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进入旧版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社会发展阶段的另一种划分方法及对某些社会问题的思考
2014-12-12 15:04:12 来源: 作者: 【 】 浏览:55次 评论:0

   内容摘要:相应于人的行为发育过程把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即天力社会阶段,体力社会阶段,物力社会阶段和智力社会阶段,并把人类社会发展依从于人体智力发育过程的规律比照海格尔重演论定名为“行为重演论”或“后重演论”。即社会人的个体行为演进迅速而轮廓地重演或统计表达人类社会形态进化过程。而人类行为发育主要是智力发育。认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是人的智力。是人的智力连续不断地所做出智力创新而使人能够利用天力,支配体力,操纵物力来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简略地以智力创新为主线,描写了各个社会发展阶段的特征。并以智力为基础对16个社会问题作了讨论、思考,推论和预言:1、智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2、剩余价值问题。3、生产力问题。4、人与动物的区别。5、智力社会的政治格局。6、人类社会事件按智力创新的产生过程和作用分类。7、智力社会的地球村。8、对智力社会以后的社会阶段的预言。9、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大致划分年代。10、人类智力有极限吗?11、社会发展不能跨越。12、社会转型的必要条件和规律。13、关于人类文明问题。14,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机遇。15,人类智力创新的统一性。16、关于现代社会人口的“20%精英比80%垃圾人口”一说的联想。最后定性地简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行为重演论”或“后重演论”规律的原因和提出的根据。

 

        二百五十万年的人类进化史和近万年的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人类和人类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可以概括地说,一部人类的进化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逐步地从完全依赖自然赐予到应用体力、物力和智力进行活动的历史。我们把这个人类发展的过程按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分为天力、体力、物力和智力四个社会发展阶段。而这四种驱动力中智力始终起着核心和支配作用。是智力利用天力,支配体力,操纵物力才能对社会发展有推动作用。这几个相连的进化阶段的进化过程可以和一个人的一生行为的发育过程相比拟。人之所以叫人正是因为人有智力。所谓智力,就是人对外部世界的客观事物有认识,学习、理解和把握并且用从中所获得的知识对外界事物及其变化做出反应,以适应、驾驭和运用它们的能力;在这些过程中和过程后动用其记忆、想象、综合、分析、归纳、演绎和推导等等复杂的思维寻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所有创新、发明和发现。这些都是人类区别于地球其它生物的智力表现。但人类智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与生俱来的是人类所特有的大脑。而智力是出生以后遵循一定发育成长,培养教育、实践磨练和发明创造程序和过程形成并日趋成熟的。开始,人从母腹中降生并完全依靠母亲哺育而渐渐发育长大到可以利用自己身体力量进行活动。这个母育阶段和天力社会发展阶段相对应。后来,随着体力发育日渐成熟,神经支配和肌肉协调日渐完美而能自立地生活,其智力的发育和发展还在加速。这个行为发育阶段和体力社会发展阶段相对应。从此时开始,他也逐步从应用玩具开始到使用工具乃至驾驶和操纵机器设备的应用物力活动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他的体力已逐步达到顶峰并开始减退,但他的智力却仍在加速发展。这个行为发育阶段和物力社会发展阶段相对应。接着,他逐渐能以其智力来支配、优化和放大天力、体力和物力去改进和创新他自己乃至全人类的活动方式和生活方式了,于是他进入了主要应用智力来进行活动的阶段。这个行为发育阶段可以和智力社会发展阶段相对应。这样,人类行为演进阶段就迅速而轮廓地重演或统计表达了人类社会形态的进化过程。如果我们把海克尔的重演论(动物的个体发生迅速而不完全地重演其种系发生。以人为例,即人在母胎中的从单细胞到多细胞、到软体动物到鱼类、再到灵长类、最后尾巴萎缩发育成为人类形态的胎儿的全部生长过程是在形态上快速而不完全地重演了人类从生命起源到进化成人类的这一过程的理论)称为重演论或形态重演论,那么我上述人类在行为上发育过程重演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规律可否称为“后重演论或行为重演论?这里要强调指出二者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形态重演论是人的生物进化过程决定了形态重演,而我们的行为重演论是人类的行为发育过程的社会统计表现决定社会形态。

任何生物都是群体(或群落)的一分子,离开群体的任何生物都不能生存、繁衍和进化。人类也一样,任何人都是人类社会的一分子,人类的进化都是在人类社会中进行的。近一万年的人类社会(如果从北京周口店人算起,则是50万年;如果把南方古猿作为和人类的分界线,则是250万年)文明发展史表明,社会是逐步发展的,而发展可以粗略地被划分成不同阶段。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不同的特征和指标来划分,因而有不同的阶段和命名。马列主义把人类社会分成原始共产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列宁把资本主义的后期称为帝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列宁、斯大林把共产主义的前期称为社会主义,邓小平又把社会主义的前期称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认为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并认为除头尾两个社会阶段外的社会中,都存在两个对立的阶级,而且断言:其中一个是剥削阶级,另一个是被剥削阶级。前者对后者实施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两个阶级始终存在着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同时还申言,正是这种斗争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我们则按‘后重演论’或‘行为重演论’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把社会分成天力、体力、物力和智力等四个社会发展阶段。一种理论的正确与否在于它能否解释过去,认识现在和预言未来。下面我们来粗略地讨论这几个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并对一些社会问题做些讨论、推论、预言和思考,还对我们提出的后重演论或行为重演论的根据和原因作些陈述。

一、天力社会:天力社会是人类从猿进化成人后的最初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由群落演变成氏族部落。天力社会的主要特征可以从猴群、大猩猩群落中看出端倪。此时无所谓生产,经济和财富等等;亦无文字,文化,法律,道德等等。一个群落的生存环境全由天然环境而定,群落内部由一个强者统领,他享有栖息、饮食、交配的优先权,其余成员围绕和跟随强者求生存。他们的生活主要来源是天然野生的资源,靠采集、收集,猎取、捕获和抢夺得来。群落间常为异己、食物和地盘而争斗。天然环境条件完全地决定着这个社会的兴衰。此时的人类和古猿最大的差别在于前者有意识和初步的智力,尽管是很初步的.但他们能初步地应用自己的智力,从而能选择和利用天然资源.能把石头磨成有刃的工具,能不畏火而利用火并学会把火种保留下来.而且有了初步的语言(例如“妈妈”的语音很多民族是相似的,可能就起源于这个时期,这时的人类还没有散布到世界各地,可能只分布在非洲东部的一些地方),等等。

