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进入旧版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转帖]关注学习型社会中的社区科普
2014-12-12 14:52:28 来源: 作者: 【 】 浏览:46次 评论:0

一、从终身学习到终身科普
    
终身学习这一思想在古希腊罗马、中国和印度的古老哲学思想中就曾出现过。但就其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一项积极的指导原则,还只是在当代。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倡导其成员国实施“终身学习”这一原则。在由富尔等人所著的经典著作《学会生存》中即贯穿着这一思想:“无论人类是自觉地、还是不自觉地这样做,他们总是终身不断地学习和训练他们自己。这种学习和训练主要是通过周围环境的影响,通过亲身经验改变他们的行为、他们的人生观和他们的知识内容。”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成员国政府“支持这种自然动力,使它不再是一种偶然机遇而是一种深思熟虑的设计”。
    
此后,迈向学习型社会成为世界主导性的教育思潮,各国相继展开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进入90年代,在发达国家则走向具体实践阶段,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正在逐步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方案和策略。
    
应该指出的是,“终身学习”不仅是个人生存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进步和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需要——要求每一个公民尽可能地发挥他的潜能。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在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所呼吁:“我们需要一个学习社会来与信息社会相匹配。人们迫切需要一个名副其实的学习世界,一个人人都有机会实现自身潜力的世界。”不言而喻,通过学习进而发挥自身的创造潜能,已成为当前时代的特征之一,这也是未来每个公民生存的需要。
    
学习型社会是指人人都能终身学习的一种社会,是社会发展的一种目标、一种结果。而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社区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础,是迈向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报告中,谈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特别提到:“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一号召下,建设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的活动,正在我国广泛兴起。
    
科技部、中宣部、中国科协和教育部等九部委19991210日共同发布的《20002005年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纲要》中指出:“一个国家或民族要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拥有优势,更要下大力气提高国民的科技素质,增强公众对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把科学思想、科学理念植根于民族精神,转化为全社会的创新能力。”毫无疑问,科学技术的传播,或谓科学技术的普及,应该也必须面向每个公民。换个角度来看,在现代社会,终身学习是每个公民的需要,因此,终身科普,或谓终身学习生存所必需的科学技术思想、知识、方法和技能,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发挥自身潜能的需要,亦是每个公民应逐步树立的观念之一。
    
二、学习型社会与社区科普
    
随着终身科普观念的提出,为了推进这一观念,即使其成为政府的一项策略,就要考虑在学习型社会中建立终身科普的社会体系。这意味着要通过努力使我国成为一个崇尚终身科普的社会,让每个公民都具备终身学习科学技术的态度和能力,并乐于在自身已达到的思想、知识、方法和技能水平上继续向前迈进,不断巩固、提高和发展个人的知识、能力。相对应的是,政府主管部门,科普机构(团体)、科技场馆,学校、社区和社会各界,要将科普视为一项系统工程,能够提供多元化的科普途径和学习机会,以满足不同类型对象的科普需要。
    
考虑到在新的世纪,学习型社会的社会基础是社区,不是单位或个人,因此终身学习、终身科普的基础亦在社区。那么社区科普应该如何定位才能适应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和发展呢?首先,我们认为,社区科普是社会科普功能的集中体现。这是由于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单位的功能将迅速外移,移向社会,主要是移向社区。由“单位人”向“社区人”过渡,这就要求社区的功能不断丰富、强化。要求社区替代由过去单位所承担的科普功能和其它功能。毫无疑问,当社会的功能集中在社区时,社区科普的功能将日趋重要。
    
其次,要明确社区科普的目标是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在全社会营造有益于科技创新的氛围。实践证明,当代经济的竞争,其核心就在于“创新”;当代科学技术的竞争,其实质也在于“创新”;而当代教育与人才培养的竞争,其目标还在于“创新”。因此,培养具有良好科技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创新人才队伍和劳动者大军,是现代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出发点。也正是这一原因,党的十六大把“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所以,社区科普要在上述新的目标高度上定位,并把科普对象拓展为社区所有公众,而不仅仅是离、退休人员和青少年。
    
