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进入旧版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白塔岭街道办事处社区改革调研思考
2014-12-12 15:14:57 来源: 作者: 【 】 浏览:40次 评论:0

    随着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城市社区建设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但是,传统街道社区工作管理体制无论是在运行方式、还是在整合功能上,都明显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管理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职能“越位”。大量的行政事务和社会事务沿着政府层级“漏斗”都落实到了街道办事处身上,而街道办事处却没有相应的地位和权力。二是功能“错位”。改革前,街道办事处承担的既有政府组织的行政功能,又有经济组织的企业功能,还有社区组织的社会服务功能。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办事处作用的发挥。三是社区自治不到位。社区居民组织的经费来源、人员配置、工作部署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承担着政府重心下移后的行政事务,究竟应以何种方式承担,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实际操作上也出现很多问题:有些职能部门有意无意地把社区居委会作为自身的工作机构,把本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工作下派给社区,且没有下放相应的权力,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致使责权不一致,工作经费不落实。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居委会之间“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影响和束缚了社区自治功能的培育和发展。因此,推进街道社区改革,完善城市社区自治,已成为解决社会转型期所产生的新矛盾、新问题,提高社会整合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自2003年12月开始,海港区委、区政府积极稳妥地推进街道社区改革,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逐步推进、深入发展的阶段性成果。笔者对白塔岭街道近半年时间的改革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形成了一些初步的想法和建议。
  一、白塔岭街道社区改革的现状
  通过近半年实践,白塔岭街道社区改革取得的成效体现在:
  (一)调整了街道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街道内设6个办事机构,分别为党工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综合治理办公室(司法所与其合署办公)、社会事务办公室、城市管理办公室、计划生育办公室。对原有4名工人身份人员进行了调整、妥善安置,由市场局、城建局、园林局分别接收。从小学选调3名工作人员充实到街道干部队伍中来。现街道机关干部15人,全部纳入财政开支。
  (二)完善社区规模的调整,社区划分更趋科学合理。按照有利于社区自治、有利于资源共享、有利于社区管理的原则,对原有15个居委会进行规模调整,划分为8个社区。由于辖区内的小区大多数为辖区各单位的家属区,在社区居委会人员的配备上,基本上沿用了原来居委会的人员构成。街道从社区建设的大局出发,加强协调,进行了耐心细致地宣传解释工作,取得辖区单位的支持,使合并后各个社区的工作开展日趋协调,逐步走上了正轨。
  (三)夯实社区基础,强化社区功能。第一,加强社区用房建设,社区居委会工作条件有了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设“有形”的社区,是增强居民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的载体。街道下大力解决社区用房问题,为社区自治提供了有效的硬件平台。解决了美岭社区的办公、活动和服务用房问题,文体里社居、企业联合社居的办公、活动用房正在积极的协调解决中。办事处还积极筹集资金,为社区居委会配置了电脑、传真机等设备,实现办公设备现代化,提高工作效率。第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成效显著。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录用的社区干部有20名分配到白塔岭街道辖区,按照工作需要和就近原则将20人分配到8个社居。这些新任社居干部均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平均年龄29.4岁,其中年龄最小的是23岁。目前他们已经基本能够胜任居委会的工作,并且通过实际工作,显现出了他们的优势:年纪轻,文化程度较高,工作能力强。街道强化了对社区工作者的业务培训,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同时注重抓典型、树榜样,激励广大社区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和开拓创新意识,对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和社区建设水平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四)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作风有所转变。在街道社区改革启动以来近半年时间中,白塔岭街道办事处通过完善工作制度,简化办事程序,将工作尽可能贴近社区、贴近居民,以工作作风的改进带动管理与服务的改善。街道党工委领导除召集社区干部听取工作汇报,还每月抽出一定时间深入到社区进行调研。为减轻社居的考核评比负担,今年年初,街道统一制定了考核办法,对社区居委会进行了2003年度工作的综合考核,减轻了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强度。通过这一系列举措的实行密切了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增强了相互的理解与支持,有针对性地解决了社区居委会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推动了社区自治的进程,获得了广大居民的拥护。
  二、存在的问题
  在推进街道社区改革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
  (一)社区工作关系尚未完全理顺,街道社区作为政府的   “腿”的地位没有大的改变。当前,改革的推动力来自政府,改革的重点层面在街道办事处,街道社区与市、区政府职能部门的关系没有完全理顺, “权随事走、费随事转”的工作机制的真正落实尚需时日。
  (二)工作繁多,任务量大,居委会人员相对不足。调整后,居委会规模增大,多数社区的居民人数达到了4000-6000人,社区事务相对增多,管理难度相对加大,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居委会的工作量。由于白塔岭街道自身的地域特点,辖区范围广,跨度大,而现在每个居委会只有3到5名社区干部,人员相对不足。
