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进入旧版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进城农民工的现状、难题与对策
2014-12-12 15:04:11 来源: 作者: 【 】 浏览:75次 评论:0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经商。长沙市作为湖南的省会特大城市,也成为农民流动的集中之地。为了深入了解进城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及其问题,我们于2004年3-4月,在长沙市择点对439户进城农民工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进城农民工的基本特征

1、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体。进城农民工的年龄从15岁到64岁不等,占90%的人为44岁以下,其中15-29岁者占到了一半(51.5%)。其中男性占57.9%,女性占42.1%,呈明显的男多于女的格局。

2、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在进入长沙市的农民工中,受教育程度以初中和高中为主体(68.8%),高中及以上者占到了35.5%,远较湖南省农调总队所调查的全省农村外出劳力同一指标的21.8%为高,表明大城市就业对文化素质的“门槛”要求高一些。

3、进城农民工以本省农村为主,近年呈急剧增长之势。农民工中,来自长沙市内5区的占4.1%,长沙、望城、浏阳、宁乡4县(市)农村的占30.8%,本省其他县农村的占46.9%,而来自外省农村的只占17.1%。在进城时间上,1989年以前的占10.1%,1990-1999年占52%,2000年以来占37.9%。

4、进城原因以经济原因为主,落户长沙者甚微。“收入高”(45.6%)、“就业机会多一些”(45.1%),在进城原因中位列前二位,均有近半数人选择。加上“投资环境好一些”、“生活环境好一些”等,表明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主要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也有一些是出于发展的考虑,“学习一门技术”、“见世面开眼界”、“有利于子女发展”成为了相当部分人进城就业的原因。

5、进城就业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在职业分布上,以个体经营者居首(34.5%),饭店、餐馆、商店的服务员次之(33.5%),建筑工人不少(12.3%),但白领阶层不多,自己开厂设店的更少。从行业分布上看,主要集中于商业饮食服务业(69.5%),建筑业次之(13%)。

二、进城农民工的就业及社会生活状况

1、进城就业方式以亲友同乡介绍和自主择业为主。在进城就业方式中,亲友同乡介绍(占57.2%)、自己创业(19.8%)、自己上门应聘(13.2%)位居前三位,少数是通过单位招工、包工头招聘、路边招聘、媒体招聘栏目等其他方式。通过政府组织实现就业的很少,只占0.5%。农民工进城后多数变换过工作,其中变换过1次工作的占12.1%,变换过2次的占14.4%,变换过3次的占14.4%,变换过4次及以上的占17.1%。

2、农民工普遍工作时间较长。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在8小时之内的只占18.2%,8-10小时的为21.2%,10-12小时的为29.4%,12小时以上的占20.3%,另外还有10.9%的人工作时间不定,但均在8小时以上。尽管工作时间较长,而且还要加班加点,但真正领到加班工资的不多。在应该领加班工资的农民工中,从未拿过的占53.9%,有时拿过的也只占20.2%。

3、农民工的经济收入比进城前普遍有所增加。在被调查的农民工中,有将近一半的人(45.8%)的平均月收入在600元以下,但有占16.6%的人的收入在601-800元之间,16.9%的人在801~1000元之间,20.7%的人在1000元以上。尽管农民工对目前的经济收入不是很满意,其中表示“满意”、“一般”、“不满意”的约各占1/3,但普遍反映经济收入比进城前有所增加,其中表示“好多了”的占15.5%,“好一些”的占62.1%,两两相加,几近80%。

4、农民工的教育需求有所增长。为了适应城市就业生活的需要,农民工普遍存在着接受教育与培训的需求。占42.8%的人明确表示,愿意自己出钱参加可以取得劳动技能证书的培训班。在回答“您觉得文化水平影响您在城市中就业与生活吗”问题时,占81.3%的人承认有影响,其中42.4%的人认为这种影响还比较大。此外,在农民工所列出的影响找工作的困难中,位列前两位的分别是文化水平低和缺乏专业技术。与此同时,农民工教育需求内容也趋向多样化,选择学习计算机或外语知识的人已达到36%,诸如经营管理知识、创业致富经验、时事政策、法律常识等属于发展性知识范畴的也进入了农民工的选择范围。

5、农民工大多基本适应城市生活,也愿意继续在城市务工经商。总体上看,农民工对城市生活是比较适应的,其中占16.4%的表示“很适应”,占51.9%的表示“比较适应”。在城市务工经商过程中,占61.1%的农民工与当地居民有来往,占28.2%的农民工在当地居民中结交了朋友。愿意在长沙市继续务工经商的农民工较多,表示再干1年以上的占57.2%,其中表示“如有可能,一直干下去”的占32.3%。但打算在长沙购房定居的比例要低得多,有此打算的占31.4%,表示没有这一打算的占41.9%,没想过这一问题的占26.7%。