第三,社区科普要从经验型转为科研型,在科普内容和形式上力求创新,体现开放性、多样性和互动性。这就要求各级社区科普工作者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提高社区科普水平,从凭经验开展工作转为探究、摸索社区科普的规律,争取上升为理论,并以此指导实践,使社区科普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与此同时,要结合科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社区公众的需求,适时更新科普内容,并在科普形式上不断创新。社区科普要充分体现开放性——每个公民可以选择适合其需求的科普内容和形式;多样性——既有课堂、也有活动,还有图书、网络等不同科普形式;互动性——能体现科技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思维互动、受众与受众之间思维互动的科普方式。
    
三、中国科普研究所在上述领域已经开展的研究
    
中国科普研究所在2001年启动了《以弘扬科学精神为核心的科普内容与形式的研究》,该课题主要以社区公众为群体对象,力求探索学习型社会中社区科普内容与形式创新的规律,特别是如何使社区科普能够发挥弘扬科学精神的作用,从而有助于提高公众的科技素质。在第一阶段(20014月——20024月)的研究中,总课题组和各子课题组以城市社区公众(含离退休人员、在职职工、干部和青少年)和农村广大农民为对象,分别探索如何结合其在现代社会生存所面临的与科技相关的问题,通过适宜的科普内容与形式,使他们逐步形成崇尚真理、客观唯实、开拓创新、乐于奉献的科学理念,并学会独立地进行科学思维,尝试掌握分析、判断和科学决策能力。
    
在研究中课题组成员发现,科普活动要取得成效,一定要按照新的学习观,注意选择公众感兴趣的科普内容。即要考虑公众的兴趣和需要,如关注自然、社会“热点”问题及其他新鲜事物的欲望、参与社会上群体活动的欲望、改进和创建各种事物的欲望、参与表演及其它自我表现形式的欲望、欣赏科学、艺术的倾向及评价事物的欲望等等。只有选择公众感兴趣的知识领域,才能吸引公众参与,并使他们在参与中得到教育和提高。
    
总课题组组织上海市闸北区科协、湖北省科协、云南省科协等3个子课题组,以及上海市闸北区共和新路街道、武汉市武昌区、昆明市五华区等实验区,对城市社区公众结合科学“热点”问题或其关注的与科技相关的社会“焦点”问题,选择配置相应的公众感兴趣的知识领域——诸如天体演变与生命起源、环境与健康、国防意识与军事科学、科学保健等主题,作为科普内容进行实验研究;中国农学会子课题组和北京市平谷县等实验区,对农民结合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等与科技相关的“热门”问题,亦选择配置相应的公众感兴趣的知识领域——诸如设施桃的栽培、加入WTO后农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主题作为科普内容进行实验研究。总课题组与上海市科协于2001116-8日在上海市闸北区共和新路街道召开的“社区科普沙龙——生命科学迅猛发展对人类的启示”现场会,则是以公众关注的生命科学的最新进展作为科普内容,引起了参与公众的极大兴趣。
    
在研究中课题组人员还发现,就形式而言,当然要为内容服务,而且从某种意义上看,形式决定着对特定群体科普内容传播的质量。因此,要注重形式的选择,注重形式的创新。就非正规教育方式进行的科普而言,可分为参与性的与非参与性的两种类型。在当今时代,仅仅使公众被动地接受传播的非参与性方式——诸如传统的展览、广播等,已越发暴露出其局限性。而那种能体现科技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思维互动、受众与受众之间思维互动的参与性非正规教育方式则显得愈加重要。因为当一个群体经过共同努力互相沟通,把他们对某个问题的背景知识和观点集中在一起,并且通过思维交流以期稍能接近真理或取得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恰恰体现了科学精神。
    
在研究中课题组人员通过实践总结出:任何科普活动要真正取得成效,都要有精心设计的活动方案,即从大教育的角度来看,首先要作好教育设计。在前一阶段研究中,总课题组要求各实验点依据科普沙龙、科普一日游、科普课堂、科普茶苑、农村实用技术讲座等科普形式,结合城市社区公众和农民感兴趣的主题内容,尝试进行科普活动方案设计。与此同时,总课题组还通过专家论证、社区公众反馈(问卷调查)以及小范围研讨等形式,将上述活动方案设计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力争今后推出科普活动的系列“精品设计”。
    
