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进入旧版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南京市建邺区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做法
2014-12-12 15:02:10 来源: 作者: 【 】 浏览:36次 评论:0

南京市建邺区地处南京城市西南部,东依老城,西临长江,面积82平方公里,人口29.6万,辖7个街道办事处,42个社区居委会、20个行政村。近年来,全区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党的十六大关于"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的部署和要求,大力开展社区建设,2001年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全国计生工作先进单位"和"省民间组织管理工作先进单位",2002年被民政部命名为首批"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今年初又被省、市确定为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试点单位。建邺区在社区民间组织培育发展方面的做法是:

一、群策群力,注重实效

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2000年中办23号文件出台后,我们在抓好社区规模调整、体制转轨和基础设施改造提升的同时,适应推进社区居民自治的要求,高度重视,下大气力培育发展各类社区民间组织,促进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在建邺更好地落到实处。

在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的过程中,我们逐步形成并坚持了四项指导原则:一是社区党支部领导原则;二是民办公助原则;三是满足社区成员需求、完善社区居民自治的原则;四是依法登记、分类管理的原则。同时,制定实施了四项工作措施:一是将社区民间组织发展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二是重点培育民间公益性组织,使之成为拓展社区服务的主体力量;三是建立社区民间组织参与基层民主建设的机制,形成民间组织发展与推进社区建设、促进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格局;四是着力提高社区民间组织的社会化程度,吸引社会力量,多形式、多渠道兴办各类社区民间组织。实践证明,这些工作原则和措施符合有关法规和上级要求,也比较切合实际。

在发展途径和方式上,我们认为,当前我国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壮大,既要发挥社区群众的主体作用,又需要政府的主导和支持,即官方与民间的"两轮驱动"。实际工作中,一是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群众自主发起成立各种社区民间组织。我们利用建邺原有群众活动及民间团体活跃的较好基础,进一步宣传发动,积极提供有关设施、场地等条件,各种满足社区居民多方面需求的群众组织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类社区活动蓬勃开展;  同时,我们积极帮助规范提升运作水平,促进其健康有序的发展。二是将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各方关注,综合推进。各部门结合自身职能,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培育发展相应的社区民间组织,充分发挥其调节人际关系、满足多种需求、营造良好氛围、维护群众利益的作用。如:所有社区(村)都成立了综治协会分会,组织志愿者队伍常年值班巡逻,为创成"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作出了贡献。区、街、居三级计生网络拥有会员1.4万名,适应新形势下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要求的管理服务新体制初步形成,我区连续17年计划生育率达99.5%以上,连续7年人口保持负增长。区、街、社区、院落楼栋四级关心下一代网络形成,老同志组织起来,结合社区实际,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科普学校、书画班等,针对青少年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取得实效。国泰民康社区组织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工人、老教师、老科技工作者、老医务工作者、老书画家成立"八老协会",其中"市容游说团"积极参与城市管理;"拆迁游说团"说服"钉子户"服从新区拆迁需要,功不可没;帮教小组配合街道、社区,促使该社区11名"法**功"痴迷者全部转化。

据统计,我区现有各类社区民间组织690个、从业人员2800余人,涉及计生、综治、老年、关心下一代、妇女、残疾人、个体劳动。业主等各类协会(委员会)、多种形式的文体娱乐团队、各种便民利民和志愿者服务队(站)以及再就业指导站、市民求助站、红十字工作站,等等,在完善社区管理、服务社区群众、促进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推动我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与时俱进,探索创新,大力开展"居民之家"建设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立足实际、服务群众,在鼓励发展面上各种社区民间组织的同时,深入思考,提出以"居民之家"为载体,进一步整合现有各类社区民间组织,并推动社区管理与服务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初步走出了一条培育发展新型社区民间组织的新路子。

(一)基本理念

我们感到,社区民间组织最重要、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其群众性、民间性,而对老百姓来说,最具亲近感、最贴近他们实际的无过于"家"。一个"家"字,代表多重含意,给人许多联想。同时,建邺作为南京的一个老城区,原基础条件相对薄弱,区域内下岗失业人员、  "低保"户及边缘人群、老年人、残疾人等困难群体较多,是一个典型的"平民社区";  区划调整后,又面临着新区大规模拆迁建设,怎样解决好群众利益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这一切,要求我们在推进社区建设中,把为群众办实事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和归宿。因此,我们经反复酝酿,提出了"居民之家"这样一个既质朴实在又内涵丰富的概念,作为当前推进我区社区民间组织建设的主要抓手。

我们将"居民之家"界定为,由社区居委会创办、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的综合性社区民间组织,宗旨是:团结、志愿、互助。创办"居民之家",是我区关于"人归社区鸟归巢"、"社区以人为本、民以社区为家"等社区建设理念的具体化,目的就是要把社区建成一个温馨和睦、其乐融融的老百姓"大家的家",使群众各方面需要都能在社区得到满足,从而不断增强广大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主人翁责任感。

