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进入旧版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政府创新与民主:一种分析模式
2014-12-12 15:16:58 来源: 作者: 【 】 浏览:36次 评论:0

    政府创新,是政府观念、体制、过程的创造性变革。这种变革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政府主动进行创新是政府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价值取向表现为民主、效率与公正。政府创新应该使决策更民主、行政更有效率,社会也更公正。建设与完善民主是政府创新的首要选择,发展民主是政府创新的根本方向。政府应该在民主创新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主导作用,通过创造性的实践,使民主更完善、更成熟。

                         一、民主:政府创新的核心价值

    民主,是一个古老的政治词语,它指的是人民的统治,或者说民治的政府。在现代用法中,它指的是人民政府或人民主权,代议制政府及直接参与政府;甚至可以指共和制或立宪制政府,也就是说法治政府。  在人类政治生活的早期,民主被看成是各种政体中的一种,而18世纪以后,民主政治已经成为评价政府体制的一个主要标准而不仅仅限于一种政体形式。20世纪至今的政治发展实践表明,从价值和制度两个方面建构并完善民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治实践追求的目标。
  
(一)民主政府的基本内涵
   
所谓民主政府,是指公共权力的最终来源在于人民,人民是主权的拥有者的一种政府体制。从完整的意义上讲,民主政府这一概念内涵四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在价值层面,民主政府将人民作为其权力的最终来源,人民拥有至高无上的主权;二是在制度安排层面,民主政府有一套配置合理的政治制度以保证实现其内在价值;三是在运作机制层面,民主政府的权力运作是相互制约的,同时接受社会与人民的监督;四是在文化层面,民主政府的基础在于社会民主的生长,在于民主精神的弘扬。
   
以民主政府的本质为基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具体环节来详细地解读民主政府的内涵。首先,从其产生来看,民主政府源自人民的授权,政府合法性在于人民的认同。人民授权组成政府的形式和路径是借助于选举,委托其代表组成政府并管理公共事务。其次,从权力的相互制约来看,民主政府的权力受人民制约并对其负责,人民通过包括舆论在内的各种形式监督政府,因为政府是由人民授权组成的;同时,在政府结构内部,立法、行政和司法部门之间的权力也存在着制约关系。合理的权力制约可以防止政府滥用公共权力。第三,从决策角度来说,民主政府的决策必须保证人民最大限度的参与,保证人民自身的利益得到最充分的表达,保证在综合各种利益诉求并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形成决策。第四,从其服务对象看,民主政府的政治行为是以公民的需要为导向,人民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消费者。怎样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是民主政府的重要职责。第五,从其行为评估角度看,政府绩效的评估者不是政府自身,而是来自社会,来自民众,来自第三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评估的公正性、独立性、科学性、合理性。
    
(二)发展民主的必然性
    1
、政府的民主创新是民主价值的本质要求。从字面上讲,民主是人民的权力,权力属于人民,由人民直接行使,或经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行使。用林肯的话来说,民主就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民主政府的基本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多数保护少数的原则,公民根据多数原则做出政治决策。但是,多数裁定原则是与对个人权利的保护相结合的,这样做是为了保护少数人的利益。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建设民主、发展民主、完善民主,真正从制度安排与制度实践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其本质要求。从另一方面讲,1949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人民在建设民主政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确立了以宪法为基础的法制体系,建立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了独立的司法体制,继续巩固并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广泛地开展了以村民自治和社区自治为基础的社会民主实践,等等。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传统,自身缺乏民主文化底蕴的国家,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客观上一直受到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封建主义、经济发展水平、特殊革命道路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造成民主法制意识淡薄、政府行为过度扩张、社会自主性严重不足等弊端。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民主价值的要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还需要更进一步地完善与发展。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必须深化民主。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社会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求政治上层建筑做出一定的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政府创新,促进民主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当然,民主化和现代化一样,也要一步一步地前进。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民主必然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经济的发展必然会推动包括民主在内的全部政治发展。市场经济所通行的一些基本规则,诸如平等、自主、竞争、公开、公平、公正、效率、信用、妥协、法治等等,不可避免地延伸到人们的政治生活领域。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政治建设所取得的重大进展,也验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效明显;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取得新的进步;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下放权力,地方政府充满活力;进行机构改革,实行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取得一定成效;改革干部人事制度;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成绩显著;公民的权利得到进一步的实现和保障;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开始走上依法治国的道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得到极大提高。
    3
、发展民主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政治体制的重要内容就是采取何种方式行使政治权力。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然要求采取民主的方式行使政治权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也已经提到议事日程。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  政治体制对经济体制改革的阻碍说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还需要完善,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因此,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质上也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也就是说,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提高社会主义民主程度。
   
