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进入旧版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农村青年劳动力 转移动力机制探析——以济南为例
2014-12-13 21:39:40 来源: 作者: 【 】 浏览:37次 评论:0

做好农村青年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是减轻农村就业压力、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青年增收成才的重要途径。加强劳动力转移动力机制研究,对消除劳动力转移障碍、推动农村青年劳动力有效流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于人口迁移理论的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动力模型

在西方人口迁移理论中,唐纳德·丁博格的推拉理论具有重要影响,也是构建劳动力转移模型的重要依据。在该理论看来,劳动力的流动是农村“推力”和城市“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劳动力迁出地存在生产生活成本增加、劳动力过剩导致就业困难、经济拮据等种种消极因素,形成一种外推力,迫使当地居民向外迁移。由于劳动力迁入地存在较多的就业会、较高的工资收入、较好的生活水平、较多的教育机会等种种积极因素,形成一种内拉力,吸引外地居民不断迁入。迁移者在迁出和迁入两地的积极因素消极因素的比较中,在迁移后的利益得失的权衡中,做出是否迁移的抉择。

近年来,西方的一些经济学家在经典人口迁移理论基础之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斯达克和布隆姆认为,劳动力最终作出迁移的决定,是与家庭共同商量的结果。已迁移者会对家庭其他成员或邻居亲朋的迁移产生影响,从而形成潜在的“迁移关系网”。这种网络有助于减少迁移者心理上对城市的“陌生感”,也可以减少迁移的时间和信息成本,使迁移变得更加容易。威莱卢戈则注重把迁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考虑和说明,指出从原居住地到目的地有一系列的主观因素阻碍着迁移,如迁移习惯、工作经验、成功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等。

通过对劳动力转移现状的分析,我们认为上述理论各从一个角度反应了劳动力迁移的动力问题,并未全面展示劳动力个体转移中的微观环境。其实,影响劳动力迁移的因素非常多而复杂。比如,在农村由于农业资源限制和劳动生产率制约导致的农民增收困难问题,是劳动力外出的重要推力,但同样存在着迁移者家庭事务羁绊、迁移者对家的眷恋等来自农村的阻力。同样,在城市既存在就业机会多、收入高等因素导致的拉力,也存在着工作条件恶劣、城市居民歧视等因素导致的劳动力转移阻力。有时阻力明显大于拉力和推力,而使劳动力转移困难,甚至出现导致劳动力回流。此外,劳动力转移还受转移通道即“转移关系网”、中介组织,以及劳动力自身素质的影响。因此,构建劳动力迁移的动力系统,要综合考虑来自城市的拉力、阻力,来自农村的推力、阻力,劳动力转移渠道,劳动者个人的素质和观念等诸多因素。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力系统,应包含四个组成部分,分别为:(1)来自农村的推力和阻力。(2)来自城市的拉力和阻力。(3)劳动力转移通道。(4)劳动力自身意识和素质。

二、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推力不足,阻力增大。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的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潜存的生产积极性和生产能力得以释放,但这种土地占用方式也对农民具有明显的束缚作用。因为对农民来说,即使迁入城镇从事非农产业,也决不会放弃无偿获得的土地使用权,由于土地的不可流转或交易,他们或请人种田,或租给他人耕种,或撂荒,这无疑造成一种损失。此外,土地由家庭分散经营,规模小,农村劳动力大量失业未显性化,所以无法推动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在农村推力不足的同时,也存在阻力加大的现象。在当前外出务工青年中,独生子女所占比率开始上升。相对于多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家庭对其依赖性更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青年农民难以彻底离开土地,出现了转移不稳定、兼业性强、回流率高的现象。

