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进入旧版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必须厘清社区的真正本质
2014-12-13 21:39:02 来源: 作者: 【 】 浏览:41次 评论:0

 社区的真正本质是社区精神理念。在转型时期的中国,单位意识的淡化会使社区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中国社会结构的重要环节,这将是一个历史趋势。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将是中国社会新的生长点
  ●把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推进居委会、各类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参与社区服务。这不仅仅是要求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为社区服务尽力尽责,更重要的是旨在推动全社会形成一种公共精神,在积极参与社区服务的过程中形成公共精神。公共精神实际上是我们这个民族在经济发展到当前这个阶段最需要的,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立足于世界之林最需要的
  ●各类社会组织、甚至企业和个人在社区服务中愈来愈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不同社区有不同的问题和不同需求,不同社区建设内容、基础设施布局和社区服务体系也不会千篇一律。所以,社区不是特定区位上所有组织和单位的全部,但是,各类机构和个人在公共精神基础上结合为团体,共同工作,为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服务,这是所有社区所共有的

  国务院最近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大力倡导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同样引人注目的是,“十一五”规划纲要把社区建设作为“十一五”时期的公共服务重点工程,把社区发展提到重要的战略地位。这对推动我国社区发展和社会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开展社区建设已经有近20年历史。20年来,社区从学者们的书斋概念变成政府的政策实践,进而变成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理念,成为城市基层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这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社会巨大进步的标志之一。完善的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是一个国家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也是国家和社会走向成熟的标志。
  在中国,尽管社区建设已经成为政府重要的社会政策,各类社区组织和社区服务在各地纷纷建立和展开,但是,对如何理解社区,如何理解社区建设,依然存在不同的看法。在国家确定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作为重要的公共服务和公共政策情况下,学术界尤其是政策制定部门尽快厘清社区在中国是什么、不是什么,对于推进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十分重要。
  中国人对社区这个舶来品的认识已经有70余年。1990年代初,我在北大社会学系开设“社区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可以说那是社会学恢复以来在北大开设比较早的社区研究课程。记得第一节课我们请费孝通教授主讲。接下来我继续讲。时至今日,已经15年有余。直到最近由于工作需要,我又重操旧业,回到社区发展和社区服务体系的研究上,我突然发现,原来十几年前我讲过多遍的社区,我们终究还是没有搞清楚。实践不同于政策,政策不同于理论。政策要指导实践,来不得半点马虎。社区究竟“是什么”,这个已经在政府反复出现,成为重要政策的东西,如果我们对它的内涵和边界没有明确的界定,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自然就要打折扣。
  记得费孝通教授有一次对我说,中文中“社区”这个概念最早是1930年代由他和他的同学从英文community中翻译过来的,之所以这样翻译,是企图用“社”表示群的意思,或者叫群体,用“区”表明一个位置,具有地理上的意义。后来,社区就成为当时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年轻俊秀们研究中国社会的一个方法。他们这个群体也一度被海外称为社会学的中国学派。
  不管怎么说,“社区”在中国是一个外来语,是借用了对美国社会结构的分析得出的一个概念。因此,我们在实践上使用这个概念就要特别小心。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它的历史和社会结构与我们中国不同。最早的北美移民生活艰辛,遍布各地,政府鞭长莫及,促使人们联合起来自我治理,相互帮助和开展社区活动。这种从经验中生长出的公民参与和个人努力造就了公众参与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务的传统。我们由此可以接受为什么许多美国人对于自己所在的社区有一种归属感,愿意积极参与社区生活。
  1980年代后期“社区”这个舶来品在我国开始由行政部门推进,社区建设从理论领域进入实践领域。民政部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在城市开展社区服务的设想,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服务体系,并倡导民间互助的精神。中国的社区服务一开始就是在政府扶持和指导下产生和开展工作的,城市社区是政府联系居民的中间环节。由于中国社会有着自己独特的以家庭为中心的历史和人文生态环境,与西方社区发展和社会结构有着明显的区别;同时,建国以来单位成为重要的社会组织,并把人变为“单位人”,社区组织实际上很难充分发展。直到当前,由于传统和体制的原因,社区还没有成为我们居民理想意义上的组织形式和生活方式。这是中国社区目前面临的现实。
  社区的真正本质是社区精神理念。计划体制以单位所有制为核心的社会结构扼杀了这种精神理念,产生了人们单一的文化心态。而在转型时期的中国,单位意识的淡化会使社区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中国社会结构的重要环节,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这将是一个历史趋势。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将是中国社会新的生长点。正如国务院的《意见》所阐述的,把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推进居委会、各类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参与社区服务。按我的理解,这不仅仅是要求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为社区服务尽力尽责,更重要的是旨在推动全社会形成一种公共精神,在积极参与社区服务的过程中形成公共精神。公共精神实际上是我们这个民族在经济发展到当前这个阶段最需要的,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立足于世界之林最需要的。
  国际经验表明,社区服务的特点在于它不同于一般的服务活动,尤其是经营性服务活动。社区服务的对象是社区居民,尤其是社区的弱势居民,如老人、残疾人、优抚对象以及其他居民。最为关键的是社区服务者和被服务者之间是一种互济互惠的奉献关系。社区服务追求社会效益为其最终目标,通过社区服务达到社会稳定。当然,这并不是说,社区服务全部都是无偿服务,但它的有偿服务也基本上是微利低偿服务。这正是社区服务的特点。这也是为什么《意见》中要倡导政府公共服务、社区志愿服务。
  和现代各国社区发展一样,中国社区发展带有“服务取向”和“问题解决取向”。也就是说,社区的功能随着都市社会问题的增多而不断增多和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形成,导致了大量的乡村人口向都市转移。从世界范围看,迅速的都市发展往往容易引发许多社会问题——贫民区的大量日常设施缺乏,教育难以适应发展需求,健康条件恶化,失业、犯罪等等,对此,都市政府无力全面解决,难以提供足够的服务。因此,各类社会组织、甚至企业和个人在社区服务中愈来愈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中国的社区建设是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起步的,面临的历史环境和现实课题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历史特点,借鉴国际经验,赋予社区建设以新的历史内容。
  在这些意义上,我们说,在学理上,社区是一个共同体,一个区位上的共同体,它既可以作为研究的单位,也可以一个相对单独的社会组织进行分析;在实践和政策上,社区是应对特定社会问题的一种手段,这手段包含了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社区建设主要是社区基础设施和社区组织的建设;社区服务是公共服务的延伸——通过社区组织、企业和个人的社区服务来延伸。不同社区有不同的问题和不同需求,因此,不同社区建设内容、基础设施布局和社区服务体系也不会千篇一律。所以,社区不是特定区位上所有组织和单位的全部,但是,各类机构和个人在公共精神基础上结合为团体,共同工作,为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服务,这是所有社区所共有的。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下一篇“公众参与”的新决策观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