(二)发展阶段

到目前为止,我区对"居民之家"的培育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酝酿提出阶段(2000年底一2001年上半年)。区委、区政府经深入调研,并广泛征求意见,以区委全体扩大会议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的形式,明确提出建设"居民之家",并作出相应部署。二是工作试点阶段(2001年下半年一2002年底)。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创建"居民之家"活动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利用"社区论坛"等阵地,向群众广泛宣传,在此基础上,确定了8个条件较成熟的社区开展试点,逐步积累经验。三是推广深化阶段(2003年开始)。对试点社区进行全面分析总结,进一步明确了"居民之家"的性质、地位和在社区的任务,组织各社区"居民之家"进行民办非企业登记,截止目前已有42家,在全区推行这一社区新型管理模式;同时,结合建设一个现代化南京新城区的实际,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具有现代风采、新区风格和建邺特色的"居民之家"发展之路。

(三)主要做法

工作中,我们坚持依法管理,加强引导、扶持、规范和服务,促进"居民之家"的健康发展。

1、明确"居民之家"的地位、权利。按《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对所有居民之家履行申请登记手续。区民政部门对其《章程》草案、资金情况、法定代表人情况、从业人员资格、场所设备、组织机构等进行审查,符合要求的即予登记,依法赋予其法人地位,明确其民间非营利性组织的属性,明确其享有社区事务自治权、协管权、财务自主权等项权利。"居民之家"拥有自己的财产、帐户,可以以自己的名义接受委托,处理社区事务。社区居民委员会与"居民之家"形成议行分离的运行机制。

2、完善"居民之家"的硬、软件基础。一是配好硬件。采取民办公助方式,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近三年来投入2000万元,用于改善"居民之家"的硬件设施条件。现在,绝大多数"居民之家"均达"示范"标准,各类社区服务功能齐备,其中,拥有全市最大的社区室内体育设施--面积5000平方米的南湖社区体育馆、2万平方米的兴达社区市民广场及配套设施,"居民之家"的卫生服务站拥有包括药房、心电图、超声仪等在内的一整套设备,做到了"小病不出社区"。二是建立队伍。通过社区民主选举,经专门培训上岗,初步形成了一支整体素质好、年富力强的"居民之家"工作者队伍,加上活跃在社区的党员治安巡逻队、巾帼志愿服务队、白衣天使志愿者。青年护绿队、社区居民志愿互助组等220多支志愿者队伍,构成了专兼结合的"居民之家"骨干队伍。三是形成制度。明确政府部门、街道和居委会在社区事务中的不同责任,切实为社委会"减负";社区居民会议是"居民之家"的决策机构,听取"居民之家"报告工作,参与规划、实施"居民之家"建设,就"居民之家"的重要事务进行咨询与审议;"居民之家"工作者称干事,面向社会招聘,经统一培训取得资质后上岗;"居民之家"总干事经过民主选举产生,本人也可以被选为社区居委会主任;  "居民之家"年度预、决算须经社区居民会议认可,等等。这些制度规范,保证了"居民之家"的有序运转。

3、发挥"居民之家"在社区中的核心作用。一是对社区民间组织的整合作用。社区准民间组织实行备案制后,通过"居民之家"整合社区各类资源,协调各类社区中介组织,开展各种便民利民服务,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协调和组织各类社区志愿者队伍,发展社区公益事业。"居民之家"不仅为加强未经登记的社区民间组织管理提供了途径,而且为大量自发的松散型群众团体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如文体社区中老年文艺队50多名老人个个能歌善舞,"居民之家"主动为他们提供场地、组织演出,老人自编自演的说唱节目《情在社区、春满南湖》在区文艺汇演中获二等奖。在"居民之家"协助下,许多社区老年协会定期开展棋类、球类、太极拳等比赛,大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二是对大量社会管理职能的承接作用。在新形势下,社区承担了许多原由政府、单位行使的管理职能。我们依托"居民之家"对各类困难群体实行动态管理,组织对口帮扶,为群众提供更多低门槛的社区就业岗位,使社区更好地承载起社会保障的"托底"功能。如兴达社区"居民之家"充分发挥社区劳动保障站的作用,采取社区大型帮扶招聘会等方式,推荐就业325人次,安置就业人员285名。三是对组织开展社区居民活动的协调作用。"居民之家"为群众参与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提供帮助,广泛开展"示范"、"特色社区"创建活动,使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如兴达社区利用设施条件开展群众文体活动;东升社区组织文明楼栋评选、征集市民温馨语,开展《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宣传教育,营造健康向上的社区氛围。同家"不仅为加强未经登记的社区民间组织管理提供了途径,而且为大量自发的松散型群众团体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如文体社区中老年文艺队50多名老人个个能歌善舞,"居民之家"主动为他们提供场地、组织演出,老人自编自演的说唱节目《情在社区、春满南湖》在区文艺汇演中获二等奖。在"居民之家"协助下,许多社区老年协会定期开展棋类、球类、太极拳等比赛,大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二是对大量社会管理职能的承接作用。在新形势下,社区承担了许多原由政府、单位行使的管理职能。我们依托"居民之家"对各类困难群体实行动态管理,组织对口帮扶,为群众提供更多低门槛的社区就业岗位,使社区更好地承载起社会保障的"托底"功能。如兴达社区"居民之家"充分发挥社区劳动保障站的作用,采取社区大型帮扶招聘会等方式,推荐就业325人次,安置就业人员285名。三是对组织开展社区居民活动的协调作用。"居民之家"为群众参与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提供帮助,广泛开展"示范"、"特色社区"创建活动,使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如兴达社区利用设施条件开展群众文体活动;东升社区组织文明楼栋评选、征集市民温馨语,开展《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宣传教育,营造健康向上的社区氛围。同时,"居民之家"采取社区服务"时间储蓄",劳动互换等方式,积极协调居民间开展互助服务。在社王指导下,玉塘社区16位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结成帮扶对子,成为社区老年工作的一种新风尚。四是对社区多元化需求的支撑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企业不愿承担、政府又解决不了的社区服务需求,常常成为困扰居民的难题,"居民之家"则灵活地担负起不可替代的角色。虹苑社区拆迁户较集中,低收入人群比例大,不少住户无力负担物业管理费,致使物业管理落空。"居民之家"就组织社区内下岗人员组成维修队,利用低成本运作优势,实行最低收费服务,为社区居民解决了水电维修、疏通、保洁等难题,使小区居民同样享受周到服务,感到"家"的可亲。