二、体力社会:这是人类从天力社会发展阶段靠智力的推动而进入到的相继社会阶段,这个阶段比前一个社会发展阶段有很大的进步,其社会形态以及人们的活动方式和生话方式都与以前大不相同。体力生产社会的特征是:()、和天力社会相比,体力社会的最大特点是植种、养殖和畜牧业以及伴随而来的手工业等主要靠体力的农业生产活动的发明和创立。这是人类智力对社会发展推动的结果,而人类的体力对社会整体水平的提升则没有多少贡献,因为此时人类体力没有太大的增加。是智力创立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用这种方式人类能为自己生产出生活资料,生产资料,而不是单纯地从天然资源中获取。从此人类用智力把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改变了,因而社会形态和面貌也大大改变了。生产创造了财富,创造了价值。财富增加了,社会进步了,人口也自然增加了。有了人工灌溉系统,产生了文字文化,交换交流,法律道德,宗教信仰,形成了城邦乃至国家。(二)、此时人类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主要靠人力和畜力进行、比天力社会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总体来说生产力低下,产品产量与体力消耗成正比。物资短缺。(三)、文明的发展水平低下,智力创新的社会积累很少,教育事业不成规模,充满迷信色彩的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成为人们的主要精神支柱。(四)、为争夺短缺的资源所进行的战争频繁发生,势力和强权支配着人类的社会行为;灾荒,疾病,贫穷和饥馑总是困挠着人类。(五)、科学处于萌芽状态,技术成了科学的最主要载体,而技术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经验和技能,其中科学含量少之又少,只顺应和自发地包含了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某些朴素的科学认识。(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轻微,并且其兴衰主要依从于环境。(七)、人类活动范围相对狭小,社会发展,生活节奏,物资和信息交流传递速度都很缓慢。

三、物力社会:物力社会阶段也是由于人类智力的推动而从体力社会阶段发展来的,这个社会阶段比体力社会有了更大的进步,其进步的速度和天力社会进入体力社会大得多,其特征也明显和突出得多。和以前的社会阶段相比其特征有:(一)、物力社会阶段的最大特征是生产工具和设备(乃至交通运输、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医疗卫生和日常生活的工具和设施)主要是机械力而非体力(人力和畜力)驱动的。人类越来越依赖自然能源特别是矿物能源所驱动的机器(物力)进行生产和生活,社会生产主要依靠物力进行。和物力生产所创造的价值相比,体力和智力都居次要地位。所创造财富中的体力含量随物力生产发展递减而智力含量却随之递增。产品产量和物力消耗成正比,而和参与其中的体力则成指数增长关系。因此物资丰富,几乎不可能出现饥荒和饿殍。(二)、社会文明快速发展,教育事业成系统成规模地快速发展,宗教信仰只是人们精神的附属品或人类信仰的惯性运动在思想上的表现。(三)、为争夺资源而进行的真刀真枪、尸横遍野的残酷战争数量大为减少,但规模则可以非常巨大;代之而起的文化战、经济战、思想战…等形式的战争却不断发生。(四)、科学的各个学科己在真正的意义上系统建立起来并快速发展。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己变为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并行发展,己不再总是以技术为载体而依附于其上。科学逐渐独立于技术而存在和发展了。(五)、由于物力生产规模巨大,产量猛增,因而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及废料、废水和废气也相应地甚至成倍地增加,对环境造成越来趆严重的污染。人类己从依赖和听命于环境赐予而转为对环境的掠夺和破坏。并且活动范围己开始超出地球环境向太空伸展。(六)、人类社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生活节奏及信息传递速度都大大加快。(七)、人类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已经超出地区和国家的范围,所以须要从全球、全人类范围统一考虑和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

四、智力社会:还是智力的作用把人类社会从物力社会阶段推向智力社会阶段,而且比前两个社会转型明显直接得多。以至这几乎成了全球各个社会、地区和国家普遍共识。如果把驱动体力社会和物力社会的生产分别形容为‘手动’和‘机动’的话,那么这个阶段的最显著特征是生产乃至各种社会活动是按智力指令或计划而‘自动’进行的或者说是智能化的。智力生产社会的特征又是什么呢?由于这个社会发展阶段尚未完全在我们的地球上到来,要说清楚其社会特征还为时尚早。但从初见端倪的被人们广泛称为《知识经济》而按照我的观点是智力社会经济早期的苗头可以作些微的推测:(一)、社会生产主要表现为智力生产,而智力生产已明显地分成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物质性产品的自动化或智能化生产。二是创新知识在人脑中的自动生产。此时,一个新的发明或创造,一条新的原理或定律,一个新的方法或计划,一个新的程序或设计,一纸新的制度或法律,一种新的组织或安排…等等,只要它们是真正的智力创新,就有可能大幅度地改变社会面貌,推动社会加速发展,使社会的方方面面都随之而作相应的改变。和物力生产相比,其所创造的财富是以指数增长的。社会中的产品主要是智力生产的产品(创新知识),物力生产的产品次之,体力生产的产品更次之,天然品更是微乎其微,而且这个差距随社会发展而加大。体力社会生产所积累的财富需要几千年上万年,物力社会生产积累同样财富需要几十年上百年,而在智力社会生产则只需要几年十几年!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由于受到智力的控制而越来越表现出理性。物质产品在数量上不会是更多了;因为智力己能逐步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用尽其极》。于是各种物质性用品的结构更合理,功能更多样化,使用更个性化,寿命更长,等等。此时,从事物力生产的人的比例会大大减少,就像现代的美国从事农、牧和手工业人数大大减少一样。从事体力生产的人更会大大减少。(二)、社会文明的各个方面已经逐步由分到合的统一协调加速度发展,其统一和协调地加速发展简直可以与一个健康的人体各部分统一协调的活动过程相比拟。作为中枢的机构任何活动都会快速,透明和神经网络式地传向世界的各个角落并立即做出即时反应,而世界各个角落的各种情况也会同样地传回中枢和其他各角落并做出快速应答。(三)、教育作为智力发育和完善的环境变成了家庭环境的延伸。受教育(即智力的培育和开发的过程,行为发育和发展的一部份)是每个人身体发育的必经阶段,而且这个阶段会越来越长。这是因为人类文明的内涵越来越复杂,不掌握这些就不可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而要掌握这些就需要更长的时间,这可以从生物进化序列上看到这样的趋势:越低级的生物生长发育时期越短,而越高级生长发育期就越长;也可以从个体发育过程中看到:越高级、功能越复杂的细胞和组织发育分化成熟的时间越长。(四)、争夺物质资源的残酷战争己经很少,代之以争夺智力的或‘头脑’的战争则以另一种沒有杀人武器参与的方式在智力生产社会的初期激烈进行。随社会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这种争夺的激烈程度将随智力社会的各种事业的全球化而逐渐淡化。(五)、科学成为人们的共同事业和追求目标。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信念成了人们普遍价值观及思想行为准则。科学变成了技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技术变成了科学思想的一种实体表达方式。宗教迷信和图腾崇拜成了历史或精神化石。(六)、在智力生产社会中,人和环境的关系已不是享受环境的赐予或向环境掠夺的关系,而能逐步科学理性地处理好这个关系,这种关系会逐步变成真正的《天人合一》的和谐关系,此时人类的智慧和理性已使自身真正《回归自然》。因此人类的活动范围也不再限于地球了,因为自然的概念并不仅限于地球,但人类自然环境还主要是地球生物圈。(七)、社会已逐步地像人体一样协调而统一地发展,成了一个真正活的有机体。世界真正变成了一个地球活体。由于价值的原因,人类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远低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因而物质生活的节奏反而慢了下来,物质和能源的消耗也理性地减少下来。而智力驱动的精神生活的节奏却空前地加快了。此时信息产生,信息传递、信息识别、信息利用和信息更新的速度都会空前地加快。人的精神生活会越来越丰富多彩。()、人类生活目标逐步从对外界物质资源的追求转向对自身智力开发,而其开发的目的主要不是向自然索取,而是更理性,更深刻地认识自然,顺应自然和回归自然。

