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进入旧版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民族文化与西部地区小康社会建设
2014-12-12 10:44:34 来源: 作者: 【 】 浏览:53次 评论:0

摘要:发展民族文化是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在民族文化建设上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要充分认识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充分发挥民族文化优势,切实加强民族地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科技事业、文化事业、教育事业,加大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尽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关键词:民族文化;西部地区;精神文明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647(2004)05—0063—05
    收稿日期:2004—08—3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为本世纪初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制定的宏伟蓝图,是领导全国人民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特别是在比较落后和贫困的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西部地区加强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小康社会是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社会,不仅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而且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就必须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精神文明为小康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又体现了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的程度。

    西部地区由于种种原因,比起东部、中部,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建设方面,都大大落后于其它地区。从精神文明建设来看,西部地区尚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

    1思想不够解放,改革滞后。近20年来,西部与东部相比,发展差距在逐步扩大。除了历史背景、基础条件、地理区位等客观原因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观念落后、改革滞后,制度创新能力差。长期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和计划经济的影响还在发挥作用,自给自足、自我封闭的意识影响了对外开放的力度和广度;等、靠、要的意识,影响了主动寻求商机、开拓市场的主观能动性;求稳怕乱、唯恐出错的意识压抑了开拓创新、敢为天下先的创造精神;偏安一隅的小家子气导致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怕别人来抢饭碗,怕外地产品抢占市场,等等。思想观念落后,使改革开放步伐缓慢、滞后,形成“体制落差”。这种思想状况迫切需要我们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推动改革开放,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2.教育落后,人口文化素质低。西部地区发展迟缓,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西部地区的教育落后,人口整体素质较低。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日普查,15岁及15岁以上文盲人口比例,全国占9.8%,西部地区除广酉(占5.3%),重庆(8.9%)、新疆(占7 72%)低于全国比例外,其它省区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数。6岁至6岁以上人口受初中教育比例,全国占36 52%,西部地区没有一个省区达到此比例,其中有4个省区在23%左右,最低的西藏才占7 18%。在西部地区中,民族地区的教育又显得格外落后,无论是文盲率、受初中教育人日数量等,都于全国和西部地区的平均数。正是由于这种教育落后,人口整体素质低下,这使得观念的改变,科学技术的普及,人才的产生和集聚都碰到了许多的困难。长期形成的比较保守的观念和文化氛围,像一张无形的网,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手脚,形成了对现代体制、现代思维的排斥力。东部一些改革成功并具有普遍意义的举措,西部人还要观望、怀疑,迟迟没有行动,如外资、技术的引进,鼓励民营经济、混合经济的发展,重视人才、多种形式使用人才等。西部地区在改革、发展举措上总是比东部“慢三拍”,这是影响西部地区发展的瓶颈,而这种滞后与教育落后、人日素质不高密不可分。另外,西部本来教育就落后,好不容易培养的人才往往留不住,外地人才也很难吸引过来,“孔雀东南飞”是西部技术和人才资源大量流失的真实写照。人才短缺也是西部地区落后的重要因素。

    3.西部地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缓慢。
    一是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领导干部对文化工作不够重视,说起来重要,实际干起来不重要。考核领导干部政绩主要是看经济数据,看年产值达到多少,增长多少比例,而文化建设考核目标往往是虚的.没有具体要求,这样就使得一部分干部过分重视经济增长,忽视文化建设。

    二是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发展后劲不足。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加上一些地方的党政领导对文化事业建设重视不够,财政支持力度不够,使得文化事业建设经费短缺,很多工作无法开展。如1998年,东部地区各省(市)文化单位(包括艺术、图书馆、群众文化、文物、文化艺术教育、出版、娱乐、文化经济与代理等)的财政补助收入,平均水平是每省(市)2 83亿元;而西部地区每省(区)仅有1.07亿元,只相当于东部水平的38%。1998年,东部地区的文化事业费按人口平均为8.27元,其中上海达到了27 31元;而西部地区平均每人只有4.56元,只相当于东部水平的55%。如贵州省,从“六五”期末始,贵州省文化经费在全省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下降,从1985年的0 73%下降到1995年的0 55%;全省大部分县的文化经费占当地财政支出的比例在0.l%至0 4%之间。90%的县级图书馆基本上无购书费、有的县图书馆10多年来未购进一本新书。由于缺乏经费,80年代全省有24支乌兰牧旗式馆队合一的民族文艺团体,现在大部分解散,全省城乡电影放映单位已从1992年的3642个锐减到1997年的862个,减少了76%。