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非常明确地坚持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党的几次代表大会都明确指出了这一发展方向。党的十三大指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兴利除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十四大明确指出: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绝不是搞西方的多党制和议会制。十五大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是: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政府创新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以民主为方向,以社会主义为根本,才能使政府创新在具体层面上实践民主价值。
    4
、全球化对各国政府的民主化程度提出了严峻挑战。
   
全球化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全球化能够使我们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全球化有利于我国吸收世界政治文明的积极成果,探索和丰富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形式。全球化的发展,能使我们更直接、更及时和更全面地从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比较中,从中外政治制度的比较中,从国际政治合作、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中,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步伐,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但是,全球化也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了严峻挑战。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趁机宣扬其政治价值观,力图在全球推行其政治制度。全球化带来的民主化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但各国走向民主的路径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我们的政治价值定位必须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因此,为了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政治挑战,必须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符合自身国情的民主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中国建设民主政治提供了物质上的可能,而只有从体制层面上进一步贯彻和完善民主制度才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化过程中与发达、不发达的,具有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交往,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掌握规则主导权,才能在国家制度的比较中显示自身制度的吸引力。

                         二、民主创新与政府角色

    任何一种性质的民主都有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这是由该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决定的。我国经历了长期的封建专制社会,小农经济、皇权意识、专制体制传统、等级思想等极大地阻碍着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而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实也决定了政府必须积极地推动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完善,奠定民主创新的基础。
   
(一)民主创新实践中的政府定位
    1
、现代化进程的政府。从现代化的角度来说,我国属于典型的后发现代化国家。我国目前仍然处于现代化进程之中,实现工业化、民主化和城市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但是,我国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所以,经济发展、政治建构和文化建设必须依靠政府来动员各种社会力量,重新配置国家资源。只有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工业化才能优先发展起来。也只有充分利用国家的力量,才能更好地培育公共领域、建设民主的政治文化,促进政治结构的民主转型。
    2
、全球化进程中的政府。20世纪后期世界历史发展的最重要表征就是全球化。全球化的显著特征就是全球公民社会的形成以及全球治理的出现。包括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民间组织等在内的非国家行为主体,对民族国家的政府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全球政治舞台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多头政治的混合主体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政治权威和政治行动的源泉广泛分布,各种非国家行为体登上全球舞台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虽然政府在全球化进程中变成了各种行为体中的一种,但是,因其掌握的权力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等有利条件,仍然是主导各国国内和国际政治的主要力量。在民主成为人类共享的普遍价值条件下,各国怎样实现民主、建设民主,通过何种路径走向民主主要还是取决于各国具体的国情和历史,取决于各国政府的选择和引导。
    3
、治理实践中的政府。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样化的今天,善治已经成为人类政治发展的理想目标。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和管理活动,其本质在于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另外,越来越多的非国家组织开始分享原来属于国家所有的政治权力,权力主体比以前明显地增多了。但是,在人类政治发展的今天及可以预见的将来,国家及其政府仍然是最重要的政治权力主体,政府无疑具有压倒一切的重要性,代表国家的合法政府仍然是正式规则的主要制定者。在现实的政治发展中,政府仍然是社会前进的火车头,政府对人类实现善治仍然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善政是通向善治的关键;欲达到善治,首先必须实现善政。  因此,没有政府的表率作用,没有政府的推动或引导,没有政府的规范和监督,民主建设也就无从谈起。
   
