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进入旧版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构建中国社区建设理论的框架体系
2014-12-13 20:46:24 来源: 作者: 【 】 浏览:50次 评论:0
中国城市社区网
 
首页English中心概况图文版社区治理社会工作社会政策社区服务 社区论坛在线咨询网上调查投稿信箱
 
 
   

构建中国社区建设理论的框架体系

作者:奚从清 来源: 温州大学学报 阅读:879 次 日期:2005-5-28

一、构建中国社区建设理论框架体系的客观必然性
   1、社区建设概念的提出
  中国早期的社区建设,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出现的乡村社区建设运动,其中影响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是以梁漱溟为首的山东邹平乡村建设运动和以晏阳初为首的河北定县平民教育实验区运动。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社会学者为探索中国城市化的正确道路,明确地提出了社区建设这个概念,但并未形成专门的理论。具有时代特色的社区建设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中国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产物。19915月,国家民政部从中国国情出发,借鉴国外社区发展经验鲜明地提出了社区建设这个概念。提出这个概念的目的,旨在以社区建设为切入点,强化城市基层社会的管理,加强城市基层政权和群众自治组织的建设。自此以后,在全国城乡、尤其是在大中城市一个以全面提高社区成员生活质量为特征的基层社区建设蓬勃兴起。为了推进中国社区建设工作的开展,国家民政部多次召开全国社区建设理论研讨会,并且全面启动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计划。许多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携起手来,结合实际,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社区建设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而形成了探索和研究社区建设理论的热潮。
   2、社区建设实践的呼唤
  1999年底,我国有667个城市,749个市辖区,5904个街道办事处,11.5万个居民委员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包括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在内的城市基层社会结构面临改革和调整的任务,社区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十分重要,社区建设的要求非常迫切。因此,很有必要在总结26个城市社区建设实验区两年多来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进城市社区建设。与此同时,还应当看到,10年来,随着社区建设实践的发展及其实践经验的升华,探索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区建设的理论体系,势在必行。特别是在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中,这个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一方面国外社区发展的理论可以借鉴,但不能完全照搬,另一方面中国蓬勃兴起的社区建设迫切需要其理论的创建和指导。因此,无论是从应用社区理论来看,还是从发展社区理论来看,中国社区建设事业的发展,强烈地呼唤着社区建设理论的创建。社区建设作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活动,它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否则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由此可见,加强社区建设的理论建设,对指导社区建设的工作实践具有十分重要意义。10年来,人们对社区建设进行了不少的理论总结,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就总体而言,社区建设理论相对地滞后于社区建设实践的发展。由于社区建设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建设的发展和推进。现在,社区建设的实践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加强社区建设的理论建设,而且已经具备了对它进行理论总结的条件。下面,从三个角度作些必要的论述。
  (1)从社区建设提出的新的课题来看,需要理论研究。
  变化发展的社区建设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的课题的经验材料。
  社区建设的涵义,在国外按照联合国文件的语言一般称作社区发展,包含建设管理两个方面的内容,是一切社区工作的包容和归宿。虽然人们对社区建设的涵义作了种种界说,但是现在逐步趋向一致。所谓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提高社区成员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发展的过程。
  社区建设的内容,由于人们对社区建设所包含的内容理解不同,所以对社区建设内容的归类也有所不同。通过社区建设实践,人们在以下几个问题上逐步达成共识:第一,社区建设内容的确定,应当从本社区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重点各异。根据全国一些大中城市社区建设实践提供的经验材料,社区建设的内容主要有社区服务建设;社区环境建设;社区文明建设;社区组织建设;社区管理建设。第二,社区建设的各项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各个组成部分虽然各有侧重的具体内容,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因此,在社区建设中,我们不仅要注意发挥其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而且更要注意发挥其整体的作用。第三,社区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社区建设实践的发展,会不断涌现出新鲜的经验,需要加以认真总结,以便进一步充实和丰富社区建设的内容。
  社区建设的特点,人们对社区服务的特点作过较多的研究,但对社区建设的特点则研究得很少。在笔者看来,社区建设具有社会性、群众性、复杂性、综合性、计划性等特点。