  如果我的上述关于社会发展的论断是正确的,那么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对某此社会问题作些讨论,推论,思考和预言。

  一、人类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是人类的智力。不妨设想:远古的原始人,他们刚刚站立起来,还不会制造工具,全凭体力去获取自然的赐予,采野果,猎野兽,疲于奔命,过着茹毛饮血的艰苦生活。现今地球上最荒蛮的孤岛上或原始大森林中的原始部落也比他们进步得多,后者起码还能在生产生活中用上一点智力发明,虽然他们的社会仍停留在体力生产社会的初级阶段。当远古的原始人类凭借智力认识到天气和生物的周期以及其间的关系时,畜牧和农业的发明就有了智力基础。再加上凭借智力发明的简单工具,他们物质生产的产量大大地增加了,物资的流动与交换也随之加快了。创造简单的语言和文字,信息的交流与传递也加快了。社会也进步了。从中可见,社会进步是智力推动的结果。这在以后物力生产社会中以及现在的所谓《知识经济》(按我的上述观点应该属于智力生产社会的初期)都能看到智力产品(知识——它在体力生产社会中促成农、牧和手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在物力生产社会中促成工业、交通和通讯事业的产生和发展以及现代又促成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对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可以这样说,人如果没有智力,则就不能称其为人。没有智力支配的确良活动只能叫本能活动,有智力支配的活动方能称为劳动。人类社会如果没有智力的推动,就不成其为社会,就永远地停留在蚁群、蜂群、象群和猴群那样的种群《社会》,如果可以把那样的种群也称为社会的话。正是人类集体智力的推动作用,人类社会才逐步地从群落变成部落,从天力社会进入到体力生产社会,从体力生产社会进入到物力生产社会,再进入到智力生产社会。这种社会进步的速度由慢到快、是以加速度方式前进的。这正是智力发展的特点。每当一个智力创新产品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实施后,它引发的社会进步都是和时间是成指数关系的,飞跃式的。故我们认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真正原动力自始至终都是智力而不是其它什么东西,人类的社会财富全是由智力创造的而不是别的什么力创造的。明显的例子是没经智力培养的狼孩和没智力的白痴和以及动物不能创造出任何价值。马庆泉在他的“政治济经学童话——《新资本论纲要》”中指出创造知识产品的劳动,其价值贡献不以其中直接耗费的人类劳动来衡量,而等于该知识产品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直接或间接的应用所能够解放的社会劳动量,即等于该知识产品产生之前,社会在生产某种物质产品时所花费的一般人劳动量,减去该知识产品产生以后生产同种同质同量产品所需要的劳动量,即该知识产品的应用所引起的社会劳动节约的量。换句话说,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等于它直接加进社会总劳动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量,而生产知识产品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则等于它在社会总劳动中所解放出来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量。这里,他只是把知识产品限于所谓“知识经济”时代,实际上知识产品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智力创新或智力生产的产品,它是自从在地球上人类发明第一个智力创新时就开始有了。也就是说,人类用智力把本能活动改造成为劳动时就有了。换句话说,把现在的物质产品(这里我们姑且不说知识产品)生产中的智力因素顺着历史一步步地往前推,把逐步加进来的智力因素全部剥离后就什么产品也生产不出来了,因为当人的劳动扣除了智力因素后就只能是出于本能的体力活动而不能称其为劳动,把生产设备,机器,工具和环境条件中的智力因素统统剥离后就没任何可用于生产的东西了,把人的智力因素也除去后,人也不能称其为人了。所以我们把智力和体力分离开来分析两者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这样能够更清楚看出智力是社会发展唯一的也是真正的动力。这也正是本文立论的基础。  

 二、关于剩余价值的问题: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剩余价值是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所创造的价值扣除了他从支配者那里获得的生活资料以外的剩余部分。而按我上述观点,劳动生产者创造的价值应该分为两部分:即体力产生的价值和智力产生的价值。后者又可细分为历史上积累起来的智力价值,(例如生产设备和方法的发明价值以及在秩序,条件和环境的创立,维护和发展上所凝聚的智力积累价值)以及劳动者自身的智力所产生的高于纯体力所能获取的价值。体力产生的价值可分成绝对体力生产价值和相对体力生产价值。前者是原始人全凭体力创造的价值,后者是现代人到荒野中不借助任何智力创造的工具而全凭其体力和智力所获取的价值。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智力及其社会积累对财富生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而纯体力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几乎等于零。这一定程度上就有如在全智能化无人生产线上生产出来的价值全是人类在这条线的发明上所凝聚的智力积累的价值,而躯动这条生产线的能源并没有创造出丝毫价值相类似。

 三、关于生产力的问题: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由人和生产工具两部分组成,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这个定义没什么错,问题在于人和生产工具这两者定义得还不够具体,我认为应该具体到人的劳动(即智力支配下的人的体力活动——劳动);生产工具应该定义成智力的社会积累,即被人在劳动中所使用的知识、方法、准则、工具和设备。只有用了这样的定义后,才能把对社会没有推动作用的人的无智力支配的体力活动剔除,以及把没有物化在具体物质上的智力的社会积累如组织管理,方法经验和个人素养以及人们共同遵守和普遍接受的道德、纪律和法规等等智力因素加入进去。其实这还是说明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是人的智力而不是体力!人和畜的体力,就和自然界中的热、声、光、电、磁和原子核力等自然力一样,没有智力的开发和驾驭是不能进行社会生产的。因此也不能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由此可知,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有道理的,因为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亦即智力生产的产品和智力的社会积累。但这里的科学就不能只限于自然科学,还应包括社会的,思维的和人文的科学。即使如此仍必须指出,在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中还找不到脱离智力能独立进行社会生产的第二生产力!

