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进入旧版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状及政治冷漠的原因与危害
2014-12-13 21:34:23 来源: 作者: 【 】 浏览:13次 评论:0

一、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分析

在分析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状之前 , 对政治参与这一术语有一个准确的理解是必不可少的。

()政治参与的涵义

“政治参与是一种比初看起来远为复杂和模糊的现象”。不同的西方学者对政治参与提出了不同的定义 , 其中尤以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和纳尔逊提出的定义具有代表性。他们认为: 政治参与 ,“是指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

()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途径以及政治参与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途径主要有投票和选举、加入政党和政治性社团、主动接触。对这三种途径的具体分析 , 以了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状。

1.投票和选举 我国宪法规定 , 年满十八周岁的中国公民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都超过十八周岁 , 因此投票和选举是目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从教育程度上看 , 受过高等教育的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能力超过中等教育者,受中等教育者超过初等教育者。但在参与投票上 , 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反而越消极”。实际调查也显示 , 大学生“谈”政治较多 , 而实际参与较少 , 显示出政治意识与实际的政治参与行为存在较严重的差异。根据上述政治参与的定义可知 , 政治参与不包括政治意识。政治参与是一种实际的行动,它与主观的政治态度是两个相对分离的变量 , 因为“一个人确信他应当参与其共同体或国家的政治生活 , 并不意味着他将在事实上这样做。”相对而言 ,“谈”政治远比实际参与政治容易。就实际的投票行为来说 , 大学生要去了解候选人的情况 , 要去投票点投票等等 , 这都得耗费他们的时间和金钱等等。所以在实际的投票活动中 , 往往会出现“理性的无知”。而且 , 由于“中国目前的政治参与基本上还停留在以政治动员为主的层次上 , 公民自主意识上参与水平并不高 , 因此 , 表面上看起来轰轰烈烈 ,实际上参与的程度是极为有限的”。大学生投票也是如此 , 相当程度上的投票行为都由于有关方面动员大学生参与 , 真正出于公民责任感和以影响投票结果为目的投票极少。

2.加入政党和政治性社团 大学生当中有少数优秀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 ,由于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 加入共产党无疑是大学生更积极、更有效的参政形式。但据一项调查显示 , 在全国高校中 , 要求入党的大学生只占15%,这之中仅有1/3 表示入党动机是出于“信仰共产主义”。大学生党员也仅占全国大学生总数的1.17%相当多的大学生入党只是为了毕业好找工作。因此 , 很多大学生党员处于一种“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没有入党”的状况。可以说 , 就入党而言 , 不能说大学生政治参与是积极的。从加入政治社团来看 ,面向大学生的主要是共青团 , 大部分大学生都是共青团员 ,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参与了政治。因为“加入了政治性社团并不意味着就进行了政治参与只有加入政治社团并积极从事团体的政治性活动行为才属于政治参与”。

3.主动接触.在我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是一种重要的主动接触参与活动。但在政治实践中,大学生的主动接触是比较少见的。

由以上分析可知 , 确有少数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政治热情 , 积极参与政治 , 但这并不妨碍以下结论的成立: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大学生出现高度的“非政治化”,逐渐远离政治现实,不积极参与政治。

二、大学生政治冷漠的原因分析

根据西方政治学者的研究 , 教育与政治参与有着强烈的正相关关系。“影响政治参与和态度的唯一重要特征是教育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他参与政治活动的可能就更大 , 对政治问题的态度更坚定,也更有思想性。”“地位较高尤其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更可能把参与政治看作是公民的责任 , 而具有这种责任感的公民事实上会更加踊跃地参与。”我国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情形与此正好相反:普遍表现出政治冷漠,政治参与的不积极。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影响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毕业生不再由国家统筹分配而是直接面对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就业制度的改革,加之近年来大学生找工作越来越难无疑给大学生施加了极大的压力。“日常生活的压力严重限制了人口中绝大多数人的政治活动”。这样,现实的生存机会的竞争压力使“功利主义”在大学生中普遍盛行,为了增加未来求职的筹码 , 在校大学生热衷于考证、考研,热衷于学外语、学电脑等实用的东西,鲜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政治活动。

