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进入旧版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世界各国社区图书馆掠影
2014-12-12 12:25:04 来源: 作者: 【 】 浏览:56次 评论:0

美国——图书馆成为社区的实际存在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47年间捐款3.3亿美元,建设1679座公共图书馆,成为世界之最。有人说这是这位大富翁的个人喜好导致,也有人说这是美国公共图书馆运动的强大内在推动使然。然而,无论哪一个缘由起了主导作用,有一个事实不容置疑那就是卡内基身前对其捐款的公共图书馆提出的惟一要求“图书馆应该成为社区的实际存在”这个“要求”影响了一个世纪以来美国的社区图书馆建设。

   数十年来,美国的管理者们的确按卡内基的要求,将公共图书馆建成一种社区的实际存在。据《美国社区》介绍,1995年有310万纽约市民拥有纽约市公共图书馆的借书证,占到了全市居民的40%。免费办证、看书,会使图书馆倒贴钱,但他们从未动摇。据《美国社区》介绍:比方说某人要驾车到去华盛顿旅行,他会首先去附近的公共图书馆借一册介绍华盛顿的书籍和一张公路图,按图索骥,到旅行结束便完璧归赵。再比如,一个家庭主妇在某餐馆尝到一种美味菜肴,回家后想如法炮制又不得要领,就去图书馆去借本菜谱或录像带,然后按着书上教的方法去做。总之,社区图书馆方便了居民,为他们节约了时间和金钱,更重要的是让人感到付出(指缴税)终有回报指得到的服务)。

   每一个分馆都向读者免费提供纽约市地铁、公交车线路图,提供政府的出版物绿皮书。上面详细登载了市政府各部门及负责人的电话、地址,居民需要帮助、解答问题时,可按上面提供的电话咨询。上面还有本州参议员、众议员的住址、电话,你有意见可向他们反映。绿皮书提供的另一项服务就是如果你去华盛顿,又想参观白宫,你可以事先给你的参议员打电话,让他的助手提前为你预留参观票。白宫每天都有发给各州参、众议员的参观门票。绿皮书里还有与市民生活有关的电话,如纽约市消费者投诉办公室的电话。旅游者、消费者若遇到商业欺诈行为,可以打这个电话求助。每个分馆的入口处还设有“社区信息栏”和社区信息服务部”。信息栏和服务部随时都向居民提供社区生活的详细信息,如介绍社区里的各种民间社团,社区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等服务机构服务内容,以及社区里的休闲、文化、娱乐活动。此外,图书馆的“职业介绍信息专栏”可以让社区居民了解最新的就业机会。

   记得我在研究《图书馆权利宣言》时,见过一个中学生为自杀向图书馆借《完全自杀手册》的故事。人之将死,心中还有图书馆,还记得利用图书馆,正反映了这里图书馆的存在及普及。还听一位同学介绍过探索频道播出的一期“医学神探”节目,一名蓝领阶层的妇女为了谋杀丈夫,去图书馆查找药物书籍寻求有毒药物。她不是一位白领,不是一位文化人,这样的蓝领,也有社区图书馆意识,可以想像美国图书馆的普及。

   在美国德州读书生活的几年中,社区图书馆是我每周必定造访的地方。市政府管辖的总图书馆设在市中心,市郊周边约有十多个分馆。我们住家15分钟的车程之内就有3间分馆,分馆不论大小新旧,一律电脑查书借书。国内的社区图书馆每次可借二本书,在这里是20本书、二卷录影带、二片CD,每次造访,我总是满载而归,数年下来,看了不少免费洋片,读了不少免费书。

   借书容易,还书更简单。某馆借的书,可以在任何分馆还;全年皆可还书,因为图书馆设有投递筒,休馆时只消往筒内一丢便大功告成。各馆开馆、休馆的时间皆错开,总是有地方可以让你借到想看的书。

   社区图书馆的活动节目也不少,有教外国移民的免费英文课、有儿童故事时间、有旧书清仓拍卖……

   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无书而贫。美国的富强、我们的贫乏从图书馆可见一斑。我梦想着,有一天,不分贵贱贫富,在我们的这块土地上的每一个人皆可享受丰盈便利的书香世界。

   我的要求并不高,我只想在我们这个国家的某个城市的某个社区,见到这样一种图书馆的实际存在。或者有一位馆长,按照“图书馆应该成为社区的实际存在”的目标前行,一步一步地前行。

瑞典——图书馆街随意徜徉

   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有众多的图书馆据说是北欧之最,而北欧城市图书馆之多又在世界名列前茅。在斯德哥尔摩的街市上游走,常常无意中就碰到了图书馆,或在繁华的闹市,或在偏僻的街角。所有的图书馆都可以随意出入和阅读,既不需要任何证件,也不收取费用。在距著名的国王大街不远处,有一条盖着玻璃顶棚的很精致的小街,就叫图书馆街,古老而雄伟的皇家图书馆就坐落在这里。这座始建于中世纪的大楼,两代国王均把它作为重点工程,甚至连外表也是皇家的黄色。我曾在它的大阅览厅里,仰头观看两排铜柱高高撑起的彩绘辉煌的天花板,观看读者们怎样盘旋走上空中走廊,从顶天立地书籍万千的书柜里,自由取阅三四百年前的皇家古籍。皇家图书馆所有的馆藏全部是从王宫里搬迁而来,书上都有皇家三王冠的印记。许多读者在蓝色宽大的单人桌上,摊开资料,打开自己带来的电脑,插上电源,静心写作,让我联想到100年前列宁以及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在这里阅读和写作的情形。图书馆周围的树林广场上,还立着他们中一些人的塑像我也曾在玻璃柱广场文化中心的阅览室里和阅览着世界各国各种文字的报刊的白人黑人和阿拉伯兄弟坐在同一方桌旁,阅读我们的《人民日报》和香港的《星岛日报》结识五湖四海的朋友。虽然在大多数的图书馆里都没有中文书刊,但是那优美幽雅的宫廷或园林式的环境,已够我留连,在其中随意徜徉,任我的思绪在那书香中飞扬。