(二)民主创新过程中的政府作用
    1
、政府应当成为民主创新的表率。政府是国家政治权力的实际掌握者,是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各种政策法规的制订者。政府的一举一动都极大地影响着全体公民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政府自身的改革和创新对社会进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个良好的现代政府不仅应当是精简、高效、廉洁的政府,而且应当是民主、开拓和创新的政府。因此,政府应该首先从自身做起,以民主理想、民主价值为诉求,建构合理、科学的政府体制,促进政治权力的协调运作,为公民参与提供各种顺畅渠道,实现最大限度的社会公正。
    2
、政府应该成为民主建设的积极推动力量。民主是目前发现的最适合人类政治活动的理想政治制度。人类对自由、平等、权利、正义的价值追求需要通过民主制度来实现。但民主也是现实的政治实践,民主的建构和发展需要坚实的基础。首先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条件,工业化、识字能力和教育的发展,城市化、财富的增加、以及收入和财富差距的缩小能够为民主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是文化条件。自由、平等公民能够形成一种宽容、妥协、寻求共识的精神是民主发展的文化基础。创造民主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掌握政治资源的政府的重要任务,积极推动民主建设是现代政府的职责。政府必须能够审时度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平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积极创造民主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基础。
    3
、政府应该明确引导意识,规范民主建设过程。民主建设是个长期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希望一夜之间建成高度发达的民主政治是不可能。政府应该把握并引导民主建设的方向,这个方向就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不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三权分立、多党政治。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民主国家,民主政府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从本质上说,主权在民而不在政府,人民是国家政治权力的最终来源,政府受人民委托行使权力。因此,执政为民,是民主政府的起码要求。政府要时刻牢记,民主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民大众,而不是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规范民主建设的过程,民主过程是复杂的,长期的,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努力促进民主,不断提高民主的程度,必须做到:一、根据宪法和法律,确保政府的各级官员真正由公民通过自由而公正的选举产生,让人民按照法律最大限度地自由选择自己的管理者,从制度上保证政府官员成为人民利益的真实代表。二、建立一套公民约束和监督政府权力的有效机制,保证政府官员按照大多数选民的意愿办事,当政府官员违背大多数选民的利益时,公民能够按照法律和制度有效地剥夺违法或不称职官员的权力。三、培育现代民主政治所需要的政治文化,使民主的精神内化于每个公民的日常行为之中,建构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
    4
、政府推进民主建设的重要作用还表现在政府官员要脚踏实地的践行民主。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官员的掌握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因此,政府官员要牢固树立民主观念,树立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努力创造各种有利于民众利益表达的机制,在决策过程中广泛听取民意;坚持为人民谋利益,主动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的监督。这是民主创新对共产党人全部活动出发点和归宿的要求。政府官员要珍惜人民赋予的权力,越是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越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越要认真思考权力是谁给的,应该怎样使用。要常思贪欲之祸,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政之德。惟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地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三、社会民主:民主创新的基础

    民主产生以后,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指的是政治民主,即民主只意味着政治民主。而现在,人们也从非政治意义上谈论民主,例如社会民主、经济民主等。其中,社会民主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民主政府的确立需要作为民主社会基础的社会民主的生长。当民主真正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成为普遍的社会文化,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时,民主政府才能够真正得以建构和发展。释放社会力量,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不仅仅有利于培育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而且也会形成一个充满竞争活力的民主政府。
   