2、城市拉力不足,阻力增大。除东部沿海城市群外,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还不高,第三产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速度还不快。乡镇企业规模小,并且近年来又呈现明显萎缩趋势。小城镇建设缺少产业支撑,限制了城市特别是小城镇吸纳农村青年劳动力的能力。此外,城市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加上每年增加的大中专、技校、职业学校毕业生等城市新增劳动力,使劳动力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一些自发进城的农民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在城市拉力不足的同时,城市阻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青年劳动力的转移。城乡区别对待的福利制度、户籍制度、进城农民的子女入学等问题,形成了进城的“高门槛”。存在于城市居民思想、言行中的对进城农民的歧视倾向,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劳动力转移渠道单一,成效不明显。以济南为例,2004年全市农村转移劳动力12.6万人,在省内转移的劳动力达到10.2万人,占当年转移总数的80%,主要集中在济南、青岛、烟台、威海等地,出省劳动力所占份额明显偏小。从行业范围来看,济南市农村劳动力主要进入建筑业、交通运输、批零贸易、饮食等领域,占全部劳动力转移总数的67.8%。从上述情况看,劳动力转移限于省内,并且偏向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建筑、运输等行业,导致流动性较大和收入较低的问题。这一方面与劳动力自身素质低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劳动力转移渠道单一有主要关系。在调查的220名外出务工青年中,通过亲戚朋友介绍外出的占69.5%;自己联系城市里的中介,或自谋职业的占22.7%。而据调查,该市绝大多数乡镇政府驻地没有职业介绍机构,县城的职介中心数量少并且管理不规范。从而使农村青年不得不选择“关系网”或自己“碰运气”实现转移就业。导致农村青年就业信息匮乏、就业地域狭小、从业范围狭窄。

 4、农村青年劳动力观念保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长期形成的封闭保守观念和小农意识,严重束缚了农村劳动力外出的步伐。“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的思想,使一些农民缺乏走出去的信心和勇气。在济南市,除市区南部个别乡镇人均耕地较少外,多数农村靠土地耕种能解决温饱问题,因此不少农民缺乏外出谋生的紧迫感。另外,劳动力自身素质也制约了就业的选择范围。受文化程度的影响,不少进城务工人员存在信息闭塞、辨别能力不强等问题,受非法中介和不法商人的蒙骗,有的进入制假、传销等非正当行业,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据调查,目前全市农村劳动力受过专业技能教育的仅占农村劳动力12%左右,多数人没有一技之长,在城市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只能从事苦、脏、累、险的职业。由于个别进城人员的不文明甚至违法行为,也导致城市对整个农民工群体的信任危机,从而使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三、促进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1、完善管理机制,为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要把城乡统筹就业、控制社会失业率,实现城乡劳动者比较充分的就业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建立专门的机构管理外来劳动力,为他们提供就业、培训、代理等一条龙服务。加强劳动力转移中介组织、培训基地、信息网络等建设,为推动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创造良好条件。

2、完善服务机制,拓宽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途径。要加强中介组织建设,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重点扶持一批农村青年用工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制定优惠政策促使他们做大做强,在办证、注册登记、资金信贷等一系列问题上提供优惠、优先和优质服务,主动帮助他们协调与所在地政府的关系,为其在当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此外要加大劳动力市场整治和规范的力度,打击和取缔非法中介,为守法经营者创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环境。

3、完善教育机制,增强农村青年劳动力自身转移动力。要积极建立政府牵头、劳动部门主办、社会有关方面参与的进城务工人员培训体系,并将其纳入社会教育序列。开展分层次、多渠道、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提高他们的实用技能。此外,要运用各种宣传舆论手段,广泛宣传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引导城市居民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他们的积极贡献,为农民工进城创造良好氛围。

4、完善保障机制,减少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阻力。现阶段可采取缴费标准与享受标准挂钩、与城镇职工有所区别的办法,尽可能将更多的进城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针对农民工的特殊情况,逐步建立工伤保险制度和医疗以及大病保险制度。要探索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对一次性将土地经营权退还集体的,集体可组织重新发包或招标出租,从出租收益中拿出一部分作为对其放弃土地经营权的补偿。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援助,参照城镇再就业政策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服务,促进其就业。此外,要在出台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加强对用工单位的法律监督,用法律的威慑力约束用工单位的行为,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有效保障。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慈善超市:慈善为本 市场为径 下一篇制度:一个社会学概念的演化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