三、进城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难题

1、求职难和劳动关系不正常仍为普遍现象。回答“在城市劳务市场能否容易地找到工作”这一问题时,有44.5%的人表示“不容易”、“很不容易”,只有16.2%的人表示容易。求职难的原因很多,首当其冲的还是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在就业机会上,多数农民工认为与当地居民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其中“有差别,但差别不大”的占31.4%,“差别很大”的占36.4%。其余影响找工作的障碍因素,则包括“没有城市户口”、“缺少就业信息”、“社会关系网少”、“收费太多”等。劳动关系目前大多尚未步入正常化轨道。尽管农民工对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的认识还比较充分,认为“很重要”、“比较重要”的占到了72.6%,但在应该签订合同的农民工中,没有签订者高达78.3%。就是在我们所调查的1个中外合资企业中,农民工与用人单位也没有签订合同。

2、农民工大多没有加入社会保障,普遍存在后顾之忧。在我们所调查的农民工中,参加了社会保险的仅占17.3%,没有参加占绝大多数。对参加社会保险,农民工有认识、有要求。占55.6%的人表示“有必要”开展社会保障,表示“无必要”者不过15.7%。同时,农民工认为,最应开展的社会保险列前三位的依次是: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正因为社会保障网尚未建立起来,农民工大多还是以土地作为保障手段。在302户依然承包着土地的农民工中,“转包给别人”、“交还村组”两项相加不过才占19.8%,仍由自己耕种的占40.1%,其余的才是请人代耕。

3、农民工的政治参与状况堪忧。占94.1%的人没有参加过所在城市社区的居委会选举,首要原因是“没有资格”(47.7%)。占82.8%的人没有参加过城市治安联防等城市管理活动。由于农民工流动在外,占77.4%的人没有参加过老家农村最近一次的村委会选举。这种状况与农民工的政治认知有一定的关联。对于参加民主选举、参加管理活动这样的政治权利,认为“很重要”、“比较重要”的还不到一半(48.5%)。对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表示“从未听说过”的占43.5%,“听说过,但不清楚其中的内容”的占34.2%。至于《城镇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从未听说过”的高达56.5%,“听说过,但不清楚其中的内容”的也有30.1%。

4、农民工的培训与教育状况并不乐观。农民工的教育需求虽然有所增长,但大多尚未真正转化为现实教育行为。在所调查的农民工中,占74.3%的人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教育与培训。农民工进行学习教育的障碍,既有客观障碍,也有主观障碍,诸如“没有时间学习”、“学习费用太高”、“文化基础太差”、“没有心思学习”均属重要原因。对农民工要求非常迫切的子女就学问题,目前依然是困难重重。占88.4%的人表示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中就学有困难,而最大的困难还是“借读费用太高”。

5、生存不易是农民工的普遍看法。在回答“在城市生活中遇到的最大困难”问题时,工资收入太低(43.5%)、工作太辛苦(41.7%)、找工作困难(33.7%)、消费水平高(24.6%)、住所不稳定(19.4%)、远离亲友(19.4%)等均位列前茅。这种生存不易,既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生活方面的原因。占60%的人认为当地居民对进城农民工不够热情,占70%的人认为当地居民与进城农民工的关系一般,甚至很差;占一半以上的人认为进城农民工受到过歧视。当地社区组织与农民工似乎关联不大,将近90%的人从未参加过社区的任何活动,2/3以上的人认为所在社区不能为自己提供便利与服务。

四、几点对策建议

1、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必须冲破城乡分割的二元就业体制,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在户籍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后,城乡分割的二元就业体制的负面作用更为突出。为此,要加大体制改革的力度,建立起城乡统筹的就业制度,取消对劳动力就业的各项不合理限制,对城乡劳动力实行统一的劳动管理,提供统一的就业服务。目前尤要注重规范劳动力市场,建设覆盖城乡的劳动力市场的信息网络。

2、尽快建立适应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进城农民工享受的社会保障不够已经成为影响其稳定性的主要障碍之一。在进城农民中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是社会保险,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最低生活保障。而社会保障的重点又在于失业、工伤、医疗保险以及养老保险。至于经费来源,除坚持国家、单位、个人分担原则外,可尝试采取土地换保障的作法。

3、努力为进城农民工排忧解难。在市场经济格局下推进城市化,并不意味着政府在农民进城问题上可以缺位,相反更需要政府提供各种各样的帮助。目前尤要注重帮助解决的问题有:提供劳动力职业技术培训教育服务;提供维护正常的劳动关系的服务;提供小额贷款和市场信息服务;为其子女提供受教育机会的服务等。此外,各级政府尤应着力推动社区建设和农民工自组织建设,以帮助农民工适应城市生活,维护自身权益。

 

  (参加调研活动的主要有:刘艳文、秦阿琳、裴莉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社会发展阶段的另一种划分方法及.. 下一篇构建和谐社会:拉美的经验教训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