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进入旧版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谋划更高层次 迈向生态武汉
2014-11-24 21:11:09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 【 】 浏览:130次 评论:0

        滨江滨湖之城,山体58座,大小湖泊166个。

  这幅山水写意画的留白,被绿充盈。2006年,武汉跻身“国家园林城市”。

  “山水园林”格局基本形成,“文化园林”内涵不断丰富,“亲民园林”向纵深推进。截至去年底,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21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2.1%和37.42%。

  过去,武汉绿化是“见缝插绿”,大面积铺绿,现在按“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两型社会”的高标准,讲求生态效益,功能第一,节约型绿化已越来越多地在城市中呈现。

  今年2月3日,春节后的第三个工作日,市长阮成发专题调研园林绿化工作,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功能第一、景观第二”,“举全市之力,争取用5年时间使城市整体绿化水平达到国内一流”。

  武汉建绿,规划先行。《武汉市生态环境容量研究》和生态承载力评价已经开展,结合武汉资源状况,制订并实施《武汉生态园林发展规划》、《武汉市六大生态绿楔用地控制规划》、《武汉市“两型社会”园林发展规划》。

  6600平方公里被划定为禁建和限建区,永久生态保护,占全市版图78%。

  按规划设想,到2020年,我市将实现人均公园绿地16.8平方米、绿地率35%、绿化覆盖率45%,跻身国内前列。

  为民生 三年“砸”进43亿

  三年来,武汉绿化建设投入43亿元,人均公园绿地9.21平方米。先后改造提升100余条主次干道绿化,新建100余个街头游园、30多个城市小片林、100多个园林小景,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8%以上。

  城区主干道沿街单位90%以上实施拆墙透绿,让“满园春色关不住”。连续三年,在城市道路绿带、游园、公园等充实各类花卉、灌木100余种100余万株,大大提高绿量,生物多样性得以扩展。

  炎炎夏日,走进解放公园路的法桐绿阴里,凉意扑面而来,比进入空调房更觉惬意。

  作为亲民工程,双排行道树让市民烈日有荫。绿化覆盖率好的道路气温比空旷道路气温低2℃-3 ℃,而绿阴下的体感温度比太阳下暴晒至少低10℃。

  城市道路绿化从完善植物层次,突出季相变化,增加花卉灌木着手,做到常绿与落叶并举、慢生与速生兼顾、林相与季相搭配,适地适树,合理配置。

  市园林科研所树木生态研究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眼下正在进行富层结构对环境改善的试验研究,将对光合作用、蒸腾作用以及吸附灰尘能力等生态指标定量。

  目前,已有47座城市公园、广场、400余个小游园面向市民免费开放。每年各大公园在不同季节举办迎春游园会、梅花节、杜鹃节、花卉展示周、金秋菊展,将绿化与文化结合。

  伴随我市社区“883”建设推进,园林绿化走进社区。去年,武昌区徐家棚街建安社区、中南路街晒湖社区等首批50个老社区完成绿化提档升级,曾被遗忘的“三角地”建成了精致的小游园。

  绿色还不断向屋顶、阳台、墙体、电杆和道路坡地延伸,今年,又有50个没有物业托管的老社区由政府投资绿化,提档升级。在常青花园和百步亭社区,绿色成为居住区的主色调。全市园林式小区比例达到62%,100万市民从这一亲民绿化中直接受益。

  老工业区也将一一披上绿装。青山区因为老工业区,粉尘数量占到全市的一半以上。为让市民愉快呼吸,园林部门选址工业区与生活区分界线上的工人村路,预计投资800万元的3万平方米防护小森林即将兴建。小森林内将栽植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等各种园林景观植物。据介绍,建成后,每天可吸收3000公斤二氧化碳,释放2190公斤氧气,可供3000人呼吸;每年还能吸收150-240吨粉尘等有毒气体。

  人人认养一棵树

  如果你现在来武汉,会发现解放公园、中山公园、紫阳公园、青山公园里的不少树上,都挂上了认养牌,每人只花30元钱,树木成了亲人、朋友之间感情的纽带,认养人可常来“探亲”,并参与培土、剪枝。

  创新绿化机制,极大调动全民绿化积极性。

  将每人每年种3棵树的单一义务植树形式,逐步转变为绿地认养、植纪念树、“以资代劳”等多元护绿行动。全市开辟18个义务植树点,供市民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此外,在7个中心城区开辟8个纪念林基地,常年接受市民报名植纪念树,结婚纪念日、孩子满月等个性需求都能一一满足。

  2月,由市长阮成发动议发起的“市长送花进社区”活动让市民感受春的温暖。这一活动被国内多家网站转载,市民口口相传,已然成为“武汉名牌”。

  紧接着,“市民选花到公园”活动陆续开展,总共近5万钵花卉花苗向几千户社区居民及市民免费发放。

  截至目前,全市绿地认养面积26万余平方米,认养乔木10万余株。

  市园林局相关负责人成竹在胸,武汉将以实际行动将“国家园林城市”牢握在手,并以此为契机,向更高层次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迈进。

详情请看:http://cjmp.cnhan.com/cjrb/html/2009-04/02/content_1309323.htm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走出社区建设的体制瓶颈