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进入旧版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南京市白下区社区建设“十五”现状和“十一五”发展规划
2014-12-12 10:13:40 来源: 作者: 【 】 浏览:20次 评论:0

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十五”期间,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创新社区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创新工作方式、创新服务体系这一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宗旨,抓实基础工作,解决关键问题,经过五年的努力,社区建设已显现出强劲的生命力。“十一五”是我区社区建设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是进一步提升全区文明程度、现代化水平和服务保障功能,为实现白下“两个率先”目标,推进和谐社会进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时期。面对新起点、新任务,我区必须牢牢把握建设现代化新型社区的发展态势,扎实工作,创新突破,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十五”期间我区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十五”期间,区委、区政府坚持把推进社区建设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城区工作方式转变的战略主题来抓,在研究和探索社区建设改革与发展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业绩,主要表现在:率先在全市尝试了游府西街社区直选,有力地推进了社区民主自治的进程;研制实施了《社区建设评估指标体系》,被国家民政部向全国转发,为规范社区工作目标和工作程序作出了贡献;进行了淮海路街道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在全国基层体制改革中产生了不小的震动;完成了国家民政部与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在我区合作进行的“促进中国城市社区地主治理”的课题研究,并成功举办了“全国社区居委会直选培训班”。2002年,我区荣获了“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区”。

1、理顺关系,转变职能,探索社区管理和运行机制。我们围绕政府职能转变,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以理顺关系为突破口,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方式。明确三个关系,即:明确政府部门与社区的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明确街道办事处对社区的指导、协调和服务的关系;明确社区居委会与物业管理单位之间指导与监督的关系。界定三方面职能,即:界定政府部门、街道必须独立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社区自治的职能以及部门主办需要社区协助的职能。二是以简政放权、转变作风为重点,建立新型工作运行机制。我们结合政府机构改革,按照“政事分离、政社分离,责、权、利相配套”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与社区互动的具体运行机制。实施社区计生管理体制改革,为社区配备计划生育专干,实行计生工作重心下移;设立37个社区卫生医疗站,实现卫生服务进社区;在10个街道建立劳动保障所,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区劳动保障体系;推行社区警务战略,建立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治安队伍,确保一方平安,维护了社区的稳定。同时,区政府明确规定:社区居委会不再从事与社区服务无关的经济活动,社区居委会工作的重点是为群众提供服务。三是以培育社区自治为目标,开展社区居委会的“减负”工作。结合社区体制创新,我区对社区存在的牌子多、台帐多、考核评比多等问题进行了集中清理。明确规定,社区只挂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两块牌子,部门和街道不得另设机构、另挂牌子。将过去的72本台帐精减为“5+1”本,并且只作为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资料,不作为任何考核依据。从而淡化了行政色彩,为社区自治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2、强化社区民主自治,提升社区建设水平。我们围绕强化社区民主自治,提升社区建设水平这一目标,在这样几个方面狠下了功夫:一是抓制度建设,为强化民主自治构筑有效载体。各社区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来强化自治功能。如:社区党组织建设、社区居民选举制度、社区民主决策制度、社务公开制度、社区服务承诺制度、社区工作评议制度以及居民代表联系制度、社区居委会定期向居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制度等。如:止马营街道在社区普遍推行了社区“听证会”制度,建康路街道致和街社区开设了居民“议事园”,通过民主的形式,自己的事情自己议,大家的事情共同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社区各项管理与服务工作体现了社区群众的要求,激发了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了社区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逐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二是抓硬件建设,为强化民主自治创造必要条件。近年来,我区加大对社区居委会建设的投入,按照“六有、六统一”的标准,实施了“精品社区居委会”工程,完成了60个社区居委会的改造出新。各社区基本做到了有符合标准的办公用房和办公设施,有功能齐全的社区活动室,有较为完善的社区服务设施,有集文化、娱乐、健身为一体的休闲文化广场。三是抓队伍建设,为强化民主自治提供组织保证。全区360多名社区工作者全部经过专业化的职业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其中180名社工经民主选举后当选为社区主任。在2000年游府西街社区3000名居民直选社区居委会组成人员获得圆满成功后,2003年又在全区采取户代表直选方式选举产生了第二届社区居委会,架构了新型的社区组织体系,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领导层”、“决策层”、“执行层”,并在工作方式和运作机制上进行创新。同时,注重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各项生活待遇,先后两次大幅度提高了社区工作者的工资待遇,并为符合条件者办理了养老保险,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四是抓社区服务,为强化民主自治建立有效的平台。我们始终把社区服务作为社区建设的龙头,开发了一批贴近居民、贴近生活,能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的服务项目。近一年,我们在打造提升洪武路“社区功德录”和“爱心驿站”、苜蓿园“特殊家庭子女教育辅导站”、五老村下岗职工“解忧亭”等老品牌的基础上,又创出了马府新村社区“康爱百姓服务站”、致和街“好嫂子靓汤服务社”、五老村“爱心求助门铃”、蓝旗新村“居民爱心互助超市”、卫桥南航“社区110”等一大批新的品牌和服务亮点,提高了居民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

