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进入旧版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郑时龄:我们城市的建筑与文化向何处去?
2014-12-27 14:55:45 来源: 作者:郑时龄 【 】 浏览:97次 评论:0

中国科学院院士 郑时龄

 

       

 

       对城市里的每一栋建筑,大家都可能喜欢或不喜欢。特别是位于重要地区的建筑,一旦建造出来,会引来各种评论。能否接受某一栋建筑,这与人们的文化观念密切相关。

 

       韩国建筑师承孝相写有一本书《改变世界的建筑》。建筑能改变世界吗?实际上,建筑对国家各方面的影响都是重大的。有的国家,你可能想象不出是什么样子,建筑的样子时常先留在了心中。比如,没去过澳大利亚的人,大概已经知道悉尼歌剧院;没去过法国,却知道埃菲尔铁塔。可以说,建筑可以是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象征。

 

       现代城市追求什么?

 

       现在,中国的很多城市是趋同的,缺乏自己的特色。在上海,像白宫的房子至少有三个;像美国国会山的建筑,全国各地可见。这不禁让人问,我们自己的创造性去哪里了?

 

       再看看我们的建筑,很多只注意外观,奇形怪状,还有一些复古的东西。这种建筑晚上看着会有些害怕。比如,在上海,象征国际大都市未来发展的陆家嘴中央商务区,却有一栋仿18世纪古典主义的建筑,立面用了上千根希腊柱子,却加上了罗马穹顶。

上海陆家嘴一栋复古建筑

 

       还有的建筑,是放弃了自己的选择。上海某大学松江校区,其英语系的楼仿照剑桥;行政办公楼仿法式;俄语系的楼就配洋葱头的盖;最奇怪的是学生活动中心,“拼贴”了意大利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建筑;整个校园的建筑风格似乎是一个脱离了现实文化环境的“洋杂烩”。

 

       有的直接把房子视作商品。上海的一个别墅区,请建筑师设计了55栋建筑,你要意大利式,就装修成佛罗伦萨风格,你要英国的,就装修成维多利亚式。建筑本来好好的,这样一弄,就完全变成一件商品,跟以前独立洋房的品质没法比。

 

       甚至,新造的建筑就是一种退步。

 

       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采用了江南民居白墙灰瓦的主色调,依据山势,建成高低错落的四合院形式,想把中国传统的风格与现代建筑很好地结合起来。不管别人怎么批评,我认为它是一种探索。但现在,这座建筑在衰落。因为它坐落在香山公园内,要买门票才能进去。后来,在园外又造了一个酒店,两处一比,前后相差不过十多年,明显可见,新造的建筑却在倒退。这与我们当下的城市文化是有关的。

 

       现在我国城市多向一种方式看齐:造高楼,混凝土森林。这很可怕。我国已进入高层建筑时代,据世邦魏理仕的报告称,截至2014年6月,全球126座在建的3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中,中国占了79栋,所占比例高达六成。世界20幢最高建筑,其中11幢在亚洲,9幢在中国。目前,上海的摩天大楼数量超过了纽约,到2016年,全国不少二三线城市都将出现超高层建筑。

 

       城市天际线正被不断拔高,很多人的观念却没有跟上。迪拜造出了世界上最高、828米的哈利法塔,我国某城市也要造“天空之城”,高度就要838米,来超过它。我倒想要提问:既然“天空之城”称作“城”,建造者有没有思考它该发挥什么功能,会给这个城市带来什么问题?高层建筑可不是随便玩的!

 

       其实,建筑和城市是共生的关系。建筑为城市创造场所、界面和环境,城市也为建筑提供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

 

       比如,在罗马三大古迹之一的万神殿附近,有一个很不起眼的麦当劳标志,立在一盏小小的灯下,在那个环境里,广告都不敢张扬,麦当劳也是弱势。但在中国,常见麦当劳的招牌出现在最显眼的路口,甚至在北京天安门的轴线上,还竖过一块麦当劳的招牌。这说明,麦当劳在中国是强势的。

罗马万神殿附近的麦当劳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附近的麦当劳

 

       “让我看看你的城市,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 这是美国建筑师伊罗•沙里宁的话。其实,如果到巴黎,一下飞机,在机场沿途,就可以看到印象派的画、法国的雕塑等。而在我们的机场,一路看过去,多是房地产广告。甚至某个城市,赤裸裸做了一个100元人民币的雕塑,彰显对金钱和消费的崇拜。而在意大利米兰,经济危机之后的2010年,在米兰证券交易所前面,树了一个中指雕塑,大胆说NO,以代表对金融影响世界的一种抗议。

米兰证券交易所前的雕塑

 

       这样的城市意象,让人思考,我们城市是怎么发展而来的,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回溯城市与建筑

 

       在古希腊城邦时代,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了对城市的一种理想:由于经济发展状况制约,野蛮人群只能满足简单的生存,而城市的形成使人们能进行良好、正确的生活。城市开启了人类藏匿在蛮荒时代的所有更高潜能,人类精神的需要只能由城市满足。而且“人们聚集到城市,他们之所以聚集到城市,是为了过美好的生活。”

 

       中国城市有六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有2700年历史的平遥,是我国还保留有完整城墙的四座古老城市之一,现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山西平遥古城

 

       在中世纪,意大利的城邦留下了建筑、舞蹈、书籍等丰富的文化遗产。至今意大利人对历史城市非常尊重,不去触动它,改造也只在立面进行,比如中部城市卢卡,它的城墙非常完整,现在化作林荫道,依然可用来散步、骑行,变成对新生活的一种推崇。

意大利卢卡16世纪老城墙

 

