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进入旧版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探索城乡结合部社区建设新路— —武汉市江汉区汉兴街调查
2014-12-13 20:48:50 来源: 作者: 【 】 浏览:44次 评论:0

汉兴街的总体特征是:(1)地处城乡结合部,村、居民混杂,流动人口多,人口分布不平衡;(2)街辖大部分地区处在开发建设中,社区人员结构复杂,服务和管理的任务相对繁重;(3)作为新兴街区,虽发展潜力大,但社会管理基础差,城市建设的硬件设施较差,基层组织建设薄弱。

在民政部26个社区建设实验区中,江汉区汉兴街是第一家在城乡结合部进行社区建设实验,这既是江汉区的特色,也是汉兴街的创新。45第一次党政联席会议上,市民政局领导强调:汉兴街的社区建设不能“克隆”已有的模式,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以人为本,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城乡一体,统一规划,突出重点,逐步完善。区政府分管领导指出,汉兴街社区建设要以群众满意为目标,要夯实社区组织建设、社区工作者的选聘工作、社区服务的硬件设施三个基础;做好四项工作,即社区民主自治工作、辖区单位工作、居委会干部的稳定工作、加快城市化进程工作。从汉兴街社区建设过程中可以总结出其最大特色是:从城乡结合部的实际出发,吸取村民自治的成功经验,通过人才整合、组织共存、功能互补、管理协调、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建立社区自治与村民自治的共生模式,形成村民、居民和辖区单位共居一地,共同管理,共促繁荣,共建文明,共保平安的自主治理网络,走出一条切合实际、具有特色、有效运转的社区建设发展新路。

1.人才互动

汉兴街于19981228撤乡建街,当时面临产业结构快速剧变,三产业蓬勃发展,农村向城市过渡的新情况,于是在公共管理上实行“以街带村”的体制。随着农转非居民的不断增多、村民数量的减少,出于管理的需要,199912月份在原两个行政村内建立了5个居委会。但新建居委会没有任何基础,介于这一实际情况,实行“以村带居”的管理体制,居委会主任由原村属公司经理兼任,确保了一方稳定和村办经济的长足发展。

在社区建设中,针对汉兴街是新兴街道,居委会建立的时间也不长、人才分布不均的实际情况,2000331,汉兴街社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向江汉区社区工作指导委员会请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部分村民通过征地等方式改变身份成为城市居民。为此,两个行政村分别于去年底在村民身份变化较大的地域相继成立了居委会。为确保当地政治经济的稳定,两村在推荐产生居委会成员过程中,都适当地选择了当地群众中威望较高、有工作能力的村民进入居委会班子。”在此次社区建设过程中,“我街地处城乡结合部,部分社区存在村居民混住的情况,可能出现个别工作能力较强、群众威望高、热爱社区工作并且居住在本区的农业户口人员进入社区居委会班子。”该请示获得批准。于是在筹备小组、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委会、社区协商议事会和社区党支部中,都有一定比例的村民能人进入,这有利于在社区工作中兼顾村、居民利益,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提供条件。并且,辖区单位代表进入筹备小组、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和社区协商议事会,这有利于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同时,社区居委会的主要成员是村属企业的领导、社区协商议事会的部分代表又是村委会干部,形成人才互动的格局。

2.组织共存

建设社区过程中,构建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委会、社区协商议事会和社区党支部四大组织,而行政村也有自己的公共组织,如村党总支、村委会、村民代表会议、村民片组等,从而形成社区和村庄共住一地、组织共存格局。在村级组织与社区组织的关系上,村党总支同社区党支部是垂直领导关系,而社区党支部对组织关系在本社区的党员有直管权,对组织关系不在本社区但生活在本社区的党员有协管权,对辖区单位的党员有参管权。同时,村委会将村的党员分到各片组,这样,村党总支同社区党支部的关系会更加紧密;村委会与社区居委会是平行、协调、互助的关系。社区的经济和政府目标考核由村负责,社区监督和评定村两委会的思想政治工作。