 四、人与动物的区别。从我的上述观点出发,人类与动物的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人有智慧,会应用智慧的力量(即智力)生产出知识,能主动积极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体力(包括畜力)经智力的培训、指挥和装备,就能完成单纯体力望尘莫及的事。光有体力没有智力的人就等同于动物;有了智力的动物叫智慧动物,这就是地球人。没有智力地球上就没有人类及人类社会,就没有人类文明和社会财富。可见是智力造就了人类和人类社会,是智力创造了人类文明和社会财富。因此,培养,保护,尊重,开发和运用智力应该成为人类社会普遍和永恒的价值标准,而不管社会处在哪个发展阶段。它比培养,保护和尊重生命具有更髙一级的层次。有人会问:那智力又是什么造就了的呢?用生物学的观点,生物体(包括人体)受环境诱发,总是不断地产生许多突变,是环境把产生会思维大脑的那系列的突变选择并保留了下来,于是在古猿中出现了有思维能力的大脑的新种,他们就进化成为我们人类,于是人类就有了智力的物质基础,即会思惟的大脑。除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都没有,所以它们的群体有的己经在地球上生活几亿年了,但还是那样的群体或群落,还是重复过着畜牲的艰苦愚昧生话。尽管它们有体力,而且有的种类动物还比人的体力大得多。从社会学层面来讲,光有会思维的大脑还不等于有智力,还必须不失时机地加以培养和训练,即教育才能使之产生智力,进行智力生产,以产生出智力产品,亦即新的创新知识。创新知识能不能被正确认识、评价、保护和尊重,以及能否被实施和推广,也在于社会能否为其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条件。从这个意义上看,保护生命是任何生物都具有的本能,而开发、利用、尊重和保护智力才是人及人类社会最根本的也是最不同于动物的能力!也是二者最大区别之所在。当然人的生命实体是人的智力能够产生、发展并能进行物质产品和智力产品生产的唯一活的载体,所以人类保护生命的手段除了本能以外还会利用智力。这也是人类和动物的又一大区别。

 五、智力社会政治格局粗略分析:为此,我们不妨来分析现代社会中的一所大学或研究院的运作过程,因为它是现代社会中应用人类智力创造出的所有文明来训练和养培智力以及集中、开发和应用智力进行原初科学发明和创新的最主要的基地。其人员构成主要有这么几类:1、正在进行智力产品(新知识)生产的人。2实施,推广智力产品的人。3、接受,应用智力产品的人。4、维持和优化这一智力生产运作环境的人。这几类人的身份、位置和角色都不断地在院校内外变换、更迭、流动或轮换着的而不是终身不变的。这几类人群所组成的小社会就像一个人的机体,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像不同器官和组织之间的关系,是协调,统一,共同维系这个小社会的尽量髙效运作以求生存、求发展的关系;而不是剥削和被剥削、压迫和被压迫因而总在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关系。尽管他们之间也会存在这样那样分歧,矛盾和竞争并由此产生某些不公平,不合理和不合法乃至犯罪现象。但这不是主要的,而且凭借其环境运作机制是可以协调解决的。整个智力生产社会也类似,这个社会应该是一个有生命活力的有机体,体内各部分在理论上讲都应该协调得和谐统一。在这个社会中的首要目的就是进行智力生产。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智力创新产品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已成为人类的共识和普遍接受的共同价值标准。如果说不依靠现成的全部科学成果人类社会现状就无法维持的话,那么沒有智力在科学研究中获得的最新成果,人类就无法解决其面临的新挑战,社会就无法前进。所以,在这样一种政治格局下,社会将集中主要力量,大投入地发展教育来培育智力,而一切领城的科研机构都聚集並力图在全世界范围招募最有智慧的人才,动员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条件进行科学创新研究,力争尽可能快地取得创新产品,並且一旦取得原初的智力创新产品后就尽快实施並迅速向全世界推广和普及。其速度之快,效率之髙是以前所无法比拟的。社会人群也就主要围绕智力生产而粗略分成上述的四大集团,每个集团又能细分成许多阶层。不同集团间、同一集团的不同阶层间的人又总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之于个人来讲,都不是轻而易举的,而是以耗费人力(包括时间)、物力和财力资源为代价的。然而共同的价值观和各种社会机制驱动着这些变化总是在社会中进行着。                                                                                             

 六、人类社会事件(或系统)按智力生产过程分类: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任何事件都是智力运作链中的一段或一个结点,因此可以把它们按智力生产过程加以分类。任何一个人类智力产品的产生,完善,实施,推广应用的过程都像生命本身的产生,发育,长大,完善和作为社会推动力的一分子参与社会运作过程一样,参与这个过程的人有很多,但他们对该社会事件(或系统)贡献和作用是不同的。我们把从无到有而出现社会事件(或系统)叫原初创新事件(或系统),把创造出此事件(或系统)的人称为原初发明人。它像一根扎了根的活树干,还需要成长和完善,这又要很多人去进行,他们在原初创新的基础上又添枝加叶地做出许多发明创造,推论补充。其所发展起来的事件可称作次级创新事件,从事的人则可称为发展创新者或次级发明人。接着要实施生产、推广、普及(包括教育、培训和维护)和应用,又是一批参与人。而这些事物和事件的参与者相对于前两者,其作用和位置则处于更次一级的水平。但这不是绝对的,人员也可能是变换乃至兼职的。例如加利略和牛顿力学的原初发明人是牛顿和加利略。丰富牛顿力学体系的许多推论,原理(它们也都已写进力学的各门学科中)则相对地处于次级地位,这些科学家也就是次级发明人。至于各种以此原理为基础的机械的发明、生产、推广应用则处于更次级水平。又如红楼梦的文化系统的原初发明人当然是曹雪芹,以后关于红楼梦的书籍、戏剧、影视和研究则处于次级位置。等等。由此可知,人类的创造发明虽然千千万万,每年的科学研究立项申请也是万万千千,但按我们上述分类方法去判断,就能清晰地将其加以分类。

  七、地球村:人类活动的空间(包括物质几何空间和思维精神空间)总是在随时间而扩大的,发散的。这几乎是一条自然法则。大至宇宙,小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或一块石头,无不有此趋势。以一个人为例,从他的形体上看,由一个受精卵开始,发育成一个胎儿;从一个初生婴儿长大成一个成人,其所占的空间都扩大了千千万万倍。从他的活动范围看,先是活动在母亲肚里、怀里、摇篮里、庭院里、街区里、城镇里到整个国家整个地球。从他的认识的广度深度和归属感看,作为一个成员,他从小到大,逐步认识他是自己的、母亲的,家庭的,民族的,国家的,地球的和整个自然的。至于从时间轴上看,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宇宙都在扩大和发散的历史趋势也能看出这条自然法则的普遍性。可以用对这个自然趋势认识的空间范围和深刻程度作为一个指标,去衡量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发展水平和发育成熟程度。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到智力社会,人类逐渐认识到只考虑自己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己经有越来越多的问题解决不了,发展越来越受限制。人类理性最终会发现:就像城市比农村维持同样生活水平所需成本更低、资源消耗更少、办事能力更大、发明创造更多更快一样,把人类分成许多国家,许多独立的单位越来越不利于人类总体的社会发展了。太浪费社会和自然资源,也不符合最优化科学配置或组织原理。必须把整个人类社会放在地球自然环境中统一考虑,协调各种要求,综合各种因素来做出科学决策。此时整个人类社会就像一个活的有机体,跟自然和谐相处,整个地球就变成了地球村。到了此时,长期困扰人类的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诸如民族问题,宗教问题,语言问题,边界问题,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问题等都会逐渐消失、淡化和瓜熟蒂落地迎刃而解了。人类终于实现了在全世界范围的“分久必合”。世界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多次预言的大同世界可能就是智力社会的地球村社会形态和景观。世界一体化的最初端倪很可能就从人的迁移,民族迁徙,物资交流,货币流通,信息传递,环境关联,疾病传染以及战争波及等等事件为发端的。并继之以文化科学技术交流为先导,接踵而来的人流、物流、能流、货币流,信息流一浪高过一浪的潮涌推动着法律,道德,科学,伦理乃至意识形态,价值标准的整个统一化和科学化。整个球地各地的资源,环境的多样性又使统一的世界分工成为必然趋势,而整个地球的人在这世界的统一分工中按其素质和意愿自由选择或竞争其位置。于是一个活的有机体,一个大同世界,一个地球村就逐步地在智力社会阶段中形成了。