(一)社会民主的内涵
    1
、什么是社会民主。社会民主是一种社会状态,是一种精神氛围,或者一种生活方式,它是民主的社会前提。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在身份、参与、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是平等的。除了要求人民享有不被国家侵犯的自由和权利之外,社会民主还表现在确保人民享有合理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保障人民在经济和社会领域中的自由、平等与参与,以及对于社会的责任。在萨托利看来,社会民主就是作为社会状态的民主,在这种状态中,民主的精神遍及整个社会,是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它建立在平等价值基础之上,并且为这种价值所渗透。社会民主是指其民族精神要求它的成员认为自己有平等社会地位的社会。  社会民主的基本精神是对人的价值的强调,所以,社会民主是从整体的角度考虑公民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角色、参与和权利。
     2
、社会民主的表现形式。社会民主可以指基层民主结构、小社区和自愿结社。这种网络可以繁荣整个社会,从而为政治上层建筑提供社会支柱和基础结构。一个有着民主结构的团体组成的多单位社会,同样具有社会民主的性质。另一方面,社会民主既是在社会层面上运行,更在于其自发性和内生性,社会民主是自下而上的。社会民主存在于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往往以社区民主、基层民主、团体民主等形态表现出来。在一个现代民主国家,社区民主生长于社会的基层,繁荣于社会的千千万万个社区单位和自治团体,以至形成广泛的社区民主网络。
    3
、社会民主的意义。对于民主创新来说,社会民主是政治民主的基础,建构在社会民主基础之上的民主政治才是健全的、有活力的。民主变革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的,而整个社会的民主化,是要经过几代人的逐渐的连续的过程。社会民主能够为公民精神的培养提供直接的、可操作的实践,更好地形成宽容、理性、对话的氛围。社会民主的充分发展有利于政治民主的成熟和完善。
   
(二)社会民主建构与政府作用
   
社会民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政府在这个长期过程中,应该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努力引导并积极建构社会民主。
   1
、尊重公民权利,并建构保护公民权利的制度机制。政治民主和社会民主是民主的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如果说社会民主是政治民主的基础,那么政治民主就是社会民主的前提和保障。政治民主侧重于国家层面,社会民主则强调社会层面。其次,社会民主建设的前提在于自由、独立、享有宪法权利的公民个体。社会民主对公民的要求是必须形成对民主的认同;自觉承担责任和义务;有选择地接受各种社会价值观;参与公共事务;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明智地采取行动等等。在整个民主建设过程中,政府要依靠法治,充分利用各种合理的政治制度、法律和民主意识形态来保障公民权利,只有如此,才能够从制度上维护公民个体的独立性,从制度上明确公民个体的社会和政治责任,才能够从制度上为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提供健全的渠道。
   2
、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在全社会形成民主精神与氛围。具有民主素养的公民是社会民主必不可少的要素。社会民主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积极的参与意识,以及妥协合作的精神,通过相互协商达成共识,促进社会的稳定、有序和活力。公民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和国家的公共事务,没有这种广泛而持续的参与,民主就会枯萎。正是因为有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积极参与公众事务,民主国家才能够经受得住席卷整个社会的、不可避免的经济和政治风暴,而不必牺牲自由和权利。在民主社会中,公民参与公众事务,不仅仅是竞选和参与投票,公民还可以在各种社会机构中服务,或组织社区团体;公民也可以参加持续进行的公共事务辩论,或者参加政党、工会或其它志愿组织。健康发展的社会民主,取决于是否有广大公民在了解情况的条件下持续参与公众事务。民主是一个过程,是在一起生活和工作的一种方式。民主需要全体公民的合作、妥协和容忍。需要全社会都形成一种尊重规则、尊重他人权利、协商、依靠共识做出决定的氛围。
    3
、积极建构充满活力的公民社会。公民社会是指介于国家与家庭或个人之间的一种社会生活领域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一系列社会价值或原则。其基本原则或价值表现为权利、多元、公开、参与和法治。公民社会对于民主政治的意义在于:1)公民社会为公民的利益表达提供了多样性的形式与渠道,保证公民利益的通畅表达。一个充满活力的公民社会,不但提高了民主政治的责任能力,而且提高了民主政治的代表性和生命力。”  2)培养公民的民主意识、民主文化和民主参与技巧。公民的民主权利和意识得到培养和提高,会使民主的价值与原则在民主政治中越来越稳定。3)公民社会对自由、平等、权利和公正的追求,是民主政治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4)公民社会可以将来自民间的孤立的资源与能量汇聚起来,从而对政治系统和政府官员形成强大的社会压力,使其始终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力,从而对政治权力起到约束和制约作用。防止政治权力的无限膨胀和腐败。5)公民社会在利益多元化的基础上,促使政治过程走向开放。政治过程的开放性使各种社会力量与国家的力量相互交织而构成政治国家的政治行为,不断推动政治活动的民主化。因此,政府必须积极培育健康和充满活力的公民社会。
    4
、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进社会民主建设。在我国现阶段,社会民主建设的最突出现象就是村民自治组织和城市社区组织的民主进程。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是我国基层群众的自治组织,是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社会民主制度。它们不是国家政权组织,而是独立的社区自治组织,是社会民主的最直观表现。大力推进基层自治组织的民主建设是促进社会民主发展的重要内容。
    1987
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施行至今,中国农村基本上全部实行了村民直接选举村委会成员的做法。农村基层民主的成就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通过选举产生了保证社会民主的制度化结构,如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议等。二是选举制度越来越完善。如选举委员会产生办法、提名制度、竞选制度、秘密划票制度,以及公开点票制度,以及罢免制度、监督制度等。三是在村民自治的实践中,鲜活的民主实践使广大群众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逐渐增强,公民政治文化逐渐形成。四是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开始真正具有实质性意义。1990年,我国就开始施行《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但直到1999年,才开始进行了社区自治的试点。近年来,城市社区自治的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居委会、居民会议、老年人协会、计划生育协会等都变成了重要的社会民主建设的自治组织。社区功能日益完善,自治组织的选举、管理也日益成熟。
    