组织共存首先表现依据《村民组织法》和《居民组织法》的规定,在组织体系的外在形式上都有各自的组织结构,但组织共存成为必然选择,有其背后的共生机制存在:一是人员互动为组织共存奠定了共生机制的第一基础;二是因为处于城乡结合部的社区村、居民混合,80%的家庭既有村民又有居民,“一张床上睡着两种人”。并且绝大多数居民原本就是本地村民,因农转非变成居民,他们具有相同的地域历史、相同的习惯行为、相同的社会习俗、相同的思想信念和意识形态,因而具有相同的心理基础。这种传统根基和历史积淀是共生机制存在的第二基础;三是村庄的大片土地虽然被政府征用,村民也分几批转户口或“买断”后将身份变成居民,但村委会的集体资产是属于所有村民的,因而,即便是买断也不能完全割断他们与集体的关系。事实上,这些农转非的居民一直在直接或间接地享受着集体福利,或村委会公共投资所带来的好处。只要村集体资产的存在,这种利益关系就不会消失,这是共生机制存在的第三基础。

3.功能互补

社区成立前,村委会的功能是经济管理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两大方面,主要包括:财务管理、土地及建房管理、社会治安、村风民俗、计划生育等内容,但管理和服务的对象只涉及村民身份的人。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外来干涉人口和农转非居民的日益增加,不少人和事都难以纳入村委会的管辖范围,出现管理的空档,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困难;吸毒、赌博、抢窃等的发案率增加;辖区单位、物业公司与社区不配合;社区环境脏、乱、差等。而新建的社区以人为本、服务于人,四大组织的构建既是体现社区本身的六大功能(社区环境、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卫生),又是实现与村委会功能互补的重要途径。社区成员有了意见表达的渠道,也找到了归属,使村庄原来管理不了的人和事得到落实。

这些职能得以发挥、工作得到落实,就可以减轻村委会的压力,弥补村无力解决的问题,让村委会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和管理,从而更大力度地支持社区,并形成良性循环。这样,在保持村组织机构不变的情况下,在行政村的地域内建立社区,而每个组织中既有村民、又有居民,体现了“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精神。

4.管理协调

村委会的服务对象是纯村民、流动人口、外来常驻人口,后两部分人通过到派出所登记后,经管段民警同村委会联系,落实其暂住及管理事宜。服务内容是经济管理、土地及建房管理、村民的福利保障、计划生育等。社区居委会的服务对象是纯居民、农转非居民。服务内容是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教育、社区文化,再就业、计划生育等。

村委会和社区居委会共同管理的内容有:(1)环境卫生:辖区内有物业公司管理的小区,长期以来环境卫生管理不善,负面影响很大,村委会也管不了,新社区成立后,社区牵头、同村委会一起多次与物业公司联系,共同管理,现在整个社区的环境卫生已有较大改善。同时,汉兴街将全部社区的环境卫生纳入统一管理,要求村委会和各社区同时布置,共同检查。(2)社会治安:社区的治安小分队同村的民兵联防队精密配合,互通信息,共同查处。在调解民间纠纷和查破治安案件过程中,形成联防联治、群防群治的网络。(3)公共事业:水、电、交通三方面的问题在村居民混住的社区都存在。自然村湾的纯村民曾经坚决反对村委会投资于公共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他们认为村委会集体经济只能服务于村民,居民没有资格享受。新社区成立后,村委会和社区共同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的认识,特别是少部分村民身份的人进入社区四大组织,增进了村、居民之间的亲合力。

5.资源共享

村委会对社区给予大力支持,社区组织构建过程中投入各社区10万元,每年补贴各社区工作者人头费和办公经费6000元。并且提供软硬件条件,在村委会的支持下,解决社区的办公室、文化室、活动中心等,并购置全新的办公设备;同时借鉴村委会较为成熟的一系列村民自治规章制度,根据社区建设的基本精神,建立社区运作的制度体系,使社区和村委会在制度上有机地协调起来。

辖区单位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在这次社区建设过程中,社区一直注重辖区单位的作用。近几个月来,共住共建效果显著,如在筹备过程中,辖区单位主动提供开会场所及服务;辖区单位为学生提供课余辅导;辖区单位职工与社区工作者一同参加环境创新工程,参加义务性突击劳动,植树保洁,共创文明社区;辖区单位参加社区助残志愿者服务队,与残疾特困户结队帮扶。在社区建成后,由于辖区单位代表进入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和社区协商议事会,为达到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对等,不少单位同社区签订了党建协议书。社区党支部与辖区单位党组织一起印发《致全体在职党员的一封信》,充分利用许多党员有一技之长这一有效资源,开展志愿者活动,为社区建设作贡献。如跃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一直负责玉兰里社区的文件材料的打印;724为玉兰里社区组建足球队捐款2000元;89又捐赠电脑和打印机各一台,使玉兰里社区成为汉兴街第一个实行微机操作的社区。811日下午,玉兰里社区治安巡逻队成立,12个辖区单位到会祝贺,捐赠现金10006000元不等,捐款总计76000元。