    三是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滞后。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有很大改观,但就总体而言,文化设施建设状况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也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国家“六五”计划中提出的“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西部地区很多地方还没有实现。据统计资料,全国有县级文化馆3000多个,县级图书馆2500多个,乡镇文化站近5万个。全国尚有142个县无图书馆,137个县图书馆有馆无书;17个县无文化馆,279个县文化馆有馆无书。全国无图书馆、文化馆或有馆无书的县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特别是西藏、新疆、青海、四川西部等地。乡镇文化站滑坡问题也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已有的基层文化设施大多数面积狭小,设施破旧简陋。图书馆缺乏新书,对读者没有吸引力,而且文化馆缺少必要的经费和设备,不能坚持正常活动。基层表演团体,特别是乌兰牧骑和一些县文艺演出队,大多没有排演场,演出条件也很差。西部地区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牧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看戏难、看电影难、看书难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文化生活相当贫乏。由于健康的文化活动开展不起来,封建迷信及赌博等活动有蔓延之势。西部地区公共文化设施落后的状况,严重影响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和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的实现。

    四是文化产业亟待发展。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加速发展的状况相比,西部地区的文化产业无论在规模和效益方面,与东部地区都有不小的差距,发展明显滞后。据1998年文化部统计,全国艺术表演团体的演出收入统计为4亿元,其中东部地区占了78.3%,西部地区仅占12.6%。再以文化娱乐业为例,全国文化娱乐业主营营业收入总额181亿元,东部地区占了67%,西部地区仅占17%;全国文化娱乐业固定资产总额344亿元,东部地区占了69.5%,而西部地区仅占15%。”文化产业在东部已经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成为新的经济支柱,而在西部,文化产业发展才刚刚起步,在较为边远、贫困的民族地区还未发展起来。

    五是文化人才缺乏,文化队伍不稳定。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文化人才缺乏的问题比较尖锐,专业人才青黄不接,文艺创作、表演、管理和科研等专业人才严重匾乏,制约着西部地区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再加上人才的无序流动,使本来人才缺乏的西部地区更是雪上加霜。此外,由于西部地区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的编制一直得不到落实,职称、待遇等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许多文化站专职人员不能安心地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导致基础文化工作队伍不稳定、萎缩严重。

    通过对西部地区文化建设现状的分析,我们看到,西部地区的整个精神文明建设比起东部地区来差距很大,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来看,要走的路还很远,需要我们努力工作,克服困难和不利因素,树立信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西部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搞上去,从而推动西部地区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二、充分认识民族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说到底就是要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丰富和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一代代社会主义新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然要求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弘扬民族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主题中的应有之义,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作用,不仅能够有力地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推动力。