  社区建设的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标准进行划分。根据社区建设的不同地域,可分为农村社区建设和城市社区建设;根据社区建设的不同层次和状态,可分为大型社区建设、中型社区建设、小型社区建设和微型社区建设;根据社区建设的不同方式,可分为主体投资型、参与共享型、多向交流型和互助促进型的社区建设等。
  社区建设的运行机制,是通过自调、互调和辅调的过程,使社区工作进入一个有序状态。笔者曾将社区建设的运行机制概括为十大机制,这是就社区建设运行机制的普遍性、共同性而言的。但是,就一个具体的社区建设运行机制的实际状态而言,则是不同的。例如,上海市民政局课题组提出,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上海社区建设运行机制的基本框架是:建立稳定的政府主导机制、提倡高效的民办公助机制、引入成熟的市场运行机制和培育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
  社区建设的管理体制,已成为推进社区建设的关键任务。道理很明显,社区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众多的职能部门和更加广泛的社会群体及全体市民。因此,如何建立起适应社区建设的管理体系,即形成统筹全局,条块结合,基本执行层面和社区操作层面工作职责清楚,目标任务明确的框架体系,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上海市从19955月起,在10个街道进行试点工作,探索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新体制,是有借鉴意义的。
  (2)从社区建设面临的问题来看,需要理论说明。
  社区建设是改革中的新事物,它在成长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支持和引导,不断总结经验,给以理论说明,使之逐步完善,就成为一个现实课题。
  社区建设的定位问题,即社区建设在什么地理区域内进行。不知道社区建设的范围,就无法把握社区建设的本质,对此,人们说法不一,大致有三种意见:一是居委会所辖区域;二是街道办事处所辖区域;三是界于居委之上、街道之下,以居民居住点为区域。总结社区建设实验区的做法,把社区建设的定位定在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委员会辖区,由此我国城市居委会进行改革和调整,合理划分区域,扩并居民区规模,成立新型的社区居委会。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做了规模调整的居委会辖区。这样就可以形成地域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意识——道德共同体、信念共同体、情感共同体的意识。如果社区的范围定为街道办事处辖区,就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社区生活共同体意识。
  社区建设的指导原则,这直接关系到社区建设的基本方向及其广度和深度。根据全国城市社区建设实验区的做法,应当掌握五个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原则;责权统一,管理有序的原则;扩大民主,居民自治的原则;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
  社区建设的功能问题,这又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依笔者看法,就社区建设可作用空间范围,主要有以下几个功能:服务功能;建设功能;整合功能;凝聚功能;稳定功能;发展功能。
  除了上述问题之外,还有社区建设与社区各类组织如社区党的组织、社区行政组织、群众自治组织、社区团体组织、公办事业组织和民办非企业组织的相互关系等,都迫切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给以理论说明。
  (3)从社区建设发展趋势和走向来看,需要理论指导。
  进入21世纪的中国社区建设如何发展,这是社会学界普遍关心和很感兴趣的问题。对此,作一些粗浅的前瞻性的预测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笔者认为,中国社区建设发展的趋势将走向普遍化、制度化、法制化、学科化和现代化。
  社区建设走向普遍化。自1991年以来,在中国一些大中城市开展的社区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从总体而言,社区建设还没有普遍地开展起来,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中国社区建设将会在全国城乡普遍开展起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建设,而且随着社区规模的普遍调整,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反转过来又推进着社区建设和发展。
  社区建设走向制度化。社区建设是一个整体性的社区工作,它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内容和关系,迫切需要加强社区建设的制度化建设。可是,现在社区建设的制度化建设迟缓,一些具体制度不完善,不健全,因此,它就不可能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促进社区事业的发展。通过社区建设的制度化建设,一方面使社区建设的社会规范系统化、条理化和正规化;另一方面,使社区建设的社会规范内在化,被社区成员所接受和认同。社区建设的制度化程度愈高,社区成员关心和与参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也就愈高。
  社区建设走向法制法。中国社区建设走向法制化的轨道,势在必行。社区建设的法制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随着社区建设发展的需要及其条件的成熟,通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社区建设的法律法规,使社区建设在发展中得到法律的充分保障。二是按照我国现行法律关于法人组织的分类规定,建议明确社区居委会为社团法人组织,以便于同这一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性质相一致,使其成为真正的社区共同体的代表机构。三是社区内各组织依法自治,认真宣传法律、法规,强化社区成员的法律意识,严格执法,保持社区稳定。四是健全和完善社区服务的有关法规条例。