3、不断创新实践,推动社区建设的进程。本着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原则,我区进行了系统、综合的配套改革,在管理思想、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管理方式上寻求突破。一是抓规范运作,为强化民主自治打下良好基础。由我区与南京师范大学联合研制的《社区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得到了国家民政部的肯定。通过评估体系这一有效载体,既规范了社区工作,又明确了社区工作的努力方向和目标,促进了社区建设的发展和社区民主自治的进程。2003年,我区又承担了国家民政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进行的“促进中国城市社区地方治理”课题项目,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圆满地完成了“社区选举指导纲要”、“城市基层体制改革试点”、“扩大社区参与”三个子项目的课题。并成功的举办了“全国社区居委会直选培训班”,来自全国各地近500人参加了此次培训,并现场观摩了卫桥南航社区居委会的直选,受到了联合国项目官员和国家民政部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二是转变街道职能,探索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新路子。为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方式,减少管理层次,发展社区自治,逐步建立适应“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2002年,区委、区政府决定成立“淮海路社区党工委”和淮海路社区行政事务受理中心,按照“费随事转,权随责走”的原则,把属于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的57项职能全部移交给13个职能部门;属于社会性、群众性的工作,由社区全面承接。改革以前,社区居委会工作对街道办事处的依赖性很强,每星期街道办事处都要召集社区居委会干部开例会布置工作,按照社区居委会干部的话说是:“灌了一脑子、记了一本子、装了一袋子(材料)、忙乎一阵子”,撤销办事处后“婆婆下岗了、胳膊伸长了、工作主动了、基础做强了”。意思是说,街道办事处撤销后,政府部门的工作直接延伸到了社区,社区自治的基础更扎实了,社区居委会独立工作的主动性增强了。三是推进社区建设,大力培育社区中介组织。大力培育社区中介组织,是推进社区建设、完善社区居民自治、深化社区服务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载体。通过近年来的培育和发展,我区社区中介组织已呈现出三种类型:活动类,其特点是以休闲或文化娱乐为主。如朝天宫街道陆家巷社区群众自发组织的3支老年活动队,即:腰鼓队、合唱队、健身队等,发挥了社区联系群众、扩大居民参与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使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权益类,主要是在于居民合法权益的表达和维护。如五老村街道三条巷社区的计划生育协会,会长由住在社区的医院退休妇产科主任担任,为辖区内育龄人群提供避孕节育、生殖保健和优生优育优教服务。对因节育方法不当造成的医疗责任事故或后遗症,积极帮助治疗,呼吁司法保护,切实维护育龄妇女的合法权益。服务类,其功能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服务。如洪武路街道马府新村社区的“康爱百姓服务站”,依托社区社会工作站这一平台,将社区居委会与社会工作站工作相剥离,社区居委会逐渐从管理者变为指导者,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通过服务,变输血为造血,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二、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5年来,我区社区民主自治建设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也不容忽视:

1、社区居委会负担仍然过重。政府部门在社区工作中如何由对社区居委会的直接领导、管理转变为间接指导和服务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已经成为推进社区依法自治的“瓶颈”,存在着台帐多、检查评比多、各类调查统计多、会议多。凡此种种,对社区居委会的三、五个干部来说,真是不堪重负,忙于应付,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法也应运而生,在群众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不少社区主任幽默地说:“年年喊减负,现在是越减越‘富’。”