同时,社区开展的便民服务也使辖区单位受益,如社区组建巾帼家政服务队,为辖区单位及其居民家庭服务,这既解决了社区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又给辖区单位提供了廉价人才资源和优质服务。社区开展的暑假系列青少年教育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辖区单位青少年参与,这里逐渐形成他们学习的第二课堂。这样,辖区单位利益与社区利益通过共住共建、资源共享紧密结合起来,既增强了辖区单位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密切了社区村、居民同辖区单位的关系。

 

如果说村民自治是推进汉兴街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第一步,社区自治则是汉兴街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第二步。汉兴街社区建设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不仅获得民众广泛的支持和信任,而且也提高了其合法性水平、资源配置效率和政治效率。

1)社区规模扩大。没有一定的规模就没有一定的效应,原居委会100700户的规模太小,可供利用的资源极为有限。重新按照地域板块划分社区范围,形成10003000户的规模,既是适应高层建筑不断增加、便于公共管理的需要,又是扩大资源存量、实现资源整合的有利途径。

2)人才资源整合新途径。汉兴街根据城乡结合部的实际,实现人才资源整合的制度创新:身份突破,针对村居民混住的实际,汉兴街请示江汉区同意一批村民身份、有能力、有魄力的人竞聘社区工作者,突破居委会干部只能来源于居民的规定;地域突破,汉兴街作为新兴街道的人才资源分布不均,为此,汉兴街对通过笔试、面试、政审合格的应聘者进行统一合理调配,突破过去居委会干部只能来自本居委会的历史;户籍突破,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和小区建设的加快,迁入社区内的居民日益增多,他们在社区建设中,以“住民”为标准,在本人自愿和群众推荐的基础上,可以将“外来人口”作为社区成员代表参加选举,从而解决了大量存在的“空挂户”问题。通过“三大突破”既保证了社区工作者的人才来源和质量,又扩大了民众的参与渠道;

3)自主治理的“多中心”组织网络形成:《居组法》规定了居民委员和居民会议的居委会组织结构,汉兴街社区建设中构建了社区党支部、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协商议事会四个组织,这种“多中心”格局是一种新的治理模式,社区党支部是领导层、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决策层、社区居委会是执行层、社区协商议事会是监督层,通过社区组织之间的责、权、利划分,形成分工协作的治理网络,既可以防止权力的腐败,又能体现自治的精神。同时,辖区单位代表进入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和社区协商议事会,并实现了社区组织之间的村居民兼顾,形成更广泛的利益共同体,有利于资源共享、有利于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4)点名划票制度的实施,一个选举会场同时设立几个秘密填票处,监票员按照代表名单点名,代表分批单独进入秘密划票间写票,单独投票后,另一批进入。这是基于两方面学习的结果,一是其它街道试点中没有实行秘密划票制度,但如何保证选举公正的问题已经提出;二是汉兴街的村委会第四届换届选举设立了秘密划票间,但在程序上需要进一步完善。出于这些经验的学习,在社区建设中实施这一制度创新,防止拉票、串票现象的发生,保证选举程序的公平、公开和公正。

    这一系列制度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居民组织法》民主自治的精神,是对《居民组织法》的回归,也是为了更充分地体现社区建设的原则,获得广大社区成员的普遍认同。

总之,汉兴街社区建设由于有村的大力支持,辖区单位的紧密配合,汉兴街的悉心指导,广大村居民的积极参与,社区不仅顺利建成,而且初步实现了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的“三有”目标。社区在自治的框架下,通过人才互动、组织共存、功能互补、管理协调、资源共享等方面,与村庄初步形成了村民自治与社区自治的共生格局。这可能代表了城乡结合部社区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当然,社区建设是一个过程,汉兴模式也需要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并接受实践的考验。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现代西方城市社区研究的主要理论.. 下一篇社区建设中的制度变迁路径分析— ..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