实践表明,村民自治和城市社区自治的初步成功打开了社会民主建设的大门。而在这种基层自治组织的实践中,选举制度是其真正的灵魂。社会民主的建设必须首先引入直接选举制度,通过选举制度的实践,才可能真正产生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民主才有可能真正形成并完善起来。

                         四、民主创新的基本内容

    民主政治建设的主体工程是国家政权的民主化,它包括民主价值的普及、民主政治结构的建立和完善、民主机制的顺利运行。因此,我们要在积极推进社会民主建设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政府自身的民主建设。
   
(一)、发展党内民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党内民主是民主基本原则和精神在党内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就是党基于自身性质、任务和宗旨,依据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对党的组织、体制和过程所做出的民主的制度规定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党内政治生活。列宁曾经指出,党内的一切事务是由全体党员直接或通过代表,在一律平等和毫无例外的条件下来处理的;并且,党的所有负责人员、所有领导人员、所有机构都是选举产生的,必须向党员报告工作,并可以撤换的。”  党内民主的最基本目标是:全面推进党内的制度建设和制度落实,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和现代化进程;全面调动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持党的生机与活力;在党内真正形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在我们党从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成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的情况下,发展党内民主必须与党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有效领导国家建设,实现长期执政相结合,具体来说,就是必须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以及与如何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相结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及《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的施行就是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举措。
    
发展党内民主,制度建设是根本,健康的政治生活是基础。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完善和发展各种党内制度:1、党代会制度,其中包括党代表大会、党代表会议和党员大会等,党内重大事务必须经过党代会;2、党委制度,是集体领导的重要环节。党委会的集体领导:一是重大事项一定要通过党委会集体讨论决定;二是党委会内成员一人一票,少数服从多数;三是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  3、选举制度,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内核,其基础是尊重和维护党员的权利,保障党员行使各种权利。具体包括各级党的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各级党的委员会的选举。4、监督制度,是保障党内民主健康发展的制度保证。包括政治监督、纪律监督、权力监督和作风监督。没有监督,党员的权利就无法保障,党的集体领导就会受到个人专断的威胁。
   