 八、继智力社会后的人类社会又是什么呢?预言这些遥远的社会面貌和特征是非常困难的,但若我上述的行为重演论(或后重演论)确能反映人类社会进程的话,那么我们可预言那些社会发展阶段:它们或许可以分别依次分为合力社会、余力社会和微力(衰老)社会。因为一个人从母育的新生儿,经体力(包括智力)发育阶段,物力(也包括智力)发育阶段,再经智力发育阶段后,他对整个人的和社会的各种过程己经具备相当多的经验和知识,这样的人在社会的各个系统中会成为管理者和哲理者。他对所管辖或考虑的人群(他们由于年龄、经历和条件而处于各个不同状态下)的各种力能进行综合而去解决社会、自然和人类自身的问题。如若行为重演论确实能快速而轮廓地重演或统计表达社会形态的话,那么我就把和这个发育阶段相应的社会形态称为合力社会发展阶段。再往后,人退休了,他靠他以前的积累和贮备以及他的余力生活,相应的社会阶段我称它为余力社会发展阶段。再以后,人会衰老死亡。人类社会也会衰老死亡吗?我以为会的。人有子孙后继,社会也会有轮回吗?如果没有,我不觉奇怪,因为地球也会消失的,太阳也会死的,宇宙也会死的。如果有,我也不奇怪。而且可以肯定,本轮回的人类社会的人只是地球生物链上第一个有智慧的物种,我们这个被称为人的物种种系的寿命没有地球寿命长!按照天文学预期,我们地球寿命至少还有20亿年,而我们这一轮回的人类就算从腊玛古猿向人类方向进化开始,也不过就是六千五百万年。下一轮回的‘人类’社会的“人”是什么样?是我们这样人类在地球自然环境下人进化形成的?是在人类智力干预下产生的?是外太空来的?……在下一轮回的“人类”社会中,我们这一轮回积累下来的文明他们会继承过去吗?等等遥远的问题是难预测的。

  九、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年代划分:我的意见是畜牧业,养殖业,种植业,手工业等农业生产出现前的人类社会是天力社会,这个社会大约历经了二百五十万年。农业生产出现后的社会是体力社会阶段,这个阶段的社会生产主要是靠体力(人力和畜力,当然也有以风力,水力的物力生产,它们虽然具备某些物力生产特征,但在社会经济中不占比例)。这个社会阶段大约历经了一万年(看考古学把农业出现界定在哪个年代开始而定)。伽利略一一牛顿力学和瓦特蒸汽机发现和发明标志物力社会阶段的开始,就从伽利略发现天体运行的力学原理的年代(1666年左右)开始计到上个世纪40年代控制论和电子计算机出现算起,这个社会发展阶段最长也才不过是二百八十年左右。控制论、电子计算机和智能机器的出现则标志智力社会阶段的开始。到现在历经不到六十年的发展,社会面貌已经产生巨大变化,这个势头还在加速进行着。这四个社会生产运作特征可以概括为天赐,手动,机动和自动;而未来的三个社会生产运作的特征则可能是合动,余动和微动为特征的。

 十、人类智力有极限吗?地球质量和大小是有限的,连整个宇宙的总质量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的地球和宇宙总质量是有极限的;一个人的体力是有限的,地球总人数也是有限的,所以体力是有极限的;一个人的寿命是有限的,他一生赖以产生、培养智力和进行智力生产所用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的智力创新受制于其所处社会发展阶段能提供给他以产生智力的知识和物质资源,他的智力创新不可能跨越社会发展阶段,所以他的智力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地球,太阳,宇宙都会死亡,人类社会也会有寿命,人类智力发展也必然有尽头!

十一、社会发展不能跨越:人类社会发展就像人的个体发育一样是不能跨越的,但在发展速度上可视其对智力重视、保护、培养、应用和开发程度而会快些或慢些。发育的任何阶段之所以不能跨越,而只能循序渐进,是因为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根基,任何一个发展阶段都是连续的人类历史的一段,而每一阶段在人类社会发展中都不可忽缺地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天力社会中不可能出现牛顿力学和瓦特的蒸汽机,不可能出现文艺复兴运动;在体力社会中不可能发明电子计算机,在印地安部落时期不可能制订出美国移民法,等等。这从因石油美元而富得流油的阿拉伯社会可以看出,尽管他们非常富有,他们可以用石油美元购进大量现代化物品和装备,但由于他们社会成员整体的生产和文明水平却仍然处于较落后的阶段。

十二、关于社会转型的思考:社会转型的必要条件是出现了有社会基础的能改变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方式因而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形态的一组或几组智力创新(新的发现,发明)系列,它们的出现可以用开天辟地来形容。一当这些智力创新在社会中实施,它们的影响极其深广,遍及社会方方面面,用铺天盖地来形容也不为过分。其对社会影响的直接后果是使整个社会形态发生改天换地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即使在社会最深层、最隐密的角落也受其影响而随之作相应的改变。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可以看出,曾经发生过三次大的社会转型,从这三次大的社会转型中我们还能看到一些规律。若把天力社会到体力社会的转型称为第一次转型(或天→体转型),以后分别称为第二次转型(或体→物转型)和第三次转型(或物→智转型)。这三次转型的速度一次比一次快,规模一次比一次大。每一次转型都会遇到很多困难、阻力、抵制甚至对抗。社会发展阶段越到高级水平,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越高,这类反制力量越小。.因为这涉及到社会资源重新分配,经验技术、知识理念、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以及生产和生活方式都有个放弃、改造、学习、更新和掌握的问题和过程。不同年龄层的人之间,不同环境条件和知识层次的人之间,因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和对旧体制依恋程度不同而代沟和矛盾加深之故。大幅度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向先进国家或地区学习和引进创新文化,科学技术和人才;鼓励人员流动,加快权力的移交并向更年轻一代人倾斜等等措施都会加快社会转型的速度。其中倾注最大限度的力量去发展教育可能是最关键的一招,因为它能更多更快地培养出高水平人才。这些人不但有能迅速识别、消化、掌握和普及各种需要实施的智力创新的能力,而且自己就有创新能力,他们是巨大的社会推动力。没有比人家更大的推动力,就别想有赶上或超过人家发展速度!这是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最基本定律,也一定是社会学定律。