在科普活动的方案设计中,总课题组特别强调了以下几点要求:
    1
、要有明确的科普活动目标
    
任何一项科普活动都不应是随意性的,而要有明确的目标。这些目标应是具体且可实现的,诸如参与者预期在意识、知识、态度、技能等方面的提高或改进等。目标还应体现出程度化,易于中期和后期的评估。
    2
、在活动中要有意识地融入科学精神的内涵
    
一项科普活动能不能起到弘扬科学精神的作用,关键是在活动方案设计过程中能不能注入科学精神的内涵。例如,从科普内容来看,首先要选择公众“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普,因为“兴趣”的驱动,他们就会质疑问难,求思求索。其次,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体现科学家对真理的无畏追求,使公众理解并学习科学家特有的精神和人格特征。第三,要结合具体事例,鼓励公众掌握科学思维的技能,尝试像科学家那样去思维,去判断,去做出决策。
    
与此同时,亦要注意每一特定形式在活动过程中衔接环节的设计,以确保活动的质量。
    3
、在教育(或过程)设计中要体现传播的艺术
    
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传播者的技巧,或者说是传播的艺术,它实际上决定着所选定的形式能否真正服务于内容。例如,科普沙龙体现出公众与科学家之间的双向互动的信息传播过程,但要做到双向互动,参与科普沙龙的科学家必须具有与公众沟通的技巧,特别是要具备营造环境,鼓励公众质疑问难的艺术,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传播不是单向的。再如,作为科普教育课的授课专家,必须具有把握好本人讲述、多媒体直观展示、受众参与做实验和专家与受众问答四者之间的衔接艺术,才能把握好传播的质量。而科普茶苑中弘扬科学精神文艺节目的编写和演出,则需要注意科学与艺术较好融合的技巧。
    
四、中国科普研究所在上述领域后续开展的课题研究及构想
    
中国科普研究所在2001年启动的面向社区的《以弘扬科学精神为核心的科普内容与形式的研究》课题基础上,已于20036月启动了“学习型社会中社区科普功能的试点研究”课题。该课题将更着眼于学习型社会中社区科普对象的拓展,新的学习观对科普内容、形式提出的创新要求,以及终身学习所呼唤的科普目标的重新定位和对社区科普作用的再审视,依托试点社区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并在上述研究过程中,促进参与实验的社区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
    
该课题首批在上海市闸北区、武汉市武昌区、昆明市五华区及其他相关社区设立实验研究子课题组,并邀请上海市科协普及部、湖北省科协普及部、云南省科协普及部有关领导及其他相关省(市)科协普及部领导共同参与对相关社区子课题组的指导和支持。现在,上海市闸北区和武汉市武昌区的实验研究已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
    
2004年起,中国科普研究所拟与中国科协科普部城市处合作,正式启动《学习型社区科普功能的研究》课题。该课题主要任务为;组织科普领域学术专家,对涉及“学习型社区科普功能”的有关概念、理论进行探索、研究;在全国城市社区选择实验点,组织专家与社区科普工作者结合,对现有社区科普活动内容、形式进行创新,并进行实验研究,以探索、总结和提炼出一批较好的具有“示范性”的社区科普活动。
    
《学习型社区科普功能的研究》课题的主要目标包括:第一,通过理论研究,将对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和终身科普等概念进行界定,并就学习型社区科普的地位和作用,社区科普的教育功能、文化功能、娱乐功能和潜在的经济功能进行归纳、总结,上升为理论;第二,通过实验研究,对现有社区科普活动内容、形式进行创新,提炼出一批具有较好教育功能、文化功能、娱乐功能的科普活动,通过现场会、出版物推荐至全国社区,以更好地促进社区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希望有更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科协、其他社会团体和相关研究机构与中国科普研究所在上述领域进行合作,我们也欢迎具备一定条件的社区参与到相关的实验研究中来,大家共同努力,为推动全国社区科普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转帖]为什么说社区志愿服务需要.. 下一篇[转帖]社区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基本..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