2、社区工作者待遇仍需提高。目前,我区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与过去相比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与本区职工平均收入相比还有差距。近两年来,我区先后两次对社区规模进行了调整和资源整合,将原有152个社区居委会调整为61个,工作量比过去增加了几倍,而工资待遇却增幅不大,这与其承担的繁重工作和付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容易造成人才流失,也影响社区居委会人员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3、工作落实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职能部门工作延伸落实不到位。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社区的认识还停留在过去对居委会的认识上,一些部门习惯于把社区当成自己的“腿”,发号施令,本属于自己本职范围该干的事,也交给社区代劳,并“权不随责走,费不随事转,责权利不统一”。二是政府部门工作进社区纷杂无序。政府部门进社区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但由于各部门只从自身工作需要出发,相互之间缺乏协调和沟通,造成进社区工作杂乱无序。公安要建警务室,文化要建图书阅览室,体育要建健身室,信访要建信访接待室,卫生要建卫生服务站,劳动要建社会保障服务站,残联要建社区康复站等等。几乎与社区工作有关的职能部门都在找理由要在社区建机构、挂牌子、争位子、不仅没有达到部门进社区的初衷,反而给社区工作增加了负担。三是自治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是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还不强,对社区工作支持、参与、配合的程度还有待提高。如:2003年,我区第二届社区居委会换届户代表直接选举,虽然居民参与率平均达87%,但激发他们的是新鲜感,而不是责任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民主自治的进程,制约了社区建设的发展。

三、“十一五”期间社区建设发展规划

(一)、总体思路与基本原则

总体思路: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和区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三大战略”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全区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加强新时期和谐社区建设作为全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理顺了一个关系,坚持了两个依法,实现两个归位,强化社区自治功能,实现了社会的有效管理。“一个关系”,就是政府、社会、市场与社区的关系;“两个依法”就是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两个归位”,一是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归位”,把涉及行政执法、行政管理工作归位给政府职能部门,二是政府社会化职能的“归位”,把政府承担的社会化职能归位给社区。服务工作交给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承担。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文化建设为抓手,以推进社区民主自治为基础,以社区党建设为核心,全面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精心打造学习型、服务型、生态型、自治型、数字型社区。实现社区居委会的职能由事务型向组织、宣传、教育、服务群众转变;由行政化工作方式向自治方向转变;由以上级指令为轴心的工作模式向以群众需求为轴心的工作模式转变,密切党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高标准建设社区、高水平整合社区、高质量服务社区、高效能经营社区,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现代新型社区。

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服务至上.围绕居民群众的需求,面向居民,服务群众,积极开展各项社区事业,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大力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实现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共创共建,资源共享。整合社会力量和社区资源,密切结合,互惠互利,以资源共享促进社区发展,人人参与共建美好家园。

——循序渐进,注重实效。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顺应民意,为群众多办实事,多做好事,稳步推进社区建设。

——勇于创新,突出特色。坚持个性与共性相结合,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注重特色,扬强项,树品牌,抓亮点,既满足群众基本生活的需要,又引导群众步入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

(二)、工作目标与基本内容

 工作目标:

    通过社区建设五年规划的实施,到2010年,把我区建成政策体系完善、配套设施完全、社会保障有力、管理规范有序的开放的现代文明城区,区域内具有优质高效的社区服务、健康繁荣的社区文化、便捷规范的社区卫生、优美舒适的社区环境、安定有序的社区治安,基本满足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大大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达到硬件设施标准化、民主自治规范化、社区服务市场化、社工队伍专业化,初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整体进步。目标的实现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6-2007年社区建设重在构建框架,进一步夯实基础,以体制改革为重点,社区居委会全面实行以“三个代表”为重点的直接选举方式,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改革全区基层管理体制,探索建立新型社区,逐步完善街道居委会的管理、服务功能,探索街居工作社区化、社区工作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强化全社会的社区意识,引导社会的广泛参与。

    第二阶段:2008-2009年社区建设在增创优势,整体推进,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宗旨,积极推进社区事业的繁荣与进步。立足居民需求,完善社区功能,开发社区资源,创新服务手段,大力发展社区事业,建设生活便利、治安良好、环境优美、人际关系和谐的现代文明社区。

    第三阶段:2010年社区建设重在全面创新,再上台阶,以扩大基层民主为中心,全面提升社区建设的水平。逐步完成基层管理体制由行政化管理体制向法制保障下的社区自治体制的转变,实现社区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促进文明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基本内容:

    1、抓好社区服务。

    继续巩固、发展和完善社区服务。面向老、残、幼等特殊群体,开展社会福利服务,实现老有所养,孤有所扶,残有所助,幼有所托,贫有所济,难有所帮;面向社区居民,开展便民利民服务,使社区方便千家万户;面向驻区单位,开展共驻共建的双向服务,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注重在“三互”上下功夫。即居民需求与服务方向的互动,社区服务紧扣居民需求这服务主体;社会事务与服务内容互动,以完善的服务、细致的关怀,让社区居民自觉接受服务、履行义务;社会功能与自治功能互补。大力提高社区服务的层次和水平,推进服务机构实体化、服务经营产业化、服务行业专业化、服务管理法制化、服务参与社会化、服务设施现代化。建立多种经济成分和经营方式并存,服务门类和设备齐全,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具有巨大就业空间的社会福利服务便民利民服务的网络,社区内各类家政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者服务等形成为居民提供优质优惠的社区服务链,达到“群众有需求,我们有服务”。充分发挥社区服务在社区建设中的龙头和基础作用。

    2、繁荣社区文化。

    广泛开展各种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教育、科普活动,以及其他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要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社区文化资源,建立以文化馆、图书馆、青少年宫等为龙头,以街道文化站、居住区(小区)文化活动中心、居委会图书室和文体活动室为骨干,街头、广场、楼院为外延的群众文化阵地。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多层次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以强身健体为宗旨的全民健身运动和社区体育活动;不断加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良好风气;建立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互为补充的社区综合教育体系,面向居民开展以文化、科技、社会、经济及公共事务等方面知识为内容的社区继续教育,以道德、纪律、政策法规及文明风尚为内容的社区文明教育,以知识、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等基本素质为内容的社区发展教育。积极推进社区文化的普及与深化,培育居民良好的社区精神,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树立文明社区的崭新形象。

    3、开展社区卫生。

    努力做好社区的公共卫生、医疗保健和计划生育等工作。要以居民为对象,以家庭为单元,以社区为范围,以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为重点,积极开展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建成功能齐全、管理规范、布局合理、群众方便的卫生服务网络,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新型就医流向,使全区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提高我区群众的健康素质,社区各类医疗点得到充分整合利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区服务链。

    4、优化社区环境。 

    大力开展绿化、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工作,进一步提高人居环境质量。要突出环境优先的发展战略,以人为本,加快社区环境各方面的变革与发展。区街充分发挥在城市建设中的基础作用,积极参与规划,努力推进城市景观工程和特色街区的建设,建成一流的都市景观和一流的环境秩序。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市容卫生的长效管理,抓好社区的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工作,改革和加强物业管理,提升社区环境的总体水平。注重环境保护,加强对噪声、废弃物等污染的监测与治理。努力加强区域明显、形象创新、秩序良好的社区环境建设,为广大居民提供良好的办公环境。

    5、强化社区治安。

    加强社区内的治安保卫、民事调解、帮教失足青少年、防火防盗和其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以街、居为组织依托,以创建安全文明小区、安全文明单位、安全文明街镇活动为重点,建立并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社区安全体系,维护社区乃至全区的稳定与发展。加强普法宣传,提高居民依法办事并运用法律保护合法权益的自觉性。强化治安防范,推进群防群治,组建专职和义务治安巡逻队。依托公安机关,区市民求助中心以及其他治安组织,建立社区治安动态控制的快速反应机制,构筑集“人防、物防、技防”为一体的城区治安防范格局。密切掌握流动人口的情况。做好刑释劳教人员的调解帮教工作,加强人民调解工作,消除社会矛盾隐患。

    (三)加快社区硬件设施建设:

     区级:开发并完善区社区服务中心的功能,建设一座5000平方米档次较高的老年公寓,一所4000平方米的多功能老年休闲娱乐中心、一所5000平方米的青少年科技文化中心、一所3000平方米的残疾人健身康复中心、一所大型的文化图书馆。建设或改造一批功能完善,示范作用明显的社区文体、卫生、教育等骨干设施。

    街道:各街道均按照不少于每千人20平方米的标准建设或改造一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按照不少每千名老人20张床位的标准建有一座老年公寓。在各社区建有与人口规模相应的市民健身点、医务室、警务室、求助站、市民广场、市民学校、居民活动室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并保持较高的利用率和完好率。

    社区居委会: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的建筑面积,老住宅区不低于200平方米,新建小区不低于300平方米,月牙湖居住区不低于400平方米,每个社区居委会有不少于15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站。有条件的社区居委会可建设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便民利民服务网点。严格实行拆迁补偿制,在旧城改造中,拆迁单位必须在一年内按标准归还社区居委会的办公用房和社区服务设施。新建小区必须配套建设符合规定的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和相应的服务设施。

