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进入旧版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苏州社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14-12-13 20:46:29 来源: 作者: 【 】 浏览:51次 评论:0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各种优势,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1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760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0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3%32%。进出口总额236.6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123.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7.9%17.4%。累计合同利用外资415.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33.4亿美元。在经济总量迅速扩张、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的基础上,全市形成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鲜明特色,各项社会事业长足进步,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取得阶段性的积极成果。
  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呼唤我们不失时机地拓展社区服务,加强社区建设。苏州市的市、区两级领导和基层干部群众坚持从实际出发,较早开展了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工作。经过10多年的努力,城市社区建设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积累了有苏州特色的实践经验。
  一、苏州近年来社区建设的主要成果和基本经验
  苏州市开展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工作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94年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在原有对特殊社会群体提供民政福利型服务的基础上逐步拓展便民利民服务,服务实行无偿和低偿相结合,初步引入了市场化运作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服务消费需求。1995年到2000年为第二阶段。社区服务蓬勃发展,社区建设开始启动。以养老扶幼为重点的社区服务迅速向文化、体育、卫生、家政、教育等领域拓展,为推进社区服务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奠定了基础。2001年以来,社区建设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和《苏州市社区建设十五规划》,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目前,金阊、沧浪两个区被命名为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地区,金阊、沧浪、平江三个区被省列为社区建设实验区。
  经过10多年的实践和探索,苏州市在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以发展社区服务为龙头,基本建立起社区服务的体系和框架。多年来,苏州市的市、区两级政府逐年增加财政拨款,不断加大社区服务硬件建设。至2001年底,累计建成服务中心2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卫生服务站(所)40个、工疗站19个、老年公寓28幢、老年活动室180个、文化馆(站)23个、幼儿园57个,社区志愿者队伍超过3万人,社区服务的覆盖面和受益面不断扩大,居民群众的参与率和满意率明显提高。去年又在全省率先建立了覆盖市区的社区服务——指通网络中心,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整合社区服务资源,为居家老人及社区居民提供治安报警、医疗救助、商品采购及多项家政服务。盛世物丰人增寿,随着城市人口的老龄化(市区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人已占16.8%),苏州市把提供广覆盖、高质量的社区养老服务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区、街道和社区居委会各类老年公寓共有床位1728张,入住率高达90%以上,接纳了17.9%的老人。
  ——科学合理地调整社区组织,初步形成了新颖的社区管理模式。新建的社区居委会遵循居民自治原则,民主选举产生了社区居委会的管理人员。由于实行了民主选举和竞争上岗,这一批新当选的里弄总理,无论是文化水平、年轻化程度还是党员比例都有了较大提高,整体素质得到了显著改善,从而为搞好社区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
  ——把制度建设放到突出位置,积极探索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性质,苏州市各区普遍建立了社区党支部工作制度、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制度、社区居委会工作制度、公开办事制度、社区居民公约、社区居民对社区居委会民主评议制度、社区信访接待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努力探索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四个自我(即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实现途径,把社区管理纳入了民主化的轨道。
  纵观苏州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历程,苏州市各级政府在推进社区建设中比较自觉地做到了四个坚持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努力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秩序和生活环境,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也在经济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中获得了更多更强的财力物力支持。
  2.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推进社区建设,拓展社区服务,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坚持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抓起,从群众不满意的事情改起,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与此同时,各级党委、政府十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最大限度地吸引广大群众自觉加入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积极参加社区居委会组织的公益活动、文体活动和各项创建活动。
  3.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从本地居民群众迫切要求解决和热切关注的问题入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社区建设的发展目标,以创新思维推进有苏州特色的社区建设。
  4.坚持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并重。苏州市在社区建设中,既注重抓好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硬件建设,又注重抓好以社区居民的思想素质、道德水平、公共意识、人际关系等为内容的软件建设。通过加大投入和加强教育管理双管齐下,将社区居民内在的自觉性和外部的约束力有机地统一起来,促使社区建设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二、推进有苏州特色的社区建设所面临的新情况、新矛盾
  要与时俱进地推进有苏州特色的社区建设,就必须认真分析和把握新形势下苏州社区建设的特点。
  1.苏州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居民对社区建设的需求层次日益提高。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苏州已成为全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人民生活水平已达到较高的水准:按人均水平统计,200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3600美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已达10515元,年末储蓄存款已突破16000元。随着经济收入的显著提高,苏州居民在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的情况下,不仅越来越关注社区的发展,日益自觉地参与社区的各项建设活动,而且对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居住区的设施和环境等等,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加强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的经济、政治、教育、卫生、社会、福利、互助、参与等功能,才能满足苏州城市居民的安全、社交、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
  2.苏州是一个开放的城市,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开放型经济已成为苏州经济发展中的鲜明特征和最大亮点。开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城市人口的异质性,逐渐使苏州呈现出移民化城市的特征。目前,苏州市的人口结构已经出现三个增多的现象,即外国人增多、外地人增多、社会人增多。这种城市人口的异质性,不可避免地、直接间接地影响到苏州城市的社区建设,对社区服务领域的匠拓展和社区服务水平的提高,提出了新的特殊要求。居住在苏州的外国人对社区服务要求的层次是相当高的。他们需要环境的优美、居住条件的舒适、服务的及时便利和生命的安全保障等。大量来苏州打工的外来工,对苏州社区服务的要求层次较低,但给社区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在苏州创业和发展的白领,也对苏州社区建设提出了与自己身份相符合的要求。在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在扩大开放的现实条件下,各类社会群体层次差异及其分化重构,对苏州城市社区服务需求必将提出多样化、多层性的客观要求。苏州城市的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必须适应这一客观要求。
