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进入旧版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原创]江 汉 模 式 形 成 的 内 在 机 理
2014-12-12 15:15:08 来源: 作者: 【 】 浏览:17次 评论:0

从战略高度,探索和选择一种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是江汉模式的最大特色。江汉模式就是江汉区社区建设要实现的目标模式,即要构建一种全新的社区治理网络(江汉模式可简称为“社区治理网络型”)[]。具体说,就是要以社区为平台,通过制度变迁,在每一个社区范围内,建立一种政府行政调控机制与社区自治机制相结合、政府行政功能与社区自治功能互补的社区治理模式。从性质上看,它既不同于过去那种以行政管理为主,条块分割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典型的行政管理模式);也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社区自治模式(典型的社区自治模式);而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替代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自觉依法行政、社区组织自主管理、社区人自愿参与相结合的治理模式(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融合型模式)。

要实现两种机制的结合以及两种功能的互补,关键是要以创新社区自治机制为抓手,从根本上理顺社区组织与区街政府部门的权利关系,转变区街政府部门职能,为社区自治提供必不可少的体制环境;同时,要发挥各级政府的政治主动性,建立社区自治所必须的财力支撑,这是社区自治的物质基础;另外,社区工作者要发挥自治作用,培育社区意识,规范社区人的参与行为,这是社区自治的社会基础。为此,江汉区委、区政府选择了上下联动,配套改革,抓住重点,整体推进的制度变迁之路。

为什么江汉区委、区政府选择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制度变迁路径?对这一问题的解读,需要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来分析江汉模式生成的内在机理。

 1、不过分看重制度变迁的近期效益,追求制度变迁的长期效益,是制度变迁的内在根源

一般地说,政府的目标效用主要包括:财政收入的最大化和社会稳定。我国选择了渐进式的体制改革之路,它本身就要求以社会稳定为前提,否则就等于“自杀”;虽然经济增长、政府财政收入最大化与维护社会稳定存在矛盾,但如何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最大化,是各级政府必须解决的难题。

1999年,江汉区委、区政府提出了新的强区建设工作方针:“以促进经济发展为中心,以城市管理为重点,以社区服务为载体”。它修正了过去靠发展占道经济来获取财政收入最大化的工作思路(这是一条以牺牲环境、忽视城市管理和影响社会稳定为代价的工作思路),其目的是要消除财政收入最大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稳定之间的“断裂”现象,实现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实施强区战略的关键是要建立一种有效的、上下互动的组织运作方式,既需要规范区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调控行为,又需要协调街道办事处的自主管理行为,还需要强化社区组织的自治行为。可以说,抓住了以制度变迁为重点的社区建设,就抓住了强区建设的“牛鼻子”,真正形成与强区建设工作方针相配套的组织运作方式,即“以区政府职能部门为指导、以街道办事处为基础、以社区组织为依托”的组织运作方式,并使三者的工作着力点都放到社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功能与社区自治功能的“四个结合” ――政府管理与社区自我管理相结合、政府服务与社区自我服务相结合、政府教育与社区自我教育相结合、政府监督与社区自我监督相结合,推进社区经济、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社区教育、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的协调发展。事实上,社区建设项目与强区建设项目是根本一致的。江汉区区长尹维真说,“社区建设为强区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实践需要我们走出一条组织重建、制度创新、机制再造的新路子,打破过去条块分割的模式,形成完整意义上的‘政府组织、群众参与管理、引入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的新的管理模式。”区委副书记张骏在6个部门职能转换座谈会上指出:“6个部门不要仅看到现在的那点蝇头小利,要看到社区建设可以全面促进我们的工作,这才是大利。”区民政局局长王秀南告诉笔者:“社区建设的效益,现在是加法,将来是乘法。”

    2、政府对制度创新的“偏好”和社区人对民主诉求的结合,是影响制度变迁进程的两个主要变量

政府到底选择什么样的制度变迁之路,要受政府对制度创新“偏好”的影响。从江汉区研究和探索适合区情、富有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历程看,江汉区人具有明显的制度创新“偏好”。19877月,在江汉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提出了建立‘商业社区’的构想;199211月提出实施‘一二二八’工程,建设‘现代商业城’构想; 1997年底勾画出商贸金融区蓝图;1999年提出江汉特色经济发展战略;2000年提出实施强区建设战略,加快建设“四个大区”――商贸大区、市场大区、金融大区、社区服务大区[]。江汉区选择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真谛在哪里?原区委书记黄关春在解释江汉特色经济时作了充分说明:“它追求的是‘他人不可替代性’,而不是‘替代他人性’”,“不替代他人,就是不跟风,不赶潮,不头脑发热,不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坐享其成,不拾人牙慧;不搞模仿经济、抄袭经济。他人不可替代,就是想人之所未想,干人之所未干,出新求变,出奇制胜。”一句话,通过制度创新,获取长期效益。