       15世纪到18世纪,以凡尔赛城为典型的城市发展道路,是从地域性走向集中性,从普遍性发展到同质化,其设计思想甚至影响到二十世纪的城市与城市文明。现代城市所走的道路,是从大都市到暴政都市。

法国画家皮埃尔•巴特尔1668年画的凡尔赛宫

 

       其实,城市发展的前提,不仅是共同的语言,还要有良好的管理。16世纪荷兰画家彼得•勃鲁盖尔的作品《巴比伦通天塔》,以及俄国画家勃留洛夫19世纪画的《庞贝城的末日》,分别做了一种隐喻。正如德国作家托马斯•曼所说:“一旦城市不再是艺术和秩序的象征物时,城市就会发挥一种完全相反的作用,它会使得社会解体、碎片化的实况更为泛化。”

 

       本质上,建筑也是城市文化的核心之一,并集中表现了城市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背景。造什么建筑,与人的向往有关,建筑也代表人的信仰选择。比如,佛罗伦萨在造大教堂之前,削掉了曾作为中世纪家族地位象征的三百座高塔,没有其他高层建筑高过教堂。

佛罗伦萨大教堂

 

       如芬兰建筑理论家尤哈尼•帕拉斯马指出,“建筑是对世界现实和人类生存的一种表达”。

 

       到了20世纪,1922年,瑞士建筑师勒•柯布西耶提出设想,在巴黎全部建高层建筑,让历史的遗迹都留在地面,在空中做平台,把高层建筑联系起来。这种理想激励了很多人,以为未来就应该是这样子的。

1926年时人们对未来城市的设想

 

       早在1939年纽约世博会,就有人提出设想,城市里该有高速公路,汽车以100码的速度穿过城市。现在,这在我国各大城市都成为了现实,特别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布满了充满车流的高架路。殊不知,高架路是对城市的一种分割,把人与人的关系、空间与空间之间都割裂了。比如,在美国有些城市,即便人住在超市旁边,还是得依赖汽车去超市,因为空间是各自分裂的。

 

       过去,意大利城市用黑白来标示城市肌理,对建筑用黑的填涂,而广场、道路等空地方则留白,结果发现,很多城市是黑白对半。那些黑少白多的地方,是反空间的,对人也很不亲切。像瑞典的现代城市西弗洛隆达,走得更极端,它的空间并未完整塑造,你向前走了几个小时,都搞不清楚自己是在城市里还是在城市外。

       前几年,我看到太原南部新城的一个规划图,外国建筑师把建筑设计得很雄伟,其方案最终被选定。但是,外国人根本不了解这个城市缺水的严峻性,试想建筑建成之后,里面的人没有水,怎么生活?还有新疆,有的城市规划为追求美化,建了大面积的水池,但这都没有用,新疆地区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水都会被蒸发掉!出现这类问题,需要反思我们的文化。

 

       所有这些建筑,正印证了英国评论家约翰•罗斯金的观点:“愚蠢者用愚钝的方式建造,智者敏锐地建造。善良的人建造美丽的建筑,而邪恶的人建造卑劣的建筑。”

 

人造城 城塑人

 

       英国前首相邱吉尔曾说“人造了建筑,然后建筑也塑造人”我将之扩大来说:“人建造了城市,然后城市也塑造人。”一个城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果这一方人按照自身的文化和理想建设城市,那么理想和想象越丰富,城市就会越不一样,所以说,城市的趋同,其实是缺乏理想的表现。

 

       如果城市是人们创作的世界,那么这个城市就是今后我们注定要生活其中的世界。创造一个城市不是为了看,而是为了自己的生活,也为了子孙后代的生活。所以,人类在间接地、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自身工作性质的情况下,就已在构造世界的过程之中了,在这过程中也重塑了自己。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联合国人居组织1996年的《伊斯坦布尔宣言》里的这一句常被引用:“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身体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

 

       这就是我们现代城市的愿望。我更进一步地想,城市建设应该是大众宜居的,而不只是适合精英的。因为对社会上层来说,所有的城市都可以宜居,甚至贫民窟的毗邻就是富人聚集区,比如印度孟买的贫民窟、巴西的巴比伦里亚贫民窟。而城市,应该是让所有的人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早在《城市文化》一书中,美国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福特就指明:“城市就是人类社会权力和历史文化所形成的一种最大限度的汇聚,在城市这种地方,人类生活散射出来的一条条互不相同的光束,以及它所焕发出来的光彩,都会在这里汇集聚焦,最终凝聚成人类社会的效能和实际意义。”

 

       城市既是解决人类共同生活的一种物质手段,同时又是记述人类这种共同生活方式和这种有利环境条件下产生的一致性的象征符号。如同人类所创造的语言本身一样,城市也是人类最了不起的艺术创造。

 

       当然,城市也面临污染严重、交通拥堵等问题。时代在变化,但人可以选择更好的方式应对城市问题。我国曾向往在工业革命时冒着滚滚黑烟的烟囱,苏联的歌曲也一度歌颂那种高高的烟囱插入云霄的景象。但现在重环保,就没有人这么说了,如杭州等城市,在大量做绿化,保留湿地,以提升环境品质。

 

       还有韩国首尔的清溪川,也曾是臭水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底被填掉,改造成一条十几公里长的高架路。李明博任首尔市长时,斥巨资把高架路全部拆掉,2005年完成河道复原,市民又重新享有怡人的生态环境。

韩国首尔清溪川

 
地标性建筑与文化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杜园园:一个村庄里的宗教信仰 下一篇张必春:绝望与挣扎:失独父母夫妻..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