三、几点体会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通过近年来的实践和思考,我们深刻体会到:

1、大力培育社区民间组织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重要举措。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单位人"向"社区人"的日益转变,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群众参与管理社区事务的意识正在不断增强;同时,人们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强化和多样化。大力培育社区民间组织,突出了居民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了群众的自主意识,有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这一目标要求,有利于推动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

2、大力培育社区民间组织是建立新型社会管理体制的有益尝试。当前,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进程的加快,迫切需要大力改革城市管理体制,减少管理层次和内容,增强社区自治功能。只有民间组织得到充分发育,才有可能使做大社区、政府职能回归成为现实,并有效遏制公共利益部门化。"居民之家"为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社区民间组织提供了共同的发展平台,其共享资源、良好服务以及沟通能力都为政府服务"进社区"创造了条件。政府部门与社区相关民间组织活动的互动合作,既为社区群众考评政府工作提供了重要途径和依据,又为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和物质保证。

3、大力培育社区民间组织是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既降低了行政成本,反过来市场化取向又促使社区民间组织不断提高其服务和运作水平。有了社区民间组织的充分发展,无论是高收入群体还是弱势群体,都可以在社区找到自己需要的服务。特别是"居民之家"深深植根于群众之中,对社区居民更具有极大的亲和力、号召力。同时,大力培育社区民间组织也是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业化的一项重要举措。2003年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中,我区70%的新任社委会主任、副主任来自"居民之家"的社工。社区建设正方兴未艾,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发展也任重道远。我们深感,在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的理论和实践中,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如:社区民间组织在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社区民间组织与深化改革的行政体制之间,有待进一步实现有效对接;社区民间组织如何既承接好政府剥离的部分社会管理职能,同时又保持其民间性、非政府性质,避免演变为一种准政府组织;社区民间组织的市场化、社会化进程有待进一步加快,  自我造血功能还需进一步增强,特别是作为建设中的新区,民间组织怎样更多地借助社会投资扩大规模,提供多样化的公益、微利、有偿服务;  当前,活动类民间组织发展较快,而维权类、服务类民间组织发展相对不足,需进一步拓宽领域,提高专业化水平;在市场条件下,如何构建完善的社区工作者保障体系,稳定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增强社工队伍的吸引力,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

 

专家视点

 

  "居民之家的建立,一是培育了一个在实现社区自治的基础上拓展社区服务的主体,二是在培育过程中创建了一套机制,三是开发了一种资源,四是探索了深化社区建设、促进民主自治、完善社区功能以及促进社会服务专业化的途径。"(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亦明)

 

"南京市社区建设在江苏省及全国是走在前列的,各区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建邺区经过几年的努力而发展起来的社区民间组织--"居民之家",其运作的实践表明它的理念是创新的,操作模式切合建邺区实际的,抓住了建邺区的特点,具有一定示范作用的,具备了可推广性。"(江苏社科院研究员张卫)

 

 

  "建邺区加快居民之家建设、加快民间组织建设抓住了社区建设的新的载体,居民之家是体现"三个代表"在基层最重要的结合点,由此找到了社区建设新的抓手、找到了社区建设新的动力、也是找到了社区建设新的杠杆。"(江苏社科院副院长叶南客)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青岛市市南区发展公益协会及公益.. 下一篇中国计生协妇女发展项目情况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