其次,形成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活,形成党内民主发展的坚实基础。要教育党员领导干部带头树立民主观念,养成民主习惯,培养民主作风,形成民主传统,并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带动自己工作领域的民主建设。普通党员也要增强民主意识,敢于和善于提出和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积极参与重大问题的讨论,充分行使好自己的民主权利,自觉地同损害党员民主权利的现象作斗争。
   
(二)、实现自由公正的选举,确立公民授权机制。
   
从本质上说,民主政府的主权在民而不在政府,人民是国家政治权力的最终来源,政府受人民委托行使权力。要确保政府永远是一个民主的政府,并且不断地提高民主的程度,最重要的是做到必须根据宪法和法律,确保政府的各级官员真正由公民通过自由而公正的选举产生,让人民按照法律最大限度地自由选择自己的管理者,从制度上保证政府官员成为人民利益的真实代表。
   
实现自由、公正和竞争性的选举,是民主政府的核心。民主选举赋予现代政府以政治合法性,定期举行自由而公平的选举是使政府官员向民众负责的制度基石。只有从制度上保证政府向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政府及其官员才会真正地成为社会的公仆并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近年来,我国各地地方政府的民主创新在选举方面有许多鲜活的经验,例如,三轮两票选举乡镇长、直选乡镇长候选人等。从竞争性选拔到竞争性选举,其实质是真正从制度上实现人民主权原则,是改变上级党和政府授权而确立公民授权机制的创造性变革。就此而言,应该纠正长期以来形成的几种偏见:一是群众文化素质低,不适合实现民主选举;二是选举会导致不稳定,黑恶势力、家族势力会操纵基层政权;三是发展经济是首要任务,等到经济发展到成熟阶段后才搞民主选举。事实上,民主选举的成功实施需要各种支撑性要素,但是,这些要素不是拒绝民主选举或无限期延迟民主选举的借口。公民文化可以在民主制度的实践中形成,民主制度建设反过来会更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的稳定是动态而非静态的稳定,选举实践可以提高公民素质,增强公民责任感,促进多元利益的表达、妥协、共识的形成,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三)、建构合理的权力制约机制。
   
公共权力来自民众并且是为民众服务的。但是,如果缺少制约和监督,公共权力也最容易被滥用,最终侵害民众的利益。因此,提高政府的民主程度,还必须建立起一套约束和监督政府权力的有效机制,保证政府官员按照大多数选民的意愿办事,当政府官员违背大多数选民的利益时,公民能够按照法律和制度有效地剥夺违法的或不称职的官员的权力。
   
首先,只有以权力制约权力,防止权力过分集中,权力滥用的现象才能得到有效遏止。权力过分集中,妨碍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实行,妨碍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妨碍集体智慧的发挥,容易造成个人专断,破坏集体领导,也是在新的条件下产生官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内合理的分权、制衡,是建立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基础。权力监督的最终源泉在于民众的意愿,而体现民众意愿的权力载体就是民选的立法机构,在我国就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建立起政府结构内的权力监督,首要的是完善和充分发挥好人大的监督权。即从选举、预算与审计、述职与质询、执法检查、罢免等方面入手,建立起合理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
   
其次,以社会制约权力,是保证权力民主运作的关键要素。一个相对独立于国家的、多元的、自我管理的社会,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也是制约权力的重要力量。一个存在利益多样性的社会,可能在权力制约方面补充,或者解决制度设计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困境。目前我国正处于利益分化、利益多元化的关键时期,中国公民社会正在兴起,合理引导并化解各种利益冲突、调整利益关系、规范利益格局将会促进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并最终形成对公共权力的社会制约。
   
