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进入旧版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张大维:新加坡的社区建设及其对中国社区建设的启示
2014-12-13 21:41:35 来源: 作者: 【 】 浏览:21次 评论:0

新加坡的社区建设及其对中国社区建设的启示

张大维 陈玉华

 

新加坡的社区管理组织与功能

新加坡社区建设的基本模式是:政府依法指导与社区高度自治相结合的城市社区公共管理模式。在新加坡,一方面,政府通过对社区组织的物质支持和行为引导,把握社区活动的方向;另一方面,政府充分给予社区自治组织的发育空间,社区民间组织发育完全,通过自助和他助,分担了政府和社区居委会的大量管理和服务工作,社区居委会的负担明显比我国的低。

新加坡全国社区组织的总机构是人民协会,它是新加坡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也是基层组织的主管机构,它在选区层次上组织、领导和协调社区事务,负责把居民的需要和问题反映给政府,并把政府的有关活动安排和政策信息传达给居民。人民协会下设公民咨询委员会、居民联络所、居民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它们是主要的社区组织。

1、公民咨询委员会(也称居民顾问委员会)

在新加坡,每一个选区设立一个公民咨询委员会,它在社区组织中的地位最高。其主要职责是:负责社区内的公共福利服务,协调另外两个委员会(居民联络所、居民委员会)和其他社区内组织的工作;公民咨询委员会根据社区内居民的要求与政府沟通,在涉及到社区的重大问题时,如公共交通线路的设置与走向等,向政府作出建议,维护居民权益;在选区里组织、领导和协调社区事务,还会把居民的需要和问题反映给政府,也把政府的有关活动安排和政策信息传达给居民;负责募集社区基金,用于增进贫困和残障人士的福利、提供奖学金和援助其他社区项目。

2、居民联络所(也称社区中心管理委员会)

每个选区至少设立一个居民联络所。其下主要设6个专业委员会,即:老龄执行委员会、青年执行委员会、妇女执行委员会、少年执行委员会、马来执行委员会、印度执行委员会等,这些组织对社区内相应的群体服务。居民联络所的主要职能有:负责居民联络所运行;制定从幼儿体育活动到中青年计算机培训等的一系列计划;代表人民协会行使建设和管理社区民众俱乐部的职权,组织举办诸如文化、教育、娱乐、体育、社交等各种有益的活动,以增进社区和谐;在政府和民众之间起沟通作用等。

3、居民委员会(相当于我国的社区居委会)

除了上述两个社区组织外,社区里还有其它组织,如:居民委员会、邻里委员会、民防委员会和种族委员会等。其中居民委员会组织是主要的组织,与我国的居委会组织相似,但与我国居委会相比,它的职责和功能都小的多,这主要得益于社区其它居民自治组织的高度发育和居民参与意识的强烈,分减了居委会的工作负担。如,邻里委员会负责协调邻里关系、矛盾纠纷等的和谐社区建设;民防委员会主要负责社区内治安状况和群防群治等事宜;种族委员会主要负责协调各个不同种族的关系、处理种族之间的矛盾以使各个种族融洽相处等,他们实质充当了我国社区居委会下设的专业委员会的职责。

新加坡的居民委员会是社区的第三层次组织,相当于我国社区居委会,其主要职能是:承担治安、环卫(但专业工作由服务公司完成)工作;组织本小区内的居民文体娱乐活动等;为公民咨询委员会和居民联络所提供人力帮助并反馈信息。目前,新加坡共有居委会493个,每年开办各种项目和活动33167个,参与人数390多万人次。

 

新加坡社区管理的运作方式

 

1、社区管理的组织者由两方面组成:一是选区层次上的社区事务,由市镇理事会组织,其成员主要由公民咨询委员会和居民联络所成员组成。二是居民区层次上的社区事务,由居委会组织。社区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对区内大型公共设施的管理,包括现有设施的维护保养,新建设施的项目申请、规划;美化公共居住环境:发动组织区内居民实施各种美化公共环境的活动;维护社区治安环境,如组织“邻里守望计划”等;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募集和设立基金,增进贫困人士、残障人士福利,为学生提供资助,组织社区交际项目;增强社区凝聚力,密切邻里关系,包括文娱活动、休闲旅游等。

2、社区事务是通过三种方式由社区组织完成:一是中介服务,一方面是把社区内的有关信息收集整理起来,反映给政府部门或有关法定机构,并催促其实施;另一方面是把政府或有关机构的信息传达给居民,以取得居民的认同与协助。二是公益支持,主要是为募集、建立管理社区的各种福利基金,提供义务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三是独立经营,对社区内的一些公共设施,按市场化形式运作,以取得经营收入,比如经营民众俱乐部等。

3、社区活动的经费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政府补贴;二是社会募捐。在新加坡的社区里开展所有的活动都是自愿性质的,包括社区的公共环境美化等也都是义务参加。社区内各种名目繁多的组织,类聚了不同兴趣爱好和心理需求的人,形成了组织、参与和资助各种社区活动项目的群众基础。

 

新加坡社区建设的特色

 

    新加坡社区建设的特色很多,但最能为我们所借鉴的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1、大力培育民间组织,政府指导下的居民自治