    网络建设:加快以“一个中心、两个系统、三级网络”总体框架的网络建设。“一个中心”即社区综合咨讯管理中心;“两个系统”即以求助服务为主的社区服务系统和以物业管理为主的智能化管理系统;“三级网络即区、街、居三级联网互动。加强社区信息网的建设,建立以热线电话、因特网和求助呼叫等多种不同方式实现快捷方便的信息采集、反馈系统,2008年,社区居委会实现与区、街的计算机联网,全区电脑网络建成,形成服务信息、电子服务、电子商务于一体的综合信息网络系统,以及能够被政府、企业、市民共同接受并灵活使用的,具有强大生机与活力的电子信息系统,网络功能基本完善,区、街、居实现办公自动化。

    资金保障:对区级大型服务设施的建设,区政府通过预算安排或通过盘活资产筹集资金;对以各街道为建设主体的服务设施,主要由街道自筹资金,区政府根据工程的规模和标准给予扶持,扶持资金所占比例原则上不超过50%;引导或募集社会资金投入设施建设,实行设施共建,利益共享。

    (四)建设重点。

    今后一段时期内新型社区的建设重点逐渐凸显出来:

    1、社区管理制度建设。社区建设已经到了关注制度安排和组织体制改革的新阶段。制度建设不仅包括社区发展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组织分工、内部规章等显性制度,也包括通过这些显性制度所蕴涵的自治思想、契约关系、公共事业社会化等隐性价值标准。在全市率先研制《社区建设管理若干实施意见》,统一指导各街道的社区管理。

    2、社区组织体系建设。社区管理组织体系建设的滞后,已经严重制约了社区发展的进程。社区管理组织体系的核心是增强社区的自治能力,在充分理解政府行政职能委托与社会化服务不同的性质和不同动作方式的基础上,分别设计出不同功能的组织形式。尤其要加强社区中介组织建设,以社区社会工作站为平台,建立和完善社区民间组织管理体系、社会监督体系和民间自律机制,培植和扶持一批社区中介组织示范点,使其成为社区承接政府工作的重要载体,实行社会运作、主体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同时,分别承担不同性质任务,发挥不同功能的社会组织,存在于统一的社区组织体系中。因此,要注重社区组织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

    3、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淮海路街道改革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继续深化和推进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改革配套措施,总结实践经验,强化理论研究。明确社区具有人事权、财务支配权、财产管理权、民主决策权、依法协管权、自主服务权、民主监督权,取消各职能部门对社区的各种检查评比,以社区工作站为平台,培植和发展各类承接社会事务,服务居民群众社区中介和民间组织,撤销淮海路地区行政事务管理中心,各职能部门工作直接进社区,以此进一步推进改革的深入发展。

    4、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基础设施是社区一系列发展的硬件平台。主要由社区办公和活动用房、社区商业服务网点、文体活动基本条件、信息化办公支持等几个方面组成。从全市的面上观察,白下区上述指标均位居全市前列。但具体到微观社区层面,存在着不同街道、街道与街道的极大不平衡。由于基础设施辐射半径的限制,许多社区享受的服务并不充足。合理利用社区基础设施,前提是对现有社区规模和分布进行重新划分和调整规划。

    5、社区医疗保健体系建设。我们在研究中发现,白下区社区医疗保健体系建设仍然是一个薄弱的环节。一方面体现在各社区医疗保健网络尚未形成,家庭病床拥有量和社区医院病床拥有量明显不足,社区医院的能力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社区医院的医疗保健功能并没有被广泛接受,绝大多数人们就医或者保健仍然选择市区级医院,造成市区级医院的资源紧张,而部分社区医疗机构的资源闲置。

    6、社区治安体系建设。打造政府与社会联合互动的社区治安体系是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加强社区警务工作,实行警区责任制;发挥治保会、调节委员会等社区群防群治组织的作用;健全社会控制网络,严密掌握社会动态,等。社区治安良好是白下区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城市品牌,需要在新一轮的社区发展中发扬光大。

    7、社区网络体系建设。随着白下区电子政务进程的推进,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职能将可能在网上实现。作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主要对象和职能的衔接者,社区管理的一个重点就是在近期大力推行信息化建设。其目的是与政府政务网接轨,一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成为社会反馈的快速渠道。社区网络体系的建设是增强政府回应性的有效举措。

