全市各个社区。广州市成立了接收社会捐赠工作站。济南市今年2月份与慈善超市同时成立的还有济南社会捐助中心。

二是全市有一个统一的管理网络。上海、广州、济南、武汉等城市都是先有一个“中心店”,再发展“分店”“连锁店”,扩大覆盖面。普遍认为,“慈善超市”越多越好,最好是各区都有“慈善超市”,这样既方便企业单位和个人捐助,又可帮助更多的困难户。对慈善超市的“分店”,市民政局和市慈善会统一调剂物资。武汉市慈善超市实行“六统一”,即统一名称和标识、统一捐赠箱、统一货架、统一消毒设备、统一凭证、统一账卡栏。

 三是与志愿活动相结合。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宗旨是“依靠社会办慈善、办好慈善为社会”。慈善物资的捐赠和救助,要方便捐赠者、购买者和救助者,还要注意节约运营成本,这就需要一大批为慈善事业服务的志愿者几年来,慈善物资捐助事业得到发展,离不开志愿者的无私奉献。现在,许多单位都有义工队伍,如在普陀区政府机关就有一支由机关干部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他们制定了义工守则,定期开展活动。该市依靠社会力量,组建一支爱心运输车队。这个车队主要有上海巴士公司捐赠的10部面包车(使用额度);上海申浦汽车服务公司无偿捐赠的大型货车(货运和劳务);上海五角场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捐赠的两辆中型厢体货车(五年无偿使用权)组成,打上统一的标志,根据慈善捐赠物资高、中、低档次的不同,使用大、中、小系列不同车型的运输模式,随时为慈善物资的捐助工作服务,保证了企业及市民的捐赠需求和救助需要。广州市东山区的慈善超市,居民捐献的物资都是由志愿者上门去取。

四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上海市慈善物资中心在创办慈善超市中,得到了科研单位和上海上信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支持,设计了一套全新的适合慈善物流需要的计算机软件系统,使手工记账提升为电脑记账,通过电脑联网,物资的出入库全部反映在电脑上,增强了统计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初步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武汉市运用“武汉社区在线”,及时公布捐赠物资相关信息,形成全市捐赠物资信息网络系统。笔者考察过的广州市东山区“慈善超市”,开展网上捐赠,即居民或单位通过登录该“超市”的网站,发布捐赠消息,工作人员从网上采集到捐赠信息,派人取回。

五是注意“品牌”形象,扩大宣传面。“慈善超市”要经营好,宣传力度跟上去,知道的人多,才会有更多市民献出自己的爱心。同时,面向社会做到帐目公开,才能提供公信度。由于慈善超市本身的公益性,自然成了新闻媒体报道的重点。不少城市通过开通“捐赠热线电话”、举办“慈善捐赠周”、开办网站、印发宣传单等形式进行宣传。目前,上海慈善基金会正在申请“慈善超市”的服务商标。

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不同的地方。以上海的模式为一类,其它如广州、武汉、济南都大同小异,可以归为一类。

广州市“慈善超市”里的一切用品都是用票换的。在这里甚至可以免费验光配眼镜,不过,也是要票才行。原本早已淘汰的“票”成了这个“慈善超市”中唯一有用的交易媒介,票的全称为“慈善捐助物品领取票”。尽管一张票相当于十元人民币,但票不是用钱买的,而是免费派送的。“超市”里的东西都是用票标价,一般是一票买几件小物品,或是几票买件稍大物品。实际上,这些“顾客”并非“买”东西,而是自主来“领”东西。“慈善超市”实是捐助物品发放站

在上海,“慈善超市”依旧是超市,有收银台,有现金交易,超市对所有普通市民开放,商品以人民币定价。在上海的慈善超市,有的商品定价很低,有的定价很高,甚至高于市价。他们的顾客有三类,一类是困难市民,一类是贪便宜的顾客,一类是来献爱心的顾客。来献爱心的顾客愿意购买高价商品,作为一种捐助的方式。上海的“慈善超市”实行的是市场化经营。在上海,把商品变成资金,是“慈善超市”运作的主要功能。慈善超市能更好地让捐赠物资快速变现,在变现过程中实现两次助困。其一,保证低收入者可以购买到超低价生活必需品;其二,变现资金又帮助了更困难的家庭。上海“慈善超市”由慈善捐赠救助物资中心改制一年间,募集物资价值826万元,物资变现收入175万元,资助50多名患白内障的贫困老人实施复明手术。