  (三)白塔岭街道社区工作者队伍已得到不断充实和加强,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新任社区干部从事社区工作时间短,缺乏社区工作系统知识,知识面也不够宽,生活待遇偏低。这些因素的存在,影响着社区工作者综合素质和社会认同度的提高。
  (四)社区资源整合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首先,单位及个人对于社区建设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社区与个人、单位鱼水关系的形成要随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才能形成;其次,有些单位参与社区相关活动,但并未真正认识到参与社区建设的长远利益所在,因而对社区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此外,社区建设经费短缺,社区建设的投资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如何用只够办公的经费去开展各项服务、开展自治工作,是街居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没有完善的财政支撑体系,社区自治将失去动力和活力。
  (五)居民参与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社区建设的主体是社区成员,社区成员的参与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是社区建设的生命力所在。原有单位体制形成的单位参与意识和对单位的依赖性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居民社区参与意识的增强。此外,由于工作繁忙,多数青年和中年人无暇参加社区举办的活动,社区服务中心无偿低偿提供给居民的图书室、健身房、棋牌室等利用率较低。
  (六)社区党建工作在社区建设中的核心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社区党员认同社区党组织的意识淡薄。随着改革的深入,真正进入社区党组织直接管理的离退休党员和流动、下岗等特殊群体党员数量急剧攀升。从现实情况来看,进入社区的离退休党员,人虽然进了社区,但许多人的心却不能接受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的现实,认为到了社区会失去单位的一些待遇,故对社区党组织这个新家有了后顾之忧。一些流动、下岗等特殊群体党员忙于生计,希望再进入一个新的单位,认为党组织关系留在社区只不过是权宜之计。二是在职党员自觉投身社区党建的思想淡薄。目前有一些在职党员的“单位党员意识”较强,而“社区党员意识”相对较弱。在社区党建开展工作时,由于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单位及党员之间没有领导关系和行政约束,组织开展活动显得更加困难。
  三、对策建议
  (一)针对社区工作尽快建章立制,严格界定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社区建设方面的规章制度,明确相关单位的权利、义务和职责,理顺工作关系,使社区建设有章可循。要明确界定出社区居委会的职责,社区居委会除履行自治范畴的职责外,可以协助政府职能部门工作,对于不属于职责范围内的摊派事项有拒绝权。街道社区改革不是一个部门的工作,政府各职能部门应转变观念,提高对社区建设工作的认识,明确职责,凡属于政府职能范围内的工作,不能让社居来承担,而是要由本部门派出专门人员到社区开展工作,自行完成。
  (二)采取措施,为社居“减负”。一是试行社区协管员制度。设立社区行政事务协管办公室,承接城市管理方面的工作,承接上级组织和政府部门的社会调查工作,承接上级布置的临时性、突击性工作。工作人员由政府各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选聘的协管员组成。街道办事处定期对协管员的履行职责、工作态度、为民办实事情况进行监督,并与职能部门协调,将评议意见作为对协管员进行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强化对社区协管员的管理。通过这一制度,推动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协调发展。二是整合社区服务队伍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包括:社区党员队伍资源,离退休干部队伍资源(这支队伍庞大,有经验,有影响,热心公益事业),低保对象资源(可以组织他们参加志愿服务,许多社区有成功的做法)。
  (三)以提升社区工作者队伍的综合素质为重点,为社区建设的发展注入活力。社区工作者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和活力所在,建设一支职业化、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对推动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适应社区建设快速发展的需求,要定期对社区工作者进行岗位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要完善激励、竞争、约束等管理机制,完善社区工作者考核制度,启动自下而上的社区议事监督机制,实行社区议事监督机构、社区居民对社区工作的动态考核,充分调动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约束其自身行为。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资水平的提高而逐步提高社区干部的工资收入。
  (四)建立多渠道的资金筹集模式,有效整合社区物质资源。建议:由区政府解决一点,发展社区服务从利润中投入一点,给予社区相关政策,向社区单位筹集一点。积极依靠社区力量,整合社区资源,解决居委会办公用房、活动场所和服务机构等问题。
  (五)造氛围,树理念,强化居民社区意识。社区意识是社区的灵魂。社区建设需要全社区的关心、理解和支持,需要全社会的配合。为提高居民社区意识,一是营造氛围,在宣传教育中培养社区意识。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增强驻区单位和居民对社区建设的关注和支持;二是选准载体,在社区活动中强化社区意识。通过开展健康有益的社区活动,让居民群众在服务与被服务中得到社区建设带来的实际利益,从而激发其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居民的参与率。
  (六)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主动加强与辖区单位党组织的横向联系。完善社区党组织和单位党组织的联系协调制度以及鼓励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活动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的作用。积极探索对社区党员分类管理的途径,切实加强对社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要紧紧围绕社区建设中心任务开展党建工作这一根本要求,通过各类党组织和区内党员卓有成效的工作,不断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从小政府——大社会到小政府——.. 下一篇深改革社区管理体制 居委会改姓..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