制度创新“偏好”成为江汉区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一方面,区委、区政府要求用改革精神看待社区建设,要大胆实践,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确立切实可行的社区建设目标模式,探索出一条具有江汉特色的社区建设之路。另一方面,各条街道敢于从实际出发,敢于创造出自己的特色,如满春街把自己的特色定位于探索“社区人自愿参与、社区组织自主管理、街道办事处自觉转变角色的社区管理体制”,汉兴街把自己的特色定位于“探索城乡结合部村民自治和社区自治的共生机制”,水塔街把自己的特色定位于“探索一次性差额选举制,扩大基层民主政治”[]

社区人的民主诉求是影响江汉区社区建设进程的又一个重要变量。一方面,成员代表投票的自主性较强。如在社区居委会正式选举中,采用一次性差额选举制的水塔街,出现了7个社区7种不同的选举结果,有排名靠前的当选,也有排名靠后的当选,有正式候选人当选,也有非正式候选人当选,有当选人数与岗位职数相等的,也有当选人数少于岗位职数的,有获票相差较大的当选,也有几票之差当选的。汉兴街党工委李书记告诉笔者,汉兴街之所以“在前排设立秘密填票处和采用点名填票制”,也是适应代表的要求而作出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居民和社区工作者的自治意识增强。有的居民认为,“只有社区居委会有职有权,才能自治,才能为居民办实事,才能有权威”;有的社区工作者认为,“如果仍按原来的模式运转,不要说一届三年,就是半年我们都吃不消,只有理顺各种关系,转变政府部门职能,我们才有时间、有精力,从事自己应该作的工作。”

3、  “边干边学”是加快江汉区社区建设速度的重要因素

江汉区社区建设中的制度变迁进程是一个不断学习、总结经验、积累知识的过程,呈现出“边干边学”的特色。一方面重视借鉴外地经验。江汉区委、区政府和三条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曾先后组成若干考察组,分别考察沈阳市、上海市、青岛市、海南省等地社区建设经验。其学习借鉴活动具有问题性和探讨性的特征。所谓问题性,是指考察组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所谓探讨性,是指考察组讨论对方有哪些经验和不足、哪些可以借鉴而哪些需要创新。以满春街赴沈阳学习考察组为例,该街民政科副科长耿世文在自己长达12页的考察日记中,列出了考察组出发前所带去的14个问题,总结了沈阳模式的3条经验,提出了值得探讨的8个问题(诸如:沈阳市区有而街道没有实施方案、片警和物业公司经理不经过选举直接兼任社区管委会副主任等),还提出了个人关于满春街社区建设的一些设想[]

另一方面,注重知识的积累。由于一定的制度总是建立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的,往往具有难以移植的特征,或者说具有比技术手段更强的“资产专用性”。虽然有外地经验可以借鉴,但不可能照搬。抓好社区建设这一全新事业,迫切需要理论界与实践界的密切配合,搞好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有机结合。据不完全统计,课题组参与区政府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召开的方案讨论会、工作部署会、经验交流会和座谈会就有30余次;与三条实验街道座谈和讨论有30余次。事实上,江汉区社区建设目标模式的选择,制度创新内容的明晰化,实施措施的规范化等等,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产物。

    4、有效地组织运作机制,是江汉区社区建设顺利进行的保障                                                                                                                                                                                                                                                                      

制度变迁是制度与组织相互作用的结果,制度提供了变迁的规则,有效的组织是变迁的保障。江汉区组建了三个层面的组织运作机制:一是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五大家分管领导负责,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的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4个工作专班,它是全区社区建设的指导中心;二是各街分别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负责,科级干部参与的社区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若干工作专班以及各社区筹备工作组,这是社区建设的实施层;三是6个试点的区政府职能部门,分别成立主要领导挂帅的工作专班,负责各职能部门的改革。事实上这是3个“团队”,它们之所以能相互配合、相互作用,除了行政力量的作用外,有一种不可忽视的“无形力量”在起作用,即目标模式对它们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的导向作用,目标模式成为联系它们的纽带,这有利于抑制相互之间的利益冲突。

总之,江汉模式的出现是江汉区探索强区建设之路的必然选择,是政府的制度供给与社区人的民主诉求趋于平衡的结果,是地方政府的政治主动性与社区人自愿参与、社区组织自主管理相结合的产物。



[]关于江汉模式的内涵与特征,请参见<<长江日报>>2000918理论版。

[]请参见黄关春(原江汉区委书记)在<<强区之路----江汉特色经济研究>>中对江汉特色经济的基本框架的界定,见<<探索与思索----1999年度江汉区领导干部调研文章>>6—7页。林肖滨(区委书记)的<<街道工作要有新思路>><<江汉政研>>1999年第14期。

[]关于江汉区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探索过程,参见黄关春主编:<<建设商贸金融区的战略思考>>10页,武汉出版社1993年版;中共江汉区委政研室和区人民政府政研室编;20001月江汉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水塔街的一次性差额选举制,有三个重要特征:被选举权的机会均等,差额数较大,选举结果的多样性;详细情况参见水塔街党工委和办事处提供给会议的材料:<<一次性差额选举制的运作过程及成效>>

[]详情参见耿世文考察日记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关于社区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福田:推进社区建设改革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