十三、关于人类文明的思考:文明一词的定义有几种说法,但从我们的这篇文章的观点出发,可以以智力创新为基础给它下一个简单明确的定义:即人类的文明就是人类智力及其社会积累在其所及时空范围内的沉积和表达,而人类的智力创新则是人类文明的建筑材料。如果地球没有有智慧的人类,那就不会有地球文明。因此人类的智慧是地球文明的原因和源泉,而人类的智力创新则是堆砌人类文明大厦的建筑材料。如果在宇宙中发现有文明的天体,那么在那个天体上肯定有或者曾经有过有智慧的生物群体,是他们的智慧沉积在那个天体上并以某种方式表达而为我们所认识。当地球人类有第一个智力创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出现之后,人类文明就出现了。随着人类智力创新在其所及的时空范围内特别是近一万年来在地球各个角落以各种方式沉积和表达的增多,人类文明就变得越来越博大精深。纵观历史,人类的智力创新总是和人类文明的发展相依相随的。人类的智力创新所具有的特征和规律就包涵在某些方面人类文明发展的特征和规律之中。依此我们来考虑不同区域或民族间文明差别。在上述推论‘十一’中,我已说到:社会的文明发展阶段不能跨越,但由于所具有或所遭遇的条件不同而发展得有快有慢。因而造成我们地球上不同区域、国家和地区乃至村寨、部落等等自人类被分隔以来而分化成的不同文明体系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是非常复杂的,但用文明发展的尺度来衡量是先进和落后的差别,是发展慢和快的差别。是智力创新把社会推向不同水平之间的差别。这就尤如同是巴颜克拉山之水,在南麓是千里江陵一日还,在北麓却是九曲黄河十八湾的流淌。为了说明和判断不同文明系统之间的差异,先来分析一下人类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方式和过程。就像人不可能在受精卵时就具备人的复杂结构和形态,而必须按照海格尔(形态)重演论,从头开始沿着生物进化序的过程一步都不能忽缺地发育成长,最后才能长成为人的形态一样。他不可能一出生到人世上就具备其父母的全部文明教养,就处于他所在的社会文明的前端。他也必须“从头开始”,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学,一直学到和他父辈相当的水平以后才能有所前进,有所创新。就是说要快速和轮廓地重演父辈的学习行为以获得相似水平的文明教养后,并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所创新,才能再朝前进步一段 (当然也能停滞和后退,如不继续有所创新或不把父辈的学习行为重演到头的话)。这里快速而轮廓地重演学习行为也和形态重演一样重要,如果要事无具细,面面具到地把父辈的学习行为全部重复,那就会失去创新的时间和机会,他就很难超出父辈而达到更高的水平,他就只有在较低或同等水平上重复,或者即使有进步也多是细小的和枝节性的。由此可以部分地解释在微观上人与人之间文明素养水平上千差万别的产生和实质,也可以类似地解释在宏观上地球人类社会不同文明体系之间在不同时间断面上千差万别的产生和实质。例如一对同卯双胞胎,其中一个上到小学毕业就不读下去了,他学了种地。他年年种,种了一生。生产了千百吨农产品,小农场也建得精美完善。而另一个一直学到最高学历,经过艰苦磨练,并参与了新电子计算机程序的编写,从而推进了电脑在全世界的普及。两人的不同在于前者基本停留有原有水平上,利用世界现成的智力积累从事维持社会运做的工作;后者在社会原有文明水平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并推动了社会发展。由此可以看出,非洲丛林或大洋荒岛上原始部落的文明、两河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印度文明及中华文明与现代欧美文明的差别实质。前者想要完成向现代文明转化,都必须沿着行为重演论的规律,遵循社会转型的原则,快速而轮廓地重演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循序见进地步入智力社会文明发展阶段。想飞跃,想跨越是不可能的!但快慢却是可以事在人为的。这就如一个想掌握高等数学的人,他必须从数及数的加减乘除开始,一步也不能或缺,循序渐进地学上去,如果缺少了一步,他就缺少必要的基础,而登不到上一步。他就不可能具有系统完整的高等数学水平,更谈不上在数学领域内有所创新。

十四、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机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社会基本处于体力社会发展阶段。此时欧美等国已开始进入智力社会发展阶段,它们处于急剧的社会第三次转型时期(即物——智转型)。而这次社会转型不像上次从体力社会向物力社会转型(即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那样:农业生产的主要场所(土地)不能移动,而物力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空间(工厂和城镇)又能很容易容纳和覆盖整个农业;旧农业生产工具和方式不含多少价值,废置并不可惜。它们物力生产所产出的大量过剩产品又能在国外找到还处于物资短缺、处于较低社会发展阶段的世界市场。而这次从物力社会生产向智力社会生产转型比前两次速度快,规模大.有很高价值的物力社会的生产硬件和软件都急于在发展水平较低的社会寻找转移地。我国正适逢改革开放后的第二次转型,即体力社会向物力社会转型时期。只要政策制订和执行的正确,就能廉价地引进物力生产所需的一切而进行物力生产;还能很容易地在上,中和下游社会 (智力,物力和体力社会)的国家和地区找到广大市场。与此同时,能快速提高人口的文明素质和社会发展水平,因而能大大加快我们的社会转型速度。由此可知,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制造业是正确的。想跨越社会发展阶段,不循序渐进地打好基础,不去大幅度大投入地发展教育,不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即行为重演论规律),盲目地跟着先进国家,去攀比它们的社会发展指标,把资源主要用于发展信息产业,第三产业当作主要目标是错误的。