  社区建设走向学科化。要构建有中国特色社区建设的理论体系,势必要走向学科化。在重视社区建设应用研究的同时,要加强理论研究,深掘社区建设的基本内涵,拓宽社区建设的学科视野。这种研究对于建构既能反映中国社区实际,又能指导中国社区研究的社区建设学,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社区建设走向现代化。进入21世纪的中国社区建设,必须加快发展,推进创新,走现代化之路。这是时代所趋,形势必然。社区建设的现代化,首先在技术层面上实现现代化。在信息化已成为全球趋势的大气候下,信息共享是资源共享的前提。因此,建构一体化、现代化的社区服务信息平台,客观上已成为加强社区建设的迫切需要,亟待提到社区建设的议事日程。建成后,将全面、准确涵盖社区建设各个方面的基础数据,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其次,在制度层面上实现现代化。这包括社区建设的人事制度、工作制度、学习培训制度、社务公开制度、服务承诺制度、民主议事制度、财务公开制度,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和建设制度及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都要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再次,在观念层面上实现现代化。社区建设现代化,关键在人的现代化,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和整个社区的文明程度,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为此,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工队伍。没有一支高素质的社工队伍,缺乏必要的智力支持,社区建设现代化无从谈起。
  二、构建中国社区建设理论的基本框架
  要构建中国社区建设理论的基本框架,首先要懂得什么是社区建设理论。所谓社区建设理论,是指研究社区建设的性质、特点、结构、功能、关系、管理、运行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
  作为社区建设理论,它不仅要提出一定的观念、原理、原则,而且还要做出理论的解释和逻辑的论证,从而构成一定的理论体系。
  要构建中国社区建设理论的框架体系,就要对社区建设的各种问题、观点用一定的原则组织起来,做出系统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并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就是说,使社区建设的观点理论化和系统化。
  依笔者之见,我们所构建的中国社区建设理论的基本框架,可由四个组成部分来构成:
  第一部分:社区建设的概观
  这部分主要从社区建设的整体角度,阐述其基本观点,包括诸多内容:
  1、社区与社区研究;
  2、社区建设在中国兴起的客观必然性;
  3、社区建设的基本内涵、特点和类型;
  4、社区建设的目标任务;
  5、社区建设的理论基础;
  6、社区建设的指导原则;
  7、社区建设的社会功能;
  8、社区建设的运行机制;
  9、社区建设的管理体制;
  10、社区建设的社工队伍。
  第二部分:社区建设的内容
  这部分集中阐述社区建设的内容。对此,目前有两种分类方法:一种是例举式,另一种归纳式。
  例举式的做法,根据社区建设现有的内容进行有序地排列,逐个进行阐述。
  1、社区环境;
  2、社区人口;
  3、社区服务;
  4、社区经济;
  5、社区文化;
  6、社区教育;
  7、社区卫生;
  8、社区治安;
  9、社区保障;
  10、社区组织;
  11、社区党建。
  这种方式可以使人们更加具体地了解社区建设的内容,而且随着社区建设实践的发展,可以不断地充实新的内容。但从工作指导的角度来看,就显得重点不突出。事实上,我们在社区建设中,不能面面俱到,全线出击,应当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抓住关键环节,寻找出社区建设的突破口,推进社区建设。
  归纳式的做法,将社区建设的内容归纳为几个方面。
  1、社区环境建设;
  2、社区服务建设;
  3、社区文明建设;
  4、社区组织建设;
  5、社区管理建设。
  这种方式可以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社区建设的重点内容,有效地指导社区建设工作的开展。至于怎么样概括得准确、科学、合理,还有待于理论探索与研究。
  第三部分:社区建设的关系
  这部分为了理顺各种关系,主要阐述社区建设与有关部门、方面之间的关系,包括诸多内容:
  1、社区建设和政府(包括街道办事处、政府各职能部门)等方面的关系;
  2、社区建设和城市建设的关系;
  3、社区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4、社区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关系;
  5、社区建设和实施建设的关系;
  6、社区建设和地域特色的关系;
  7、社区建设和社区规划的关系;
  8、社区建设和物业管理的关系。
  第四部分:社区建设的发展
  这部分主要阐明社区建设的发展态势,具有客观性和前瞻性,包括诸多内容:
  1、社区建设和社区变迁;
  2、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
  3、社区建设的现代化;
  4、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5、社区建设的评估和预测。
  上述四个组成部分虽然其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从而形成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社区建设理论的框架体系。
  三、构建中国社区建设理论框架体系的主要原则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建设理论的框架体系,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一个总的指导原则。在这个总的指导原则下,还要具体地应用以下几个原则:
   1、基本国情与具体社情相结合的原则
  构建中国社区建设理论的框架体系,既要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又要符合社区的具体社情。首先,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这就要求我们认清中国社会及其特点。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我国国情的基本特点就是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种特殊国情决定了我国社区建设和发展绝不能照搬照抄别国模式,只能从我国实际出发,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社区建设的道路。同时,又必须从我国城乡基层社区的具体社情出发,这就要涉及到社区的地理环境、人口构成、城乡关系、经济结构、社会组织、行政管理、街区分布、交通运输、服务系统、文化生活、建筑工程等等许多方面的情况。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从中国社区的社会实际出发,既可以揭示出中国社区发展的特殊规律,又可以揭示出中国社区发展的普遍规律。当然,从中国社会实际出发而构建起来的社区建设理论及其框架体系,是不会拒绝外国社区发展的研究成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构建的是结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建设理论及其框架体系。