(四)、改进决策机制,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推进,科学、民主决策逐渐成为我国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科学的和民主的决策直接关系到人民民主的发展和政府民主程度的提高,关系到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益,关系到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直接关系到社会的政治稳定。因此,民主创新必然要求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实现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必须改革和完善现有的决策机制,建立起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即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首先,完善决策的规则和程序,规范各级决策机关的重大决策;其次,促进信息公开化,保证决策信息的准确性、全面性和系统性;再则,重大决策要经过科学论证,广泛发扬民主,建立论证制度与责任制度;另外,建立健全由领导、专家和群众相结合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最后,通过科学规范的评估,促进决策的发展与完善。实际上,在我国地方政府的决策实践中,已经创造出许多科学的决策机制,如实行民主恳谈、村务大事公决制度、市民旁听、听证会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等。

                            五、政府民主创新的路径选择

    发展民主,建设民主政府是政府创新的首要内容,政府发挥着关键的主导性作用。那么,政府在推动社会民主发展、加强自身民主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哪些基本路径与方法呢?
   
(一)民主创新的基本原则
    1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和三大战略目标。党的领导保证着政治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法律保障。同时这三者之间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把这三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容就会残缺不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就会偏离其战略目标而出现偏差。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地方政府民主创新,要在党的领导下逐步进行,绝不能削弱或抛开党的领导。另一方面,民主政府的建设和完善,要求改革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并且最终统一到人民当家作主上来,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遵循的根本方针。
    2
、将民主创新与政治发展统一起来。政治发展既是不发达政治系统向发达政治系统变迁的过程,同时也是传统政治文明向现代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由于历史、文化和国情的不同,各国政治发展道路和模式不尽相同。政治发展重在建设,即政治文化、政治制度和政治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需要政治改革,发展民主,建设更民主的政府体制,进一步焕发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和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需要通过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民主法治国家,建立廉洁高效政府,维护司法独立和公正,保障公民自由和权利。民主创新与政治发展的有机统一,实际上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由之路。
    3
、在民主创新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是人类最高类型的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最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政治文明。但是,诸多条件的制约,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与政治文明的优越性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坚持社会主义的原则,才能够使民主创新沿着正确的航向前进。坚持社会主义是民主创新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社会主义的巩固与发展也只有在民主创新中才能够得以实现。因为民主创新、建设民主政府体制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发展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才能够不断地加以完善,才能更好地加以坚持,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只有显示出自己的优越性才能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4
、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并将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统一起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产物,只有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创造的政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才能少走弯路,少遇挫折。民主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需要学习、借鉴和引进人类政治文明特别是现代政治文明的价值资源、制度资源和技术资源等优秀成果。但是,因为价值取向、制度设计、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差异,所以,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不是简单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民主创新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推进政治建设方面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批判地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将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机统一起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才能真正地超越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在更高的程度上实现民主、自由、平等和解放。
   