十五、智力创新的统一性思考;所谓统一性是指同一社会中的不同智力创新,在每个时间断面上看,都大致处于同一水平上,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并共同描述着这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在时间上,不同的智力创新也都必须遵循重演论的规律,而不可能毫无基础地产生。几万年乃至上百万年来人类智力生产出的创新产品不计其数,从时间上看各类创新知识都是成系列智力产品。就是说前一个(或多个)智力创新是后一个创新的基础,而不是凭空创造的。后一个创新的出现过程就像重演论一样,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快速和轮廓地重演该系列产品产生过程的基础上又往前推进了一步。不可能跨越时代。从空间上看,每一个时间断面上都有各种各样的创新,但它们都是人类智力在该时段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及的水平上基于以前相应系列而创新出来的。它们总括地可分成三大类:自然科学的,人文科学的和思惟科学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协调,相互依赖,相辅相成和相互制约并大致处于同一水平社会发展水平上的。简而言之创新知识在时空上是统一的。就像一个健康的人体,他在时间上不可能跨越发育阶段,在空间上,他不可能同时拥有一个成人的脑袋和一个婴儿的身躯。如果确能找到这样的人,那可以断定此人是病态的。据此可以解释某些盛产石油的国家,纵然它们拥有现代装备和设施,但它们社会成员的大多数文明素养和社会整体的文明积累仍停留在现代化前期;日本也类似,他的经济主要得益于某些外部因素(当然也应包括人民的聪明,勤劳,节俭和刻苦等等),但它的民族整体素质还停留在体力社会阶段的自我封闭状态,它的社会的文明积累和文明水平还远落后于其经济水平,所以它的社会形态仍处于较落后的阶段。它们有点像暴发户或土财主,能用钱装扮起来豪华环境和设施,但居室主人的文明水平却与此不太相称。前苏联也是个例子,它集中国家精英和资源,第一个把卫星送上天,但由于其相关基础跟不上,最终还是落在后面。这都是智力创新不具统一性,社会岐形发展的例子。再广泛地说,任何一个社会系统,其文明水平都有参差不齐的现象,大到整个地球人类,小到一对同卯双胞胎,一个家庭,一个组织,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同一个时间断面上水平固然不能一刀切齐。但可以用一组决定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去判断该社会系统大致处于什么水平。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到智力创新的在时空上的统一性才是正确的。

十六、关于“20%精英比80%垃圾人口问题:根据报导的间接资料,1995年9月27日至10月1日由美国出资的戈尔巴乔夫基金会,邀请当今世界500名最重要的政治家,经济界领袖和科学家,其中包括乔治。布什(当时他还不是美国总统)、撒切尔夫人、布莱尔、布热津斯基以及索罗兹、比尔·盖茨、未来学家奈斯比特等大名鼎鼎的全球热点人物,在美国旧金山费尔蒙特大饭店举行高层圆桌会议,讨论关于全球化以及如何引导人类走向21世纪的问题。这个会议认为,人类历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业已到来。这个时代将是非工业文明的时代,工业时代与它的大规模福利(社会保障)制度一起,已成为经济史的短暂瞬间即将不复存在。会议把未来简化“2080”的一对数字和一个靠“喂奶生活”的新概念。据与会者透露,到会的全球精英们似乎认为,在21世纪,仅启用人口的20%就足以维持世界经济的繁荣,因为目前全世界的价值主要部分是由地球人类中1/5所生产。换句话说,其余80%4/5地球人口都是不能创造新价值的人类废物,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将被弃置不用。因此他们认为,地球上“只有20%的人有权参与生活、挣钱和消费(此外再加上1%2%的丰厚遗产继承人)”。参与这个会议的精英们似乎认为,人类中多余的80%人口属于垃圾人口,对于仅占20%的有价值人口,它们是巨大的麻烦,同时会制造极大的安全问题。这些垃圾人口多数分布在目前的不发达国家和地区。正是这些国家中的这些垃圾人口成为产生“无赖国家”的根源。一当这些国家持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就会成为反对地球精英的“邪恶轴心”。会议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两个方案。一是布热津斯基提出的喂奶主义:弃置和隔绝那些无用而贫困的垃圾人口,不让他们参与地球文明生活的主流。仅由20%的精英将一些消费残渣供给他们苟延残喘。这就是所谓喂奶主义路线。布热津斯基说:“未来人类社会是1/5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必须让其余4/5的人口被排挤出局并依靠喂奶过日子”。如果其余的80%人不愿意接受这个方案,或者如果说,1/5的精英已不愿意再对那无用的4/5人渣实施喂养呢?那么就产生另一种方案,就是逐步设法用“高技术”手段消灭他们。被特准参加此会的德国《明镜》周刊记者汉斯·彼得·马丁这样描写这个会议说,它对未来地球上的每一个人所提出的问题是:你将成为地球之宴的就餐者还是成为食剩的垃圾?(摘自《瞭望一一新闻周刊》第三期:第20一一21页。2005年)。对20%精英和80%垃圾人口之说由于没看到原始文献资料,且不评其是非曲直,这里谨在本文对人和智力论述的基础上,根据人体及人体一生历经的过程和社会及社会发展过程的相似性,针对上面引述的会议的某些内容粗略地阐述一下我的观点。1、从时间轴上看,人是在进化的,但进化速度是非常缓慢的,百万年来的人的体质除了肤色变化比较大以外,其它都变得不是太多,而与人类智力的进步就根本无法比拟了。正是智力把人类文明从非洲东部发展到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再由古埃及法老文明到希腊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而到现代欧美文明。对这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不同的历史学家已经总结出许许多多版本的历史。以本文所主要论述的智力和智力创新为基础来看:人类社会最繁荣,智力创新最旺盛的文明中心在地球上是转移的,不是固定不变的。人类学研究表明,如果按人类学主流学派,人类是起源于东非的,因此那里是人类和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以后,亚洲,欧洲和现在的美洲都出现过或正处于文明中心。而每次文明中心的形成和转移都与地球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在人体的层次上也能找到某种相似性,人类的大脑主管人体基本生理机能的、感觉的、语言的,情感的,形象思惟的,抽象思维等等中枢发育的鼎盛时间也是在神经中枢和大脑的不同区块中从低级中枢向高级转移的,而且后者总以前者为基础,前者又和后者协调统一地完成对人体功能的指挥。2、地球上人类智力在整个人类大群体样本上的分布和在任何一个文明系统中的任何时空上的分布都有一定的相似性:两头小,中间大。即智力创新数量,质量和水平最多最高的总是少数,智力创新数量,质量和水平最少最低的也是少数,处于中间的总是大多数。整个地球人类的智力分布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党派,团体是这样;一个家族或任何一个人群也是这样。更特殊地讲,甚至在一个人的层次上也有类似之处,其创造性最高在时间上(以其智力创造顶峰时段和整个一生时间之比)和空间上(产生智力创新的大脑的神经细胞数和整个大脑组织以及整个身体之比)都有类似的规律。这种分布规律当人数样本较少时,分布曲线以比较离散形式出现;人数样本越大,分布曲线就越趋连续和平滑。这就尤如从世界各地来的马拉松比赛运动员比赛成绩在运动员人数上的分布一样。在各种体育竞赛成绩上,在文艺界,教育界,科技界,经济界,……,在人类文明的任何竞赛“跑道”上都有类似规律性。那些参加世界比赛的选手在自己国家或地区是极少数精英,是佼佼者,但当他们聚积到一起时,仍然表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分布规律。3、从历史上看,地球上文明中心几经沧桑,国家政权多经兴亡;没有一个文明中心和国家政权能一直保持长盛不衰的。从历代的精英来看,他们的家族也不是世世代代都是精英的,他们许多也都出身于寻常非精英百姓之家。参加费尔蒙特大饭店会议的500精英中,有几个或者说有没有一个精英的家庭人人都是精英?世世代代都是精英,而没有所谓“垃圾”?4、人类现阶段是什么样的时代呢?有说是非工业文明时代,有说是后工业化时代,有说是知识经济时代,而本文认为是智力社会时代,名称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理论的实质内容是什么。用它能不能更正确地解释过去,认识现在和预见未来。迄今为止,地球人口一直在增加的,基于不同的理论对这个问题的预言和解决方法就会有不同。按照本文观点,人口的增长就像发育中的人体细胞数量一样,处于生长发育期时总是在增加的,但一当这个发育期过去,细胞总数就会达到一个比较恒定的水平,在这个水平上保持相当长时间以后,会随着衰老的到来而慢慢减少。从现阶段地球上各个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国家和地区人口现状就可以看出,是跟本文的解释是大致相符的。历代以来,各个国家和社会对自己的人口问题都有各自的解决方式,也像人体对自己细胞数量的控制方式一样:由不同的身体素质,不同的发育时段,不同的营养条件,不同的生活或活动方式来决定和控制的。当然也有的家族,社会或国家采用过溺死,屠杀,饥荒的方式。但当我们从人体所用的正常的生理规律来控制其细胞总数的机制中来思考时就立刻可以看出,那些家族,社会或国家控制其人口所采用的这些方法是非理性的,邪恶的,愚蠢的了。5、在已经初见曙光的智力社会中,亦即在一个科学和理性的社会,一个在各个方面都安排协调很好而运转正常的社会中,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就能像一个正常人体中数以1014次方左右的细胞,被遗传和发育程序安排在特定的时空坐标中,分化为特定功能结构来维持着人体生命活动一样各自履行自己的职责来维持社会的动作。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的活动的多样性跟人类智力的发展成线性关系,天力社会的原始人没有这么多的行业和分工,而现在这么多的行业和分工都是人类智力开发出来的,退到六十年前,哪有IT行业呢,而现今IT行业有五花八门的分工,从业人员数以千万计,使用人员数以亿计。随着智力创新的增多,其在社会中新发展出来的行业和分工会越来越多,就会在人群中分化出来越来越多的从业人员。如果再考虑到人类为了开发智力已经拉长了教育的时间,算到博士后是二十四年,若加上幼儿园教育,成人培训,继续教育和专业进修等差不多占了人一生的1/3时间了,如果社会已经有能力对每个人都履行这个智力开发程序的话,这个阶段就占了1/3的人口。若假定婴幼和垂暮之年占1/6人口,则有人口的一半在其中了。人类文明各领域有智力创新的精英在总人口中以一定概率出现,概率的大小与自然和社会人文条件,整体教育水平及人口样本大小等因素有关。所以,精英特别是正处于创造期间的精英总是极少数,而他(她)们却肯定是从平常的大多数人口“土壤”中长出来的。至于有没有这条严格的20%比80%分界线,就更难说了。再从人体的层次上来看,维持人体正常机能的大脑细胞数量也是少数的,处于静息或休眠状态的总是多数。范围再说大点,现下在用的人体功能只是人体总功能的小部分,而人体潜在大部分功能并没有用上。6,就算把现下被划成垃圾的人口都除外,精英人口中又会分化出所谓垃圾人口;反过来说,把精英人口除外,在所谓“垃圾人口”中也在还会分化出精英来。我们现在全球的人口(精英和“垃圾”之和)不都是从大约二百五十万年前的那个“愚蠢”的比垃圾还垃圾的老祖先那里繁衍来吗?