   2、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
  自1991年开展社区建设工作以来,有的出自对本社区工作的需要,往往把视野放在社区建设的微观研究上,这是必要的。但是,从构建社区建设理论体系的角度来看,这个视野究竟放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应当把视野放在对社区建设的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的结合上。这就是说,我们在研究社区建设时,对社区建设的每项内容作微观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我国社会结构、社会改革、社区变迁等对社区建设的影响作宏观研究。如果不以社会整体的角度做出科学地解释和说明,缺乏宏观思考,那么就会使社区建设理论研究难以拓展开来。当然,如果仅从宏观角度研究社区建设,而忽视从微观角度研究社区建设,那么就会使社区建设理论研究缺乏根基,也难以深入下去。这样,就难以真正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建设理论的框架体系。
   3、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任何事物都是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的统一。从这个辩证观点来看,社区建设既有静态性的一面,又有动态性的一面。大家都知道,任何一个社区建设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进行的,总是要建立一套服务设施,广大社区成员都必须按照一定的相对稳定的行为规范行事,如此等等。人们经常看到的这些情况,正是社区建设中所呈现出来的静态性的情况。但是,社区建设的静态性又是与其动态性结合在一起的。比如,社区建设各种服务实施在为社区成员服务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又如,随着客观实际情况的变化,原来的行为规范有可能发生新的情况,或者基本改变,或者部分改变,或者某方面改变,这就要求我们从静态与动态结合上来进行分析与研究。既然如此,我们构建的社区建设理论体系就要反映其静态与动态的内在联系。如果构建的社区建设理论,或是先从它的静态方面考察,后从动态方面分析,结果出现理论阐述的起点同社会现象的变化的不一致性,这样就势必要影响观察社会现象和构建社区建设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我们坚持社区建设的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相结合的观点,在对社区的组织、群体、社会阶级和阶层以及社会制度作静态结构分析的同时,又要对此作动态结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把握社会现象的全貌,才能保持社区建设理论的活力。
   4、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是社会学研究的根本原则。我们研究社区建设理论,不是为研究而研究,研究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概括地说,我们研究社区建设理论的任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研究社区建设中的理论问题,揭示社区发展的客观规律,建立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建设理论体系;二是研究社区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更好地为社区成员服务,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
  此外,我们还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地处理批判与吸收的关系问题。我们要善于吸收西方对社区发展研究中积极成果,这将有助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建设理论及其框架体系。
  诚然我国社区建设还刚刚起步,社区建设理论尚处在形成之中。但是,这并不等于不可对社区建设理论体系进行思考、探索和研究。我们确信无疑的是,随着我国社区建设实践的发展,将会给社区建设理论充实新的内容、新的观点,使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建设理论体系真正建立起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 双击滚屏 】 【 推荐朋友 】 【 评论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 字体: 】 
上一篇:中国社区建设的理论架构探讨
下一篇:对现阶段中国中间阶层的初步研究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本站声明



点  评: 字数0
用户名:  密码:
    • 本网站为纯公益性学术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
    • 因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邮或来电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
    • 刊载此文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以作参考
    • 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与中国城市社区网无关。
 
 

Copyright © 2005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社区网 网站制作:武汉互联网络研究中心 管理入口
地址:武汉珞瑜路100号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  邮政编码: 430079
电话:027-62188765 E-mail:webmaster@cucc.org.cn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对现阶段中国中间阶层的初步研究 下一篇中国社区建设的理论架构探讨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