2.政治效能感低 政治效能感是指“一个人认为他自己的参与行为影响政治体系和政府决策的能力。一般来说,政治效能感强的人比政治效能感弱的人会更多地参与政治”。由于我国政府决策民主化程度还有待提高 , 同时选举制度的不太完善,处于象牙塔的大学生们对自己影响政府决策的信心严重不足 , 因此往往就远离政治 , 不参与政治。

3.对报酬的估量 如果一个公民认为介入政治得到的报酬低于从事其他活动之所得时,他就不可能介入政治。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并且日益开放的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价值的实现或期望中的报酬不一定通过某种单一的渠道来实现。因为“从理论上来说,个人和群体能否获得用以达到他们目标的各种替换手段 , 这将左右个人和群体试图影响政府的倾向。加入非政府手段如同政治渠道有希望或比政治渠道更有希望,人们就会适当的把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到非政治手段上”。而且,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介入政治的报酬是遥远和不明确的,而其他活动的报酬则更直接,更具体。”这也可部分的解释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狂热。因为那是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实现自我价值的渠道仍很狭窄而单一,非政治手段较少,而现在大学生创业早已不是新闻了。因此,对政治参与的报酬估量低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非政治手段的日益增多 , 也使得大学生们变得高度“非政治化”。

4.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影响 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是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出矛盾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向。长期以来的集体利益第一、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的主导价值观取向受到极大的冲击。随之而来的是 ,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念衰退 , 对政治认知直观化 ,政治评价功利化 , 而且大学生的价值的衡量标准也由过去的政治地位的一元化转变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元化 , 这些无疑会影响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和积极性。

5.1980 年代学潮的影响 “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 , 一个重大的运动或事件可能导致人们政治观点及态度的根本转变”。不可否认的是 , 80 年代一系列的学生运动至今仍对当代大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 使他们对政治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悚惧。这种悚惧使大学生对政治越来越疏远。

三、大学生政治冷漠的危害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 , 为了使民主的政治制度更好的发挥作用,往往需要某些特定的个人和集团某种程度的不关心和不参与政治。但他也承认,受教育程度与政治参与正相关。因此,作为最富有政治热情的社会群体 , 如同80年代的大学生疯狂的参与政治一样 ,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政治冷漠同样令人担忧。

首先,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政治冷漠不利于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建设,从而不利于政治稳定。所谓政治参与制度化 , 是指“人们参与政治的组织和程序等,通过政治主体行为的反复重现或‘模拟’而不断获得价值和能量的一种过程”可见,政治参与制度化需要以大量的政治参与行为作基础的。只有有序的、理性的政治参与 , 才能促进政治参与制度化建设。两者的良性互动 , 才能保持动态的政治稳定。

其次 , 大学生的政治冷漠也不利于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 , 不利于培养现实的政治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在现实的政治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 , 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 , 是人由“自然人”向“政治人”转变的过程。现实的政治参与行为是大学生提高政治认识和获取政治技能的重要途径。同时 , “公民通过政治参与成长为更理想的具有民主意识的公民……公民通过政治参与 , 提高了对政治体制的归属感 , 并具备了宽容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 , 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 , 可以教育公民更多的注意到他人的立场 , 因而变得更加成熟”。

最后 , 大学生政治冷漠不利于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这可从两方面来分析。

一方面 , 对于关系到在校大学生切身利益的一些决策需要大学生的参与.

近年来 , 侵犯在校大学生合法利益的事情常见之于报端。以至某杂志惊呼:大学生正逐渐沦为“弱势群体”。因此,对于关系大学生切身利益的一些决策,需要倾听大学生这个拥有庞大数量的社会群体的声音,并且尊重他们的利益。此类决策包括两方面,其一是大学内部的规章制度,此类规章制度往往是校方单方面制定的,在很多方面已经明显侵犯了大学生的正当权益。其二是政府的一些关系在校大学生切身利益的政策,比如说大学扩招政策,研究生招考政策等等,无一不是关乎到在校大学生的切身利益,但遗憾的是,这样的政策似乎完全没有反映大学生的心声。

另一方面,政府的其他一些政策也需要大学生这个社会群体参与。

在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其总数已经达到2000万人,而且这是一个拥有很高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的社会群体。如能引导他们理性有序地参与政治,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有利于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正式制度缺失与非正式制度惯性:.. 下一篇“强县扩权”改革的情况综述及简..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