行为重演论的原因何在呢?物理学的统计力学中有一条定理:事件的宏观性质是系统内微观粒子相应指标的统计表现。这条定理用到我们这里也是适合的。在社会经济中,哪种经济在统计上占优势时,那么,相应社会生产就主要地描写了该社会的小经济特征面貌。这就有如一个人,他获取大部分生活资料和财富的方式的主要行为决定了他在社会生产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也有如一个家庭,若这个家庭的主要成员是体力型家庭,那末他们连对孩子的教育都主要表现在练体力、用体力乃至用暴力。他们的人际交往方式也主要表现在用体力,他们以崇尚体力作为其价值标准和追求目标。若这个家庭是物力型的,则他们连对孩子的教育都主要表现在用玩具、器械乃至设备。他们的人际交往也主要表现在用器物,他们的生活内容和追求目标也主要在对器物追求和占有上。若这个家庭是智力型家庭,则他们的行为表现及对孩子教育以及人际交往也主要表现在用思想、知识和智慧,他们的生活内容和追求目标也就主要是智力。而社会是由人和家庭为基本单位组成的,所以社会发展表现出遵循行为重演论规律是很自然的。若更深入地问行为重演论的本质原因, 那就像回答海克尔重演论一样难有精确答案。人们只能想当然地认为,人的发育之所以取那一系列形态,是因为从数学上讲,那样细胞的堆积方式最可几,最符合黄金分割;从物理学上讲,那样形态能量最低,消耗最小;从生物学讲,那一系列结构履行功能最好。等等。但这都不是严格定量的数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答案。所以有人干脆回答这是进化决定的!要从科学上严格定量地回答行为重演论的本质原因更加困难,因为这个系统涉及到的范围太大,因素太多。但对这样系统可以用相似论方法作定性的描述。这个相似论不是工程水力学中的相似论,因为迄今还不能找出描写人体和社会这两个系统的参数并求出其雷诺准数。人体和社会两个系统极为相似只可以粗略地作定性比较:1、人体由活细胞组成,社会由人组成;不同生理背景的细胞组成不同功能的器官,根据人体需要动态地履行着其生理功能;不同教育背景的人组成不同职能的群体,组织或阶层,按照社会需要实时地履行各自的社会管理,生产或服务职能。2、人生是个过程,有生长、发育、用力、用物、用脑等行为;社会发展也是个过程,也有成长、发育、用力、用物、用智等行为。3、人体和社会都是个耗散结构,不断消耗能量和物质并产生组织和有序结构及各种信息。时刻都在进行着新陈代谢。4、生物界都有一个共同的现象:自身的体积随着生命的延续而增加,并以其为载体,其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都随之而积累,直到生命力开始下降时而积累到最大值。人更是明显:除身体上看跟其它生物类似外,人还有身外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累,其趋势也类似。这是生物学和人类学的普遍现象。这是长期进化而形成的一种延续生命的保护机制。而这种趋势我们也可以在对地球上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的社会财富的比较上看出:越是处于较高级阶段,其创造出和积累的价值(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越多。等等。从上述相似性的比较中我们大略看出,可以用人体的行为发育和社会发展的相似性来粗略地定性地说明我们的行为重演论或后重演论立论依据,尽管是很不严格的。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新公共行政主义与公共服务外判/ .. 下一篇进城农民工的现状、难题与对策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