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进入旧版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王思斌:以社会工作为核心实现服务型治理∣社工论道
2015-01-24 10:59:5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 王思斌 【 】 浏览:77次 评论:0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进行了系统阐述和战略部署;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此背景下,社会治理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社会工作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社会治理的提出是对社会管理实践中过分强调强力维稳做法的纠偏,是解决维稳式管理问题的替代选择;社会治理也是解决改革发展中利益受损者问题的一种机制。因此,要不断进行社会治理创新,以保持治理不断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同时,在进行社会创新中,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首先,应当关注利益的公正分配,通过协商、共识、协同共治解决问题,并避免新问题的产生;其次,要服务于探索新的社会体制机制建设,以制度建设推动社会治理的实施;最后,要在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一体化推进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社会基础。


    社会治理内容的复杂性、参与治理主体的多样性和治理方法的差异性,导致社会对它有多重理解,这为它的多维实现,即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可能。在功能论的理解下,多方参与要通过行动来修正现有系统的功能失调,主要是通过改造、复建和创新来增强系统的功能;在冲突论视角下,治理的参与者被看成利益相互冲突的行动者,必须通过利益博弈、冲突以及结构重建来解决问题,尽管也时常通过让步和协商。但是,无论采用何种视角,治理的依据都应该是社会所面临问题的公共事务性质。合理的、善的治理应该来自各方对共同面对问题的比较客观的理解,而这只有在各方互动、协商的过程中才能达成。因此,强调互动、协商的社会工作视角,是社会治理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


    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通过为困难群体和有需要人士提供适当的服务,并向政府提出改进措施以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的专业活动。社会工作以组织起来的方式开展社会服务,其工作场域涉及政府、社会服务机构和困难群体以及由他们的相互关系交织而成的复杂场域。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群体主要通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利用社会资源等形式开展服务,解决困难群体和其他有需要人士所面临的问题,并向政府提出进一步的政策建议。同时,社会工作者通过服务增加服务对象对所遇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解决之道的认识,增强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方面都体现了社会个体直接或间接的参与治理,这便是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中所具有的多元参与的意义。


社会工作参与服务型治理


    从参与治理的方式和内容来看,社会工作参与的社会治理基本上是服务型治理。所谓服务型治理是指,社会工作机构通过承接政府委托的服务任务,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源向困难群体、特殊群体和有需要人士提供专业服务,缓解和解决他们在基本生活方面问题的社会治理行动。服务型治理的内涵在于:通过这种服务,可以解决服务对象的困难和基本生活问题,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可以通过服务促进政府、社会、社会组织和服务对象之间的互相沟通、协商和共识,也有助于社会领域特别是社会保障领域公共秩序的形成。困难群体、特殊群体是在基本生活方面遇到依靠自身力量无法克服困难的群体,他们的困难有的来自于自身,有的来自于社会环境的变化。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会影响他们的基本生活,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恰当地解决这些问题就有社会治理的作用。


    以社会工作为核心的服务型治理,其机制包括:(1)通过向困难群体、特殊群体和有需要人士提供直接服务,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缓解社会张力;(2)通过向服务对象提供政策服务,使他们了解现有社会政策的安排,使问题的处理有序化;(3)通过承接服务、参与式评估和具体服务,了解各方的想法,通过协商、建议、撮合找到现实的、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4)通过深入接触困难群体及其他服务对象,可以了解和向政府表达他们的诉求,通过社会工作的“中介”作用促进政府、社会、困难群体之间的沟通、协商和共识的达成;(5)通过提供服务、评估服务和政策实施情况,向政府提出改善相关政策的建议,促进问题的更好解决并预防新问题的发生。


    由此看来,以社会工作为核心的服务型治理是社会工作者通过服务而实现的治理,它是通过直接或间接参与治理而达成的。社会工作机构通过服务促进社会治理,主要是源头治理,也是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和依法治理,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维稳与维权相协调。因此,在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增强社会治理能力方面,服务型治理有其独特的优势。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温江从“小区院落”突破 探寻“积.. 下一篇后全能主义与中国社会的自组织状况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