究其原因,上海的慈善超市的功能是募捐、帮困和变现。而广州的“慈善超市”完全没有“变现”的功能,它只实现一次助困。广州的“慈善超市”经营者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比如,为募捐得来的矿泉水等有保质期限制,有些物品困难户又不太合用,这些物品是否能够以现金交易方式低价卖给社会人士,就是一个值得考量的问题。当然,这里,需要一个经营机制,与工商、税收等部门做好协调才可实行。

仔细分析一下原因,广州的慈善超市只是实现了对传统的发放救济物品的一次改革。上海的“慈善超市”走上了市场化、产业化。

 上海的模式是努力与国际接轨。国外“慈善超市”已经形成一种较完善的模式:采用市场化运作,变现过程要按市场规律办事;实行企业化管理,有清晰的成本概念,做捐赠不是不断给予,而是从培养困难群体的造血功能入手。美国的Good Well(好意事业组织)至今已有80年历史,主要以接受居民捐赠为主,采用“前店后厂”的“慈善超市”形式。每到周末,居民去“工厂”捐物,凭收据可享受免税政策,也可去“商店”购物。发达国家的“慈善超市”也大都以“前店后厂”模式为主,洗涤、整理、修配、估价一条龙,捐赠物资基本不入库。

上海也将促进“慈善超市”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慈善超市”也将采取“前店后厂”的运作模式。“后厂”接受各个单位的积压产品,然后经专业评估师评估验收后,在“前店”销售,工作人员也将会以下岗人员为主,自身就是“经常性社会捐助体系”的受助者。笔者认为上海的慈善基金会如果按照它所期望的思路发展下去,上海的“慈善超市”将成为“生意兴隆”的场所,而且其连锁超市将不断增加。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广州等地的“慈善超市”固然有许多可取之处,“慈善超市”的经营方向还是借鉴上海的模式,坚持产业化、规范化。一是要实行企业化管理。非盈利机构并不是不讲究成本、效益,而是不分红利。设立一个机构,必然有人员、场地和管理费用问题;既然做“超市”,就要产业化;既然要免税,就要规范化。这样才能做久,做大。二是要懂得“慈善评估学”。“慈善超市”的商品标价要科学,标价抬高,不利于困难人群购买消费;标价过低,会让投机倒把的人“钻空子”。上海“慈善超市”有的估价员是志愿者,有的本职工作是市计委价格认证中心的价格鉴证师,他们为慈善卖品估价纯属义务劳动。为了准确掌握市场价,他们有空就去逛商场,摸行情,抄价格,是经营“慈善超市”不可缺少的好帮手。三是要善于组织“货源”。现在可供上柜的捐赠品大多是企业物资,家庭捐赠还不是主力。目前,要好宣传工作,呼吁市民捐出剩余物资,尤其是二手电器。要设计如何更方便市民的家庭捐赠,比如方便市民的电话预约上门捐赠服务、增开社区“爱心直通车”、设置社区“募捐箱”等,特别要注意发挥社区居委会日常代理捐赠的作用。四是要探讨通过个人所得税政策鼓励捐赠。在国外,“慈善超市”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奉献爱心的窗口,但之所以捐赠物资源源不断,也还因为有特殊的税收政策支持,即按规定,人们把东西捐赠给指定专门机构,可以抵扣税款。这可以算是政府对非营利机构发展的最大支持了。故此,各级民政部门对“慈善超市”工作所要做的,首先应是转变观念,转变工作方式,把工作重心由亲自操办,转变到重扶持政策上来。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关于社区建设的目标及社区建设中.. 下一篇社区服务业与城市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