(二)民主创新的路径
   
现代民主政府的建构、完善与发展,也必然走创新之路。实践的发展要求一个民主的政府需要从理论、制度、技术和机制等几个方面进行创新,完善民主制度,提高民主程度。
    1
、理论创新。民主政府理论的创新是规范民主政府建设的理论依据。首先,理论创新是民主理论本身的特征,从古典民主理论,到近代民主理论,以至社会主义民主理论,民主理论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其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趋势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创新也变得尤为重要。只有在实践基础上发展和创新社会主义民主理论,才能更好地从事社会主义民主实践。理论创新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研究和回答社会主义时期民主建设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群众的社会实践为智慧源泉,总结和升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以现实为基础,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
    2
、制度创新。民主的制度创新是指规范民主实践的制度结构,各项具体的政治制度设计和安排。在我国现阶段,民主的制度创新主要在于充分利用、挖掘现有制度设计中空置的民主资源。我国宪法对公民权利、选举制度等设计还存在很大的利用空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民主设计的最主要体现,也需要更多的实践来实现其制度允许的原则和价值。民主创新在这里也意味着将民主的制度设计充分的运用于实践之中,在实践中操练民主。
   3
、技术创新。民主的技术创新,是指在实践民主制度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具体的程序性安排。民主是实质民主与程序民主的统一,缺少实质的民主是没有灵魂的,而缺少程序的民主则是空泛的民主。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价值主要是因为缺乏具体的程序性设计而无法完全体现出来。近年来,随着我国基层民主实践的逐步推开,民主的技术创新也开始进入理论与实践的视野。以村民自治为例,村民民主选举中的秘密写字间或者划票间的设计,就是民主技术创新的典型。民主政府的建构必须以民主程序、民主技术的具体设计为基础。只有这样,民主才是具体的、现实的。
   4
、机制创新。推行民主和透明的政治运行机制,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关键环节。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转型导致利益分化与重组,也改变了传统的利益表达方式。因此,面对由市场经济发展而诱发的利益多元化及利益表达的多样性时,政府机制必须能够做出调适以化解非制度的、极端的利益表达所诱发的政治压力甚至动荡。就具体的机制而言,建构与发展协商民主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协商民主是指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参与者能够理性表达自身利益并充分考虑他人的偏好,在讨论、审议和偏好转换中达成共识,从而赋予立法和决策以合法性的治理形式。协商民主为多元利益表达提供了平台,为社会利益主体达成共识准备了空间,为立法和决策拓展了合法性基础。因此,在实践中大力发展协商民主将是我国民主政府机制创新的重要环节。
  
(三)民主创新的具体方法
   
遵循民主创新的原则和层次,各级地方政府在进行民主创新时,首先必须坚持学习的方法。作为一种政治文明,民主是外来的。传统中国没有本土的民主理念和民主实践,因此,我们必须从世界政治发展的历史中学习、借鉴各种民主政治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中国各地地方政府的情况千差万别,不同地区、环境和不同时间的政治实践产生的结果也会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民主创新在时间上表现出来的差序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后来者完全可以在学习先行者的基础进行民主创新。学习型创新可以吸收前人的经验、教训,可以在此基础上以更完善的设计实践民主。
   
其次,民主创新必须坚持试验的方法。民主价值是普遍的,但民主制度在各国之间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国内各地之间的具体民主程序设计也可能表现出不一致。因此,某种具体的民主创新是否适合本地实际情况完全是未知的。只有试验、尝试,才能够总结出民主实践的基础、条件,从而最终促进民主的发展。

                                 

    在人们的印象中,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方面,政府的改革与创新,或者说政治体制的改革一直没有多少起色。实际上,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我国党和政府一直在努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政府的民主建设。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就指出,在国内各项政策中,最重大的有两条,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  民主政治建设对于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如果深入到中国政府的实践中去,我们就会发现,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政府改革与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首先,国家出台了许多促进民主政治建设的政策法规,例如,《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行政许可法》、《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等;其次,各地的政府在诸如改革传统政府体制,实现决策民主化,推广并完善选举制度,加强权力监督与制约等方面已经做出了成功的尝试。地方政府的这些民主创新,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新鲜的材料和经验;再则,政府创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由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中央党校世界政党比较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联合发起的中国地方政府改革与创新项目,按照科学的学术标准,从民间的角度对政府行为进行评估和奖励,有效地推动了地方政府的改革实践。
   
当然,由于历史与现实各种因素的影响,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努力还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如传统对民主建设的制约、民主创新对既有体制的冲击、民主创新的可持续性与推广、建立健全党内民主等等。但是,正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才会更进一步地促进我们在理论上思考民主创新的基础、条件与制度设计,促进我们在实践中进行更具创造性的努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政府的民主建设也必然会越来越完善。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地方政府创新与治理变迁 下一篇由“划桨”转向“掌舵”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