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进入旧版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学习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源动力
2014-12-12 15:02:20 来源: 作者: 【 】 浏览:44次 评论: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今年219日,中央又举行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将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进行了专门研讨,体现了我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认为,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提高社会全员学习力,是基本的源驱力。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本身的提出体现了我党借鉴学习人类知识,进行理论创新的强势学习力

    
在人类历史上,人们探索和谐社会发展的理论认识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过。在西方思想史上,古希腊哲学家很早就把“和谐”作为哲学的基本范畴;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过和谐就是最美的观点;柏拉图提出了公正即和谐的命题;亚里士多德认为,中等阶层对国家政权的稳定与社会和谐起着重要作用;黑格尔用矛盾、差异、对立、同一等范畴深化了对和谐的认识;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了《全世界和谐》一书,提出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是“和谐制度”。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的共产主义试验,也以“新和谐”命名。1842年,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我国历史上也产生过许多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比如,孔子的“和为贵”;墨子提出的“兼相爱”、“爱无差等”的思想;孟子描绘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洪秀全提出要建立的“务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社会;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的“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都包含和谐社会理论的思想片段,但都没有从总体上对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进行全面阐述。
    
我们党在扬弃中西传统和谐理论的基础上,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为指导,以其基本思维方法思考社会主义建设,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以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为主要内容和目标,着力于建设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理论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认识,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体现了我们党在学习借鉴人类思想成果,进行理论创新,进而促进社会进步上的又一次巨大进步,体现了一个先进执政党在理论上的创新能力和强盛的学习力。

    
二、夯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支点,需要提升学习力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六个基本特征。六个基本特征中,充满活力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和谐社会不是整齐划一、更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的社会,是人们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社会活力与效率勃发、公平与正义彰显的社会。
    
人类文明进步史表明,发展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只要我们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得当,就能够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协调进步,就能够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因此,要在政策促进、制度保障上加以精心设计和安排,以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整个社会创新创业的活力为旨归。全面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决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在现代科技呈加速发展态势的情况下,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源于创造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毋庸置疑,创造的智慧源于知识,知识的积累源于学习,学习效率的高低源于学习力。按照这种逻辑推演,构建和谐社会的智力基础就在于一个组织、一座城市、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学习力。人们常说:当代城市之间、国际之间科技、经济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这个“底”其实并非真正的底,真正的“底”是人才的学习力、人的学习力。
    
从知识更新的速度看,有人预计,到2050年,人类现在所掌握的知识届时将只占知识总量的1%,未来社会,知识增长速度的变化可以用“核裂变”来形容。在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知识总量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不发奋学习,不把握学习的先机,不学会学习,知识结构很快就会老化,就会落后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适应知识的快速增长,学会学习、不断提升学习力已成为获得发展先机的基础条件。

    
三、坚持与时俱进,努力探索提升学习力的路径

    
究竟什么是学习力?按照国外一些学者的释义,是指“一个人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的总和。”我们认为,还应该增加“学习创新力”。即学习力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和学习创新力的总和,表现为人们获取知识、分享知识、使用知识、创造知识、提升自身,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能力,它是动态衡量一个组织和个人综合素质高低与竞争力强弱的真正尺度。分而言之,学习动力就是学习主体进行学习的源动力,它分为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两个方面,两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又互相转化。学习毅力是学习主体是否有持久力,学习能否持之以恒。学习能力是指学习主体开展学习的主客观条件的总和,表现为学习效率,即学习的速度,就是有能力比对手学习得更快更好。在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特别是知识信息对社会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时代,学习的速度异常重要,学习速度若慢于时代的变化,必然导致淘汰甚至死亡。学习创新力是利用已学知识进行再创新,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效果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更新自我、推进创新和变革社会的效果上。显然,学习力的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现实的学习力。

    
从学习力的构成来看,提升学习力,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改变学习理念,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在全社会倡导彻底摒弃把学习看成只是职业生涯的前奏,学习过程具有一次性的认识,改变为了学习而学习,漫无目的地学习的做法,强化以学习推动工作的意识。要改变把学习当成是个人行为,没有组织学习、团队学习的观念,要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来唤醒个体沉睡中的学习意识,并大力培植团队学习意识,树立先进的学习理念,重塑学习主体,使“终身学习”,“处处学习、时时学习”,“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团队学习”,“学习的资源意识”,“研究式学习”,“反思式学习”等理念深入人心,并化为自觉的行动,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二是创新政府职能,营造社会全员学习氛围。提供公共教育服务,是传统政府管理社会的一项基本职能,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单纯抓公共教育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成员知识更新的需求。从提升学习力的角度来看,政府应该积极探索,拓宽工作领域,放大学习的内涵,拓展学习的外延。政府可以通过整合学习资源并优化配置,消除学习盲区,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学习网络,并提高管理水平。从现阶段来看,创新政府职能,提供学习保障,从而提升学习力,可以着手的工作有:创新学习载体,营造学习氛围;利用各种资源,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健全多元立体学习网络;建立激励机制,形成正面引导,等等。

    
三是立足长沙实际,开展创建学习型城市活动。目前,我市正在全力开展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创建学习型城市是创建文明城市的一个重要考核内容和指标,城市学习力是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基础,是最活跃的创造力,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因此,要通过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系统、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村镇等活动,创造性地通过开展各种“课堂”、讲坛、论坛、研讨会等方式,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带头学习的示范作用,带动各类创建活动的开展,实现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体现到提升市民学习力、组织创新力,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理性思维能力上来,落实在为构建和谐长沙提供智力支持和源泉上。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个性化:社区教育的价值所在 下一篇制度文明的实践基础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