   斯德哥尔摩的市立图书馆,也是我偶然发现的。那天坐地铁到了一个站叫欧登勃朗,见站台长椅上坐着一排七八个青年姑娘,一人捧一本书低头阅读。这正是两条大街的交汇处,小广场上耸立一座大教堂。我沿大街信步而行,忽见一座比大教堂更加醒目的建筑,依山而起,上圆下方,十分奇特,通体砖红色,当中一座高大雄伟的拱型大门,两扇厚重的雕花铁门大开着,许多青年男女进进出出。我起先以为是大学,后来看到红墙上一排浮雕大字,才知道这就是著名的斯德哥尔摩市立图书馆。我走了进去,经过园林庭院,登台阶步入大厅。大厅看起来足有五层楼那么高,可是不分层,圆筒似的直上直下,周围上下全是书,仿佛整个大厅是由五彩斑斓的书籍砌的墙。人们在不同高度的环形走廊上找书。我曾经登上最高处,看地上排队办借阅手续的人们,如小人国一般。

     我在这里读了大量的书,还发现有巴金、王蒙、冯骥才、蒋子龙、贾平凹、刘恒的书。我也常常在图书馆里呆上一天,坐在由书柜包围形成的“单间”里,浏览各种读物,感受世界文明,其乐至极。

       澳大利亚——图书馆与社区大学联网

     我住在悉尼的格利柏社区,它位于悉尼市区的边缘。去年房地产商要在此地建一个高10层楼的房子,格利柏居民连署反对。因为这个地方有一个长达25年的老戏院,有20几个不同民族风味的餐厅,4个二手书店和一个较有规模的书店,居民们不愿失去这个文化氛围。

    格利柏公共图书馆不大,它和其他区所联合服务,提供借书、上网、阅读等服务,还有小朋友的益智玩具、CD与录影带的服务等。要加入格利柏图书馆当会员很简单,只要填个表格就可,每次可借10本杂志、4CD或录影带,10本小说或一般书籍,阅读时间长达3个礼拜。格利柏图书馆不定时办各种摄影展、画展与人物志,主题大部分是围绕在这个社区发生的生活故事。有一回格利柏图书馆办了地方小人物的摄影展,照片上一个经常在街上酗酒、愤世嫉俗的单腿老人在微笑。

    中国城有一个多元文化图书馆,主要是为亚洲移民提供英文学习的资料服务。我曾因为要写论文,在这里借了很多中文的资料。有一次借了李登辉写的《台湾人的主张》,翻开第一页,有人在上面写了“汉奸”两字,还加了惊叹号。

    这两种类型的公共图书馆,并不能满足社区人们学习的需要,大悉尼的公共图书馆联合服务机制,解决了这个不足。他们的电脑联网,可以帮不同借阅者找寻其他图书馆的资料,就地借阅。还书的程序也可以在非借阅图书馆还。如果还无法满足需要,国家图书馆与大学图书馆也会前来补充。例如,有次我选了悉尼社区大学的一门女性黑人文学的课,有些书很难找,老师便建议到大学图书馆找。

    我常常想,社区大学除了组织课程外,其实延伸出来的知识库,也能提供给学员更有广度与深度的服务,社区大学就如同一个社区的大脑,而社区图书馆就像延伸出的智力触角。

     新加坡——遍布全国的图书馆

     新加坡有一个名叫兀兰的图书馆,它属于新加坡的区域级图书馆,服务范围包括了整个新加坡的北部地区。一走进兀兰图书馆,映入眼帘的,是一扇由二楼直泻而下的水瀑,咖啡座就在门口的左手边,在落地窗前一隅,摆置的是舒适沙发的音乐欣赏座。每3个月,这里的“唱片”就会更新一次。而该馆的自动借阅系统更是全球首创。

新加坡政府为了增强民众的学习能力,建设新加坡成为现代文艺复兴的城市,成立了“国家图书馆管理局”,并拨款10亿新加坡币,建设各级图书馆。新加坡的图书馆具有世界级的图书馆体系,每座图书馆都有它的主题馆藏,在兴建时便由图书馆员与设计单位配合主题馆藏构思,设置地点与内部装潢。

此外,在建立社区型图书馆方面,“国家管理局”也建立了一些面积较小的社区图书馆,以及在国民住宅的一楼普设小型儿童图书馆。例如,在乌节路的社区图书馆,因为以青少年图书为主题馆藏,所以就设在大叶高岛屋百货商场内,以吸引人潮这里除收集设计、漫画等符合青少年口味的图书以外,还举办音乐节等活动,借以吸引青少年到图书馆来。

   凡是新加坡的公民,都可以免费办理图书馆会员卡,新加坡各地图书馆所设置的自动借阅机,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自动借阅系统,读者只要自行插入会员卡,就可以借书;借完书后,机器还会自动输出一张收据,告知读者还书日期。为鼓励民众借书新加坡也提升还书的方便性,24小时开放的还书箱,普遍设置在各地图书馆的门口各银行及购物中心,民众在任何一个图书馆借阅的书籍,都可以在各地的还书箱还书,真的可以说是将购物、休闲、生活与知识相结合了。

   在新加坡的400多万人口中,有180万人口是图书馆的会员。新加坡政府在吸引民众进图书馆、推展阅读风气的努力,或许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些思考的空间。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印度人怎样过新年 下一篇外国人是如何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