   (一)民族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动力
    少数民族文化是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民族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物质文化,即各民族创造的物质产品和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和物质环境,如民族的建筑、服饰、生活环境;二是制度文化,即维持民族共同体秩序和组织结构的规制形态,如一个民族的群众共同遵守的法律法规、村规民约;三是思想文化,即各民族创造的意识形态和各种文化内容与形式,如道德伦理、文学艺术、科学教育、风俗习惯等。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特色,这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它民族的显著标志,也是这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和汉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始终维系着国家的统一,维护着民族平等、团结和发展。这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精华,也反映了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共性特征。当然,在民族文化中还有反映本民族人民发展的独特历史,人文、风情的个性特征.性与个性的结合,成为一个民族丰富的又有个性魁力的民族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培养良好的精神风貌,而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正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在西部地区开展精神文明建设,要把弘扬民族文化、培养民族精神作为重要任务。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统一起来,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面来。发扬光大团结统一精神,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增进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和平相处,互利合作。倡导勤劳勇敢精神,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还应当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扬弃民族文化,对于传统民族文化中消极的部分进行改造和革除,如改变传统思维方式的封闭性、保守性,倡导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敢试敢闯的精神;克服“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和行为,侣导自力更生、自主创业的精神和行为方式;克服封建迷信、畸形消费的落后习俗,倡导科学文明、合理消费的文明生活方式。等等。通过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把人们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二)民族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丰富载体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亿万群众的事业,在党的领导下,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生动活泼的形式,使精神文明建设深入人心,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以民族文化形式进行的多种精神文明活动,丰富多彩。一是民族图书出版业蓬勃发展、西部各省区大都有各种专业性的出版社,甚至有的自治州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也成立了出版机构,如新疆喀什地区有维吾尔文出版社、云南德宏傣族景颇自治州有民族出版社。一些大专院校也成立了民族性的出版机构,如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内蒙古大学出版社等,各地出版机构出版的图书已经增加到20多种少数民族文字。二是民族报纸和杂志种类繁多。报纸和杂志是传播文化和推动科学文化发展的工具,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西部各省的省报、地方报和各种专业报纸种类很多,有的还以当地主要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如青海的《藏文报》、广西的《壮文报),新疆《乌鲁木齐晚报》。民族报纸、杂志的大量出版,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丰富了西部地区群众的文化生活。三是广播与电视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西部地区基本上做到了县县都有广播站,有些乡镇也建立了自己的广播站,民族自治地区还有民族语言的广播。西部地区的广播发射功率、人员配备、广播质量不断提高。电视是信息传播更快捷、更直观、覆盖面更广的传播媒介,近年来西部地区开展”村村通”工程,电视业得到很快发展,各省区、市(州)都有自己的电视台,大多数的民族自治县建立了电视转播台、差转台,节目丰富多彩,很多艺术片、科教片、电视剧都译成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播放。如广西广播电视事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节目制作数量和质量均有大幅度提高,目前全区共有电台25座、电视台15座,广播、电视节目分别由1997年的31套和23套增加到2001年的42套和70套,广播、电视平均每日播出时问也分别由1997年的335小时和1106小时增加到2001年的490小时和3935小时。全区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切实解决部分农村群众听广播难、看电视难的问题。 2001年广播人日覆盖率为86. 29%,比1997年提高10.30个百分点;电视人日覆盖率为91%,比1997年提高10.38个百分点。四是群众文化形式多样,是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多种途径。文化站、图书馆、文艺演出队开展了送文化到基层,到乡下活动。各地的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节庆文化、乡村文化等,以群众歌舞、戏剧、说唱、美术、书法、剪纸、民间手工艺、群众体育赛事等多种文化形式,开展精神文明活动,深受群众欢迎。西部地区以少数民族节庆文化开展的大型活动如云南傣族的“泼水节”、内蒙古蒙族的“那达慕”、贵州彝族的“阿细跳月”等群众娱乐活动,不仅以健康的文化和多样的娱乐形式丰富了群众生活,还促进了民族团结,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如广西南宁民歌艺术节,将壮族地区“三月三”唱山歌的风俗发展为大型的颇具知名度的国际民歌节,实现了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取得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双重成果。

   (三)民族文化是孕育和培养精神文明建设人才的重要源泉
    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使群众性的活动广泛开展,并得到提高,还必须培养一支骨干队伍,有一批建设精神文明的人才。而民族文化是孕育和培养精神文明建设人才的重要源泉。西部地区蕴藏丰富、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为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精神文明建设人才,涌现了一批大师级文化名人。如上家族的绘画大师黄永玉,著名舞蹈家有满族的白淑相、傣族的刀美兰.歌唱家有才巳卓玛(藏族)、德德玛(蒙古族)、腾格尔(蒙古族)、宋祖英(土家族),乐坛著名指挥家李德伦(回族)等。由于他们的贡献,使民族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的创作与推出,被普遍认为是云南继电影《五朵金花》、《阿诗玛》之后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艺术精品。它的成功,展示了民族文化艺术的永久魁力,也表现了民族文化人才的重要作用。正是由于著名白族舞蹈家杨丽萍热爱家乡,对民族舞蹈艺术执着追求,整合民族文化资源,才创作和推出了这部艺术精品。