四、对策与建议

实践证明:增强社区居民自治功能,是实现城区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城市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加强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我区社区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具有本区特色的社区建设的发展规律,努力把我区社区建设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进一步规范政府依法行政与社区依法自治。首先,充分认识社区居民自治的法律地位。居民自治制度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只有充分认识社区居民自治的法律地位,进一步强化依法行政的意识,才能自觉地尊重社区居民依法自治的权利,主动地指导、支持和帮助社区居委会工作。其次,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必须尽快将政府职能转变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把社会可以自我调节和管理的职能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把群众自治范围内的事情交给群众自己依法处理。第三,进一步转变管理观念,创新工作手段。政府各部门和街道办事处在推动社区工作中,要确立新的管理理念,改进工作作风,实现由领导、管理到指导、服务的角色转变,积极为社区依法自治创造条件。对社区居委会要多一点支持、服务,少一点检查、考核,切实减轻社区居委会负担,把社区工作者从繁杂的报表、台帐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精力去做群众工作,更好地发挥其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稳定社会的组织协调工作,以及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2、强化社区建设,进一步构筑社区工作新平台。为拓展社区居民依法自治的空间,应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工作体系。一是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求的社区组织体系。充分发挥我们独有的政治优势,进一步加强社区党组织的建设,在社区现有党总支(或党支部)的基础上成立社区党委,以加强对社区内企事业离退休党员和其他类型党员属地化管理后的组织力度,大力开展社区党建工作,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管理中的政治领导核心作用。二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区管理体系。结合我区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认真总结我区在社区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方面的做法和经验,进一步理顺政府部门、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的关系,明确社区居民自治应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真正实现政府部门和街道对社区居委会给予业务指导而不进行行政干预、提供帮助支持而不插手社区事务,社区居民在社区居委会的组织和引导下依法进行自我管理,进而建立和完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分工科学、协作有力”的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三是不断丰富和完善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社区服务体系。坚持从社区居民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入手,拓展社区服务的新领域,增加社区服务的新内容,探索社区服务的新载体,努力满足社区居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3、坚持服务至上,进一步增强社区的综合服务功能。一是服务功能。组织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驻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少年儿童、优抚对象和社会群众的福利性服务,办好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二是管理功能。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维护社区居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教育居民群众依法履行义务,遵守社会公德;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群众网络,开展群防群治,调解民间纠纷,维护正常的生活秩序。三是文化功能。组织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体、科普活动,引导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四是卫生功能。健全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面开展“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和计生服务,提高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动员和组织居民群众建设干净、整洁的美好社区。五是保障功能。协助政府落实社会保障政策,帮助困难居民办理最低生活保障,同时依托社会保障服务站开展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社区再就业服务。

4、大力培育社区中介组织,促进社区成员的自我服务水平。发展社区服务的初衷是为了逐步减少政府对社区事务的包揽,不能把社区服务理解为政府服务,也不能把社区服务等同于一般的商业服务。社区服务,归根到底是社区成员的自我服务。我区要大力培育社区民间服务组织,加快社区服务的社会化、网络化、市场化进程。一是对那些旨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服务形式,如社区保洁、物业管理和搬家、家政、单位后勤保障以及其他各类便民、中介服务,应引入市场化经营机制,办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二是对那些不具备企业条件的服务实体,如老年公寓、托老幼机构、市民求助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等,应引入企业化运作模式,将其纳入民办非企业登记管理,实行民办公助,逐步做到自收自支。三是对纯公益性、福利性的服务,如对弱势群体的福利服务、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服务,政府有关部门应给予一定的帮助、指导和扶持,不断提高其服务质量。

5、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为社区建设提供更加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在近几年我区出台的一系列有关社区建设、发展的规章制度和规范性文件,通过制订有关政策,进一步明确社区居委会在社区民主自治中的地位和作用、权利和义务,以及对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考核管理办法;保障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建立有利于社区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的薪酬机制;确认社区的法人资格,配备兼职财会人员,畅通社区居委会的经费渠道,赋予社区居委会对社区资产的管理权。

6、密切协作,齐抓共管,在全区形成推进社区建设的强大合力。社区的建设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迫切需要建立起一种行政功能与自治功能互补、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互动的城市基层管理模式。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进一步重视社区建设工作,把社区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好组织协调,加大资金投入,为推动社区自治工作创造条件。各部门、各单位在推进社区自治工作中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加强协作。各有关职能部门在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开展“进社区”工作中,要认真研究、落实“费随事转”的有效方法,调动、发挥社区自治组织的作用,使政府的有关工作目标转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各社区自治组织和社区服务中介机构要自觉接受社会居委会的监督、管理和协调。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上海出台公共服务设施新标准 15分.. 下一篇没有了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