  3.苏州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居民对社区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始终保持很高的热情。苏州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丰厚坚实的历史文化积淀塑造了苏州城市居民崇尚精神文明的独特品格,渴望提高自身的文明素质和城市的文明程度,追求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社会繁荣、居民富裕的今天。各类教育的普及与厚实的历史文化积淀相汇合,使居民对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更高层次的渴求与期望。
  4.苏州是一个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社区建设的任务较之以往更加繁重。近年来,苏州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在经济快速发展、体制加快转型的现实条件下,社会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深刻而又巨大的嬗变。由此引发了部分家庭保障功能和邻里互助作用的弱化,造成了老年人、残疾人、精神健康、妇女儿童、青少年教育、犯罪预防、下岗失业、弱势群体济助等诸多社会问题。苏州在建城区面积的不断扩大,又导致一批又一批的农民转变为城市市民。可以说,苏州当前正面临着世界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出现过的各类社会问题,面临着社会需求与国家承受能力之间矛盾加剧的局面。对于这种局面,一方面迫切要求各级政府转变职能,在不同层次的结构上进行合理分工,把大量管理社会的职能下放到社区;另一方面迫切要求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矫正企业办社会的不合理行为,将管理社会的职能归还给社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很有可能加剧上述诸多方面的社会问题,也不排除可能带来新的社会矛盾。
  三、推进有苏州特色社区建设的对策思考
  苏州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在今后五年十年内,把苏州建设成为国际新兴科技城市、社会主义法制城市、社会主义文化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健康城市、最适宜人居和创业的城市。为了推进有苏州特色的社区建设,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以政府管理规范有序、社区自治充满生机、市场机制充分发育、执政基础坚强巩固作为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在抓好社区建设常规工作的基础上,着重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1.充分认识大力推进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社区建设摆到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位置。积极推进苏州城市的社区建设,有利于在更高、更广、更深的层次上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促进全市城市化战略的顺利实施和基本现代化这一目标的最终实现。在社会结构转型时期,积极推进社区建设,还有利于化解各种棘手的社会矛盾,把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落实到基层。当前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要切实加强领导。不断研究社区建设中的新情况,重视解决社区建设中的新矛盾,加大社区建设的工作力度,尽快走出一条有苏州特色的社区建设的新路子;二要营造舆论氛围。充分利用一切新闻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加强社区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社区建设这一社会系统工程。三要形成共建合力。努力形成党委和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整体合力。
  2.正确处理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关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社区居民自治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政府不应再大包大揽社会管理的一切事务,企业也要卸掉办社会、管社会的沉重包袱,大量的社会管理职能和管理事务应由社区居民自治组织来承接。正确处理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相互关系与空间结构,已成为推进有苏州特色社区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事实上,在社会管理活动和管理事务中,政府也有一个退的问题。大量具体的、琐碎的、直接与人民群众打交道的社会事务,完全可以交给社区居民自治组织,让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而政府只应充当社会管理事务高级设计者、指挥者、监督者的角色。推进社区建设,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社区服务业实现投资多元化创造公平而又宽松的环境,同时在社会管理方面,应更多地利用法律手段,规范社区管理。
  3.积极探索社区资源整合的路径,加大对社区建设和服务设施的投入。社区的基础设施是推进社区建设和拓展社区服务的重要载体,必须加大投入力度。事实已经证明,仅仅依靠单一的政府财政投入,对于面广量大的社区设施建设而言,只是杯水车薪。因此,必须换个脑筋想办法,把扩大投资的着力点放在激活、整合社区资源上。各级政府仍要坚持把社区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逐年增加对社区建设的资金投入。同时,更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用市场的观点、市场的途径、市场的办法,整合社区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要引导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的服务设施向社区开放,让闲置场地、设施为社区所用。要鼓励企事业单位及个人以资金、房产、设备、技术、信息、劳务等形式投入社区服务业,倡导民间捐赠、社会捐助社区建设。同时,要抓好社区建设网络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工作,规范网络系统的管理和服务,使之基本实现自我运转、自我发展的预期目标,成为整合社区资源、方便社区居民的有效途径。
  4.建立、健全三个体系,把社区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加强制度建设,是加快推进有苏州特色社区建设的根本保证。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着重建立、健全三个体系:一是建立、健全适应城市现代化要求的社区组织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积极尝试并逐步实行离退休党员及其它类型的党员由社区党组织属地管理。加强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在调整合并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的基础上,通过民主选举产生新的社区居委会管理人员。采取向社会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办法,选聘专业化、年轻化、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同时,进一步发挥社区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二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区管理体系。根据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性质,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分工科学、协作有力的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对社区居委会应做到:给予业务指导而不进行行政干预,提供帮助支持而不插手社区事务,充实社会管理事务而不强加行政管理职能。社区居委会要依靠制度建设,提高居民自治的能力和水平,增强自身在社区居民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三是建立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社区服务体系。坚持从社区居民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入手,不断丰富社区服务的领域和内容,努力满足社区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要求。各区要建立和完善有一定规模的多功能的社区服务中心,各社区居委会要建立相应的社区服务站。把拓展社区服务业同广开就业门路结合起来,关心弱势群体生活,做好社会救助工作和最低社会保障金的发放工作。建立健全社区教育网络,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建立与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社区警务机制,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同时,也要围绕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搞好环境卫生等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选举行为背后:投机博弈— —以武.. 下一篇过度组织化: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