    西部地区通过民族文化的传播,加强了对民族文化人才的培养。西部各省高等院校和民族学院培养了大量的民族文化人才。各民族地区、州、县建立的文联、作协、剧协、音协、舞协、美协、影协和各种文艺表演团体,团结和培养了许多民族文化人才。作为民族文化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科技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也得到了大力弘扬。全国民族医院己由1984年的76所发展到现在的128所。其中有藏医医院52所,蒙医医院41所,这些医院在为民族地区群众健康服务发挥很大作用的同时,还培养了民族医药人才。西部的民族自治区如西藏、内蒙古、新疆都分别建有民族医药专科学校,西部有的省区医学院开设了民族医药专业,培养了不少民族医药人才。

    三、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促进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然要求精神文明建设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发展民族文化,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正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也是西部地区小康建设的目标之一。

    (一)提高认识,发挥民族文化优势
    勿庸讳言.由于各种原因,西部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比起东、中部其它省份,还相对落后,还有相当的差距。但西部地区也有自己的优势,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民族文化博大丰富,绚丽多姿。对此,我们要予以充分地重视。西部地区主要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在西部地区有50多个少数民族居住,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80%。在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616万平方公里中,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有595万平方公里,占96. 6%。西部地区与10多个国家接壤,边境线长达18947公里。生活在西部地区的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博大精深、风格各异,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工艺服饰、节庆文化丰富多彩、千姿百态。以民族舞蹈论,壮族的铜鼓舞、苗族的芦笙舞、瑶族的长鼓舞、京族的摇船舞、维吾尔族的手鼓舞、彝族的阿细跳月等美不胜收。以节庆文化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节庆方式和内容,如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三月节”、苗族的“跳坡节”、瑶族的“盘王节”、壮族的“三月三”歌节、彝族的“火把节”、藏族的“望果节”、毛南族的“分龙节”、侗族的“走寨”、傈僳族的“刀杆节”等,形式多样。节庆内容也多由祭奠祖先和驱避鬼神、庆祝丰收发展到宣传先进文化,传播科学技术,加强人际交往、互助合作的精神文明活动。正是内涵丰富、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把各民族群众凝聚在一起,成为民族繁衍、生存发展的巨大动力。传统的民族文化在时代的进步中又不断创新,增进了新的内容和形式,成为人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精神动力,我们绝不能忽视民族文化这一强大的精神力量。

    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也决定了其巨大的吸引力和价值。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的不同文化形态,而不同的文化之间通过互相交流,必然存在互相吸引、互相取长补短的必然性。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魁力。如少数民族在婚嫁、丧葬、饮食、服饰、民居、节庆、民族体育竞技方面所具有的特点各异的民俗民风,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也蕴含着宝贵的旅游、生态、商品开发的社会和经价值。只要我们重视民族文化、合理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就会使民族文化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出来,成为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二)切实加强西部民族地区思想道德建设
    在西部地区发展民族文化,必须重视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承和发展民族的思想道德文化,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入,西部地区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健康、向上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成为社会的主流。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给道德建设带来了许多新问题,一些原有的道德规范不能适应新的实际,而新的道德规范还没有完全形成,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结合还不够紧密。因而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是非、善恶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蔓延,社会上掺假制假、坑蒙拐骗、偷税漏税、不讲信用的现象经常发生,社会丑恶现象死灰复燃。这就需要我们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确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这己经成为当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在西部民族地区,我们还应该看到,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一些干部和群众受传统的封闭保守的观念和习俗的影响,思想不够解放,放不开手脚,在对外开放、外引内联、国企改革、发展民营经济等方面,都显得滞后;“等、靠、要”的意识在一些地方还比较浓厚;市场分割,地方保护主义还很突出;安于现状的心理使人们不愿外出打工,不愿搬迁到自然条件熟的地方;一些落后的消费观念如“穿在银上,用在鬼上吃在酒上”影响了正常生活和生产发展,等等。这些落后观念和陈规陋习都有待于亡精神文明建设中逐步消除。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深人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个人的价值实现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在民族地区还要大力倡导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破除小农意识和自然经济习惯,树立新风,破除旧习。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活动,如开展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科技、文化下乡活动、文明家庭评选活动等,使人们既受到思想教育,提高道德水平,又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要把思想道德教育和建章立制结合起来,要有一套规章制度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要求固定下来,如建立文明市民公约、完善单位规章制度、村规民约等。