新加坡社区建设实行统一指导与民主自治并行的原则。国家统一规划,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制定社区发展计划和评估标准,居民联络所、居民委员会等机构在政府的指导下自主活动,并及时向政府反馈民众意见。各政府部门根据社区居民需要,调整规划和管理方式,按照是否达到社会服务的标准,评估各自治组织的业绩,下拨活动经费。政府行政部门、社区管理机构、基层自治组织及社会团体之间职责分明,上下贯通,形成了科学、合理、灵活的社区建设模式。新加坡的小政府理念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社区建设贴近民众,凡可自主管理的,政府放手,但是提供指导和经费,通过扶持NGO,培养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新加坡重视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强调政府主导下的“大众参与”,既能弥补社区建设所需公共资源的相对不足,又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执政党的基层建设。

2、大力培养“义工”精神,居民参与中的公民社会

在新加坡,社区中三个主要社区组织的工作者承担的工作完全是兼职的、义务的,在新加坡的社区里开展所有的活动都是自愿性质的,包括社区的公共环境美化等也都是义务参加。社区内各种名目繁多的组织,类聚了不同兴趣爱好和心理需求的人,形成了组织、参与和资助各种社区活动项目的群众基础。新加坡注重培养一种为社会自愿贡献的“义工”精神,由国家义务工作中心推动,促进民众义及社群的广泛参与,使义工活动成为社区服务,又能减轻政府的压力,同时节约了社区管理的成本。例如拉丁马士区有义工350名,只有5个全职的职员。政府还引导社会团体,企业商家参与社区建设,建立社区服务网络,针对不同群众开展平易近人的服务,社区能够为民众提供有效援助,形成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积极有爱心的社区风气。

3、推广养老服务的经验,社区服务方式多样化

新加坡的养老服务灵活多样,既符合实际需要,又培育了社会责任感,代表了新加坡走多样化社区服务的发展方向。一是居家养老。为了防止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家庭出现“空巢现象”,政府鼓励儿女与老人同住,如果对年轻人愿意和父母居住在一起或在与父母居住较近的地方购买房屋的,在购买房屋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目的是鼓励年轻人赡养父母、照顾老人。正是因为政府为赡养老人的家庭提供了得力的经济援助,使这些家庭的老人在住房、医疗等方面确实享受到实惠,因此绝大部分新加坡人仍选择家庭养老的方式,而且能够在年老之后享受爷孙同堂的天伦之乐。二是日托养老。这样的照顾中心将托老所和托儿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照顾了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又兼顾到老龄人。有些家庭可能是每天由年轻的夫妇将老人和幼儿一起送到这里。老少集中管理,既顺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又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增进了人际交往与沟通,防止了“代沟”的出现。

新加坡的退休养老制度强调个人和家庭的责任,也是新加坡政府采取以家庭为中心处理社会问题的政策的具体表现。

 

新加坡社区建设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启示

 

1、任何国家、任何城市的社区建设都需要采用多种方式整合和争取各种资源,这是和谐社区的建设的关键点。新加坡国力雄厚,在经济上有能力支撑高标准社区设施建设的庞大支出,其民主政体又为社区建设创造了自下而上的体制活力和机制动力,但是,其社区建设的相当部分资金仍然是靠各种社会组织募集、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的,我们应该学习借鉴。我们现在用于社区建设的资金确实非常有限,这与我们政府公共财政的支付能力偏小和各种公益性中介组织发育滞后密切相关,要解决这一问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目前社区组织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应该去争取和整合更多的资源,挖掘和利用社区内外一切的有效途径来开展工作。

2、政府和社区需要大力发育中介组织和民间组织,着力培育居民公益意识和参与精神,这是和谐社区建设的突破口。新加坡政府官员几乎都在民间非营利组织中担任职务,带头为社区公益事业贡献力量,但又不代表官方干预社区事务。社区活动在政府部门和民间社团的共同配合下,采取自助式平行管理,所有参与者不存在所属关系,自觉自愿,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新加坡大力培育“义工”精神正是其社区建设的巨大突破,我们应该吸收借鉴。社区建设和治理是一个强调参与各方持续互动的连续过程,治理的主体不仅仅是政府,也不仅仅是社区组织、民间组织,而是政府、社区组织与民间组织乃至企业等其它社会组织及社会工作者等各类参与者的综合。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组织和个人真正关心社区建设和治理。政府职能部门要理顺和居委会的权力关系并大力支持社区发展,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要乐意为社区作奉献,社区工作者则要根据不同情况找准突破口,创新方法,构建和谐家园。

3、社区工作者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居民为前提,从实际条件出发,开展各具特色的和谐社区创建活动,这是和谐社区建设的根本点。新加坡的养老服务灵活多样,并且将培育公民社会责任感寓于养老服务中。又如,新加坡华人集中的地方,中华文化传统气息较浓,中文图书馆、佛教寺庙等相应设置则配套齐全;老年人住户集中的社区,健康保健、护理等设施就多一些。这是新加坡政府和社区工作者结合居民需要和实际情况探索的成功之路,我们也可以学习借鉴。社区建设要根据社区本身的条件规划建设,不搞一刀切。不同的居民结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文化特征,社区需求也各不相同,社区建设模式也应多样化。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张亚坤 高永鸽:加强社区建设 .. 下一篇张大维: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创..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