    (三)大力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科学和教育事业
    发展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只有提高科技水平和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发展民族地区科学事业,一方面,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这些产业的发展实现由主要依靠扩大外延向主要依靠内涵增长转变。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和国际化,努力发展高科技,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进行科学普及,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社会风气,反对封建迷信和邪教,引导人民群众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在人才。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科技创新,说到底是人才问题。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鼓励探索,鼓励创新。要完善人才市场配置机制,打破人才部门、单位壁垒,鼓励人才合理流动,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而且,西部地区的教育明显落后于东、中部地区。因此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学校教育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储备,教育要进一步改革,发挥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教育等多种功能,为学习者提供多种教育的机会,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特别要针对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上岗职业培训。在农村地区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扫盲运动,降低文盲率。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同时,在全社会倡导终身学习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观念,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农村文化站、技术推广站要利用节假日、圩场、集市,开展文化、科技知识普及活动,开展农副产品质量比赛活动,吸引更多的群众学习文化,学习科技知识。

    (四)积极发展西部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发展民族文化,就要积极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保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发展文化事业,要面向社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为广大群众提供高质量的丰富多彩的精神产品和文化服务。要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广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空间,城市要搞好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图书馆、社区文化中心的建设,农村要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的目标,乡镇要有文化站,村要有文化室。人口分散的边远地区、边疆地区可采用流动文化车、汽车图书馆和流动剧场的办法,丰富基层文化生活。要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在资金安排、项日用地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要建设一支稳定的文化队伍,以他们为骨干,组织好群众的文化活动。

    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民族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明需求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要求,“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对于增强民族文化发展后劲,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更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文化产业日益崭露头角,在一些地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广播电视、电影、书刊、音像出版业、文艺演出业正在迅速发展。文化产业的做大做强,不仅扩大了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规模效应,更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需要,同时也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在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群众的文化消费进入旺盛期,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才能适应文化市场的需要。我们要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紧迫性,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增强西部地区文化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政策,运用财税、金融等手段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加大开放力度,运用社会力量办文化产业,以资产为纽带,按照专业分工和规模经营的要求组建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改变西部地区文化产业资源配置过于分散,市场占有份额不大的现状。要促进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信息、体育等行业联动发展,形成新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要花大力气开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文化产品,提升市场占有率,提高国际竞争力。

    (五)加大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
    近年来,西部各省、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发展民族文化,开发民族文化资源都重视起来,并纳入地方发展规划。如云南省提出“努力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奋斗目标。四川省提出建设繁荣发达、具有地方特色的西部文化强省的要求。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在2001年5月做出了“关于加快广西文化发展的决定”,提出了把广西建设成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南疆特色、开放的民族文化自治区的目标。并且各省、自治区都制定了相应的发展策略和政策,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我们也看到,要把既定目标落实到实际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切实解决。

    1.深化改革,加快制度创新。不断解放思想,进行制度改革与创新.按照既要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又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积极探索出一套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在所有制形式上,鼓励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参与。除在意识形态要害部门坚持国有或国家控股外,其它文化部门应放开,鼓励不同经济成分投资、经营,应允许独资和合资办演出公司、电影院、博物馆、文化馆、旅游公司等。在经营方式上,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调动经营者、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可以采取以文养文或以副养文、多种经营的方式。在文化管理方面,实行分类指导和分类管理。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创新为重点,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公益性文化事业,要求以增加投人,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加快发展;对文化产业,要求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从而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走上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轨道。在人事制度上,实行双向选择、优化组合、考核聘用、择优上岗的办法,打破身份界限,鼓励人才脱颖而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要依法行政,以制度管人,放开具体管理经营权,实行目标管理,宏观调控,加强服务意识,拓宽文化与经济结合的渠道。要完善法律法规,依法治理文化市场,保证依法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2.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组织作用。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会遇到资金、人才、市场等方面的困难,特别是一些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信息相对闭塞,文化与经济结合的渠道较少,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加强引导,给了大力扶持。要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发展文化产业,同时,要组织协调好国内国外文化市场供需信息的发布工作,加强沟通和推介工作、加强政府引导、组织作用,不是要求各级政府把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包起来,作为开发或投资的主体,而是要求各级政府加强对民族文化建设、开发的宏观调控,制定政策并加以引导和鼓励。在这方面,广西南宁市政府做了很好的尝试。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过去完全由政府承办,这种集文艺汇演、艺术交流、旅游、商品展销、投资洽谈为一体的大型活动,花去了政府大量的人力、财力、往往社会效益显著而经济效益不足。2002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不再由政府主办,而由业主承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民族艺术节收人达2757万元,支出2694 4万元,首次实现收支平衡,略有赢利。同时,民歌节的举办还带动了南宁市及周边地区的餐饮、旅游、交通等产业的发展。政府对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引导,应体现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规律和市场经济的运作要求。

    3.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加大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力度,还要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首先是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才能谈开发。因为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智慧的积淀,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它民族的标志,只有尊重和保护民族文化,才能保持它的民族性、独特性,才能长久地保持其魁力,也才能充分地体现其价值。我们要尊重少数民族自治权、风俗习惯,对于传统的民间文学艺术、技艺要加以整理,对濒临消失的文化遗产,要采取必要的抢救措施,使之保存下来。进一步加强立法保护工作,完善民族民俗文化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民族民俗文物的范围、保护和管理的原则。严厉打击破坏民族文物、损毁古遗址、盗掘民族古墓葬、非法买卖、走私民族文物等违法活动。为了保存文物,除了继续办好现有的少数民族博物馆外,应在西部少数民族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立反映民族传统文化、历史发展的展览场所,这既可较好地保护文物,又扩大了民族文化交流。其次是合理地科学地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一是通过各种媒介,大力宣传介绍民族文化资源。画报、图书、电影、电视片、歌曲都在推介西部民族文化资源方面发挥过很好的作用,现在还要利用好网络、音像,宣传民族文化资源。可以有计划地组织中外文化传播工作者到民族地区采风、体验生活,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二是整体性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是个有机的整体,由文化艺术、生活习俗、环境各方面组成,我们在开发时要有整体构想,全面推出,这样既可让消费者全面了解民族文化,作为旅游产品推出时又可以留得住人,让游客有多种消费。整体性开发还体现在民族文化精神与文化产品、环境的协调上。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始终是开发民族文化产品的内核,而文化产品和环境则应是体现这种精神的实体。在开发民族风景区时,不能为了追求现代化而使文化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三是合理地创新。时代在发展,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在改善,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不断改变,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审美眼光都在改变,我们在开发民族文化产品时要把继承传统与合理创新结合起来,对历史文物要原封不动地保存,而在创造**映现代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产品时,却要与时俱进,合理创新,体现出不断进取的民族文化精神和人们日益进步的生活状态。


注释:
    ①②西部文化发展论坛[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编印,2001 204,205.
    ③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0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农民工生存状态堪忧——重庆市区